全部藏品

探索97942個藏品
響盞
響盞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南管的下四管樂器之一。銅製小鑼置於竹篦圈中,由左手執之,右手拿紙製小軟槌,上下晃動敲擊銅鑼,使其發出如磬一般清脆的聲音。常與叫鑼搭配,演奏時隨琵琶指法敲擊,逢拍位停頓,是唯一可與琵琶捻指同時發音的的金屬樂器。
南管洞簫
南管洞簫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南管上四管樂器之一。身前五孔,後一孔,製作時選材嚴謹,非觸地端之竹不取,長度超過十目九節則不用,與俗稱「尺八」規格不同。南管音樂是以琵琶指法定譜,然而琵琶依照指法彈出只是間斷的單音,洞簫的聲音卻能夠綿延不斷,所以洞簫的主要功能,便是串聯琵琶,添加裝飾音。南管洞簫音色溫婉而悠揚。
京二胡
京二胡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京二胡流傳甚廣,各地有不同的稱呼,北方人稱之南胡,亦稱為二弦、嗡子、胡胡等。琴筒多為六方型,也有圓形或八方型,筒上蒙有蟒皮。京二胡的音色優美、表現力強,無論是柔和流暢的曲調,或是強而有力的旋律,皆可用二胡表現。常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在多種戲種中均為重要的伴奏樂器。此件文物有盒裝,共計三件。
京胡
京胡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北管稱京胡為吊鬼仔或吊規仔(避用鬼字),以竹筒為共鳴箱,筒口蒙有蛇皮,使用馬尾弓拉奏,是西皮唱腔系統的主要伴奏樂器,因北管引入西皮唱腔,故用於北管,音色明亮,音域約兩個八度。此件文物有盒裝,共計三件。
北管古箏
北管古箏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古箏為放在桌面上彈撥的絃樂器,琴弦以琴柱承托於琴面上。在戰國時代,箏是竹製五弦樂器,演變至今有十八弦、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等規格,弦的材質也由絲絃改為不鏽鋼絃或尼龍纏絃,其音色輕柔委婉,表現力豐富,可表達各式情感,用於獨奏或戲曲伴奏皆宜。
蓮花童子像
蓮花童子像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在印度佛教中,觀音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脅侍,為了救苦救難多次轉生婆娑世界,方便說法與教化,蓮花童子即為其中一個化身。傳到中國民間後,受到道教的影響,置於玉皇大帝神階制度下,因觀音神通應三界,又可支配各類鬼怪神卒,類似的傳說可見於《封神榜》中,哪吒因太乙真人以蓮花化體,打敗紂王後封為中壇元帥。
龍天道堂小法團課程資料
龍天道堂小法團課程資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共4式~ -1:本土玄玹咒(含普唵咒、觀音咒、哪吒咒)共4頁;各句有紅水罣筆點讀標記。 -2:本玹咒(含普唵咒、觀音咒、哪吒咒)共4頁;有陳鳳英女士簽名字跡。 -3:含洗淨咒 媽祖咒 官將咒 福德咒 灶吾咒 黑虎咒 普唵咒(二) 呂山咒(小) 進香咒 等共10頁。
皮槍彈袋
皮槍彈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袋為皮製呈黑色,袋口、二側蓋邊緣以皮條穿紮。袋蓋下緣左右各有一皮環,可套於下緣的二個角,二皮環的末端均繫於蓋的下緣。蓋下緣中央繫一銅孔用皮條綁在蓋上,皮條他端穿過袋底再打一個結,其長度足以使袋蓋全部打開。
皮槍彈袋
皮槍彈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袋為皮製,呈黑色,可置九個子彈。袋口、袋二側與袋帶邊緣均以皮條穿紮。袋蓋上穿以皮條,左側皮條成環狀,可套於袋左下方。右側皮條自蓋右下端點出蓋,經袋右下側一小孔出。該袋末端打結,防止脫落,其長足以使蓋全部打開。袋左突出一袋而三個結而長61cm的皮袋。
華光大帝
華光大帝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據明人餘象斗所編之《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又名《南遊記》)中記載,華光大帝本是如佛弟子至妙吉祥化身(或說是燈焰),幾經轉世方成正果,與《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靈官馬元帥之生平內容極為相似,故一般認為是同一神,在佛教稱之華光天王佛,在道教稱之五顯靈官馬元帥,又名三眼靈光、馬天君等。
楊戩
楊戩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即二郎神,民間傳說中的神:(1)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第二子,助父斬蛟鎖龍,築堰平患,蜀人奉為灌口二郎神,祠祀不絕。亦稱為灌口二郎。(2)隋代嘉州太守趙昱斬蛟定患,後又顯靈平定水災,民感其德,立廟灌口,奉為二郎神。亦稱為灌口二郎。
魁斗星君
魁斗星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為藍色。魁斗星君又稱為魁星爺,簡稱魁星、亦稱魁星夫子、大魁夫子、大魁星帝、魁星君等,為廣義五文昌君之一。
風獅爺(複製品)
