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111個藏品
腿飾
腿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男性飾品歲時祭儀(跳舞時配帶)。此物件為多色琉璃珠、貝珠、銅鈕、銅鈴、苧麻所組成。主要做為腿布的裝飾。 (以上說明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36):
無袖長 上衣
無袖長 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Lukus Tuyuq 為男性之盛裝,平時不隨意穿著,於歲時祭儀、特別於新年祭Smatu/Smyatu時才穿著。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17-318):
珠裙
珠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Tawaq(女性裙片)。 此件珠裙是由上萬顆貝珠,再加上藍色琉璃珠,穿縫於苧麻織成的布料上,做工精湛,令人嘆為觀止。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23):
束髮珠串
束髮珠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Pga (女性飾品) 。此物件是由大量的貝珠、黑色與藍色的琉璃珠,透過苧麻細線串接而成。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32):
苧麻肩揹帶 (附弓箭型織具)
苧麻肩揹帶 (附弓箭型織具)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Wakin(肩揹帶、腰帶) 常用於男用的揹籃(雙肩揹帶)或是婦女的織布機(腰部固定支撐),使用苧麻線編成。本藏品的製作者WilangMawi先生採用的是家屋後方自種的苧麻,從照顧苧麻田開始,歷經採收、刮麻、搓麻繩等階段,累積一定質量的苧麻繩後,再同樣以自製的傳統弓箭編器編織而成。
耳璫
耳璫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飾物。泰雅語:Mayung papak(男用耳飾)男性飾品。本物件是為耳飾之用。本物件主要包含貝殼、苧麻。其中中之一的苧麻繩是經過編織後,再繫於貝飾的短柱上。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扇形耳璫
扇形耳璫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Piku(耳飾)(女性飾品)此物件包含貝殼、藍色琉璃珠、銅鈕、銅片、苧麻。做工極細緻,主要做為耳飾。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32):
肚兜
肚兜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 1.賽考列克:Nabus pila 2.澤奧利:Biyax Pila 胸兜是泰雅族人服飾的一部分,男女皆有,此件為男性用。 此件以塑料鈕釦做為裝飾,應該是用來替代貝殼,此外,綁帶也是使用細緻的編織帶製成。
賽夏族矮人祭肩旗
賽夏族矮人祭肩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賽夏族矮人祭肩旗(祭帽) kilakil是矮人祭Pasta’ay連續三晚到天明的歌舞祭場中十分醒目的標誌。
排灣族雙管口笛
排灣族雙管口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排灣族雙管口笛(paringed)存在於北排灣的Raval系統村落。雙管口笛的吹奏者原居住於三地門鄉大社村、德文村、賽嘉村。這個系統雙管口笛和單管口笛都稱為paringed,可是吹奏者的最大目標都是雙管口笛,認為比較有韻味。雙管口笛的竹管比較細,一管有五個指孔,另一管無孔,吹口有木塞。
男子披肩
男子披肩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卑南族以十字繡法裝飾在黑棉布上最為普遍,相當大部分為幾何圖形,最常見的是花草、菱形、三角以及四方紋等,而人形舞蹈紋則是卑南族特有的圖案,顏色以紅、白、紫色為主。
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件織品使用傳統織作Lukus的技法,緯挑、夾織出『三民主義』等字樣,從織品上可看見當代政經環境對織布文化的影響與變遷。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男用長上衣
男用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Lukus Tuyuq (男性無袖長衣) 為男性之盛裝,平時不隨意穿著,於歲時祭儀、特別於新年祭Smatu/ Smyatu時才穿著。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17-318):
披肩(毛貨)
披肩(毛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Toyax(女性披風)。也可做女性裙片。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23-324, 400):
無袖長上衣
無袖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長衣是賽夏族傳統長服中最基本的類型。早期的形式以無領、無袖為其特色,由未加任何剪裁的二片織布左右併合,直接縫製而成的方衣式長衣;無論男、女都穿著相同式樣。過去,賽夏族人日常工作時穿著麻布原色或素色的長衣;祭典時,則穿色彩鮮艷、紋樣華麗的長衣。
無袖長上衣
無袖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長衣是賽夏族傳統長服中最基本的類型。早期的形式以無領、無袖為其特色,由未加任何剪裁的二片織布左右併合,直接縫製而成的方衣式長衣;無論男、女都穿著相同式樣。過去,賽夏族人日常工作時穿著麻布原色或素色的長衣;祭典時,則穿色彩鮮艷、紋樣華麗的長衣。
短