風獅爺(複製品)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複製者:蘇世雄 屋脊厭勝物。風獅爺原以金門為盛,後影響及於安平及澎湖,屋脊風獅爺分為單獅及坐獅兩種,坐獅上坐一彎弓射箭人物,身份有蚩尤,黃飛虎,申公豹及趙公明等不同說法,材質主要由泥塑、陶塑及石雕為多,其中以陶塑最多,早期多由閩南進口。
木雕神像:太子爺
木雕神像:太子爺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中壇元師,姓李名哪托。佛教故事中的神仙。演化於小說封神演義中,有折骨剃肉還父母,後太白金星以蓮花化其身,現身為父母說法的故事。或稱為哪吒三太子。
牛角號
牛角號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道士所使用之號角,大多用牛角製成,也有少數以錫為材的龍角,為降神法器,使用者卻有差別,楊逢時撰"中國正統道教大辭典"謂:烏頭道士使用牛角、紅頭道士使用錫角,這是道派最明顯的區隔標誌。烏頭道士只用水牛角,法師們卻不受此限,可以使用牛角或黃牛角,不過這種說法存疑。
天師圖
天師圖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天師姓張本名陵,後名道陵,東漢沛國豐邑人,相傳為漢初張良八世孫,本為州令.後棄官修行,入鶴鳴山,練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龍虎現,山即名為龍虎山,後入西蜀修道,太上老君,授以正一之道而創立道教,五斗米道,建二十四治(道教組織),立祭酒,以領道民。
觀音媽聯
觀音媽聯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觀音媽聯(或稱觀音媽彩、神明彩仔)是供奉在廳堂的大型神禡。觀音媽聯通常分為二到三層,觀音居最上層,由善財、龍女旁侍;中段為媽祖,由香火女、執扇侍女或千里眼及順風耳旁侍,有些觀音媽聯還加上關公,由關平、周倉旁侍;下層則為司命灶君與福德正神的坐像。
樂器:冬不拉
樂器:冬不拉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冬不拉是一種哈薩克族民間流行的彈撥樂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樺木製成,其外形呈扁平或瓢形,琴杆細長,上面有8-10個品位及二根絲弦或鋼絲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彈與挑,一般彈用於重拍,挑用於輕拍。
燈臺
燈臺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傳統習俗中會在神桌上供奉一對燈,是用以表現光明、富足等意涵的供祭禮燈,燈的上方置設有紅色圓形玻璃燈罩,其形狀與飽滿柑橘相似,故此種燈名為柑仔燈或紅柑燈。早期的柑仔燈燈座部份為錫製,因錫字與賜字相通,而有添官賜福之意。燈座常是由較小的物件層層疊起,裝飾華麗。
籤筒及籤
籤筒及籤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件文物共有63支籤。在民間的廟宇裡大部分都設有籤筒供人抽籤問卜。籤條為長條形,一頭削成葫蘆形或其他形狀,並漆上紅色,表示福氣或祈福。每一根籤上都刻有編號,再到籤詩櫥或廟壁木框尋找對應的籤詩,而籤詩便是神明的啟示,一般而言,籤可分為兩種:運籤用以求運道,藥籤則是用以向神明求治病的藥方。
籤筒一對(廣濟宮)
籤筒一對(廣濟宮)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在民間的廟宇裡大部分都設有籤筒供人抽籤問卜。籤條為長條形,一頭削成葫蘆形或其他形狀,並漆上紅色,表示福氣或祈福。每一根籤上都刻有編號,再到籤詩櫥或廟壁木框尋找對應的籤詩,而籤詩便是神明的啟示,一般而言,籤可分為兩種:運籤用以求運道,藥籤則是用以向神明求治病的藥方。
葫蘆香包(黑色)
葫蘆香包(黑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過了端午節就進入了炎熱的夏季,為了防止夏季蚊蟲毒害肆虐,端午節時有各種習俗驅毒避邪,香包即為其中一種。傳統以五色線繫著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或是配合一些厭勝避邪、保命吉祥的圖形,做成不同形狀的香包,後來演變出不同的形狀,傳統避邪的意義降低,而增加了裝飾的意味。
金鎖香包
金鎖香包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過了端午節就進入了炎熱的夏季,為了防止夏季蚊蟲毒害肆虐,端午節時有各種習俗驅毒避邪,香包即為其中一種。傳統以五色線繫著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或是配合一些厭勝避邪、保命吉祥的圖形,做成不同形狀的香包,後來演變出不同的形狀,傳統避邪的意義降低,而增加了裝飾的意味。
桃子香包
桃子香包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過了端午節就進入了炎熱的夏季,為了防止夏季蚊蟲毒害肆虐,端午節時有各種習俗驅毒避邪,香包即為其中一種。傳統以五色線繫著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或是配合一些厭勝避邪、保命吉祥的圖形,做成不同形狀的香包,後來演變出不同的形狀,傳統避邪的意義降低,而增加了裝飾的意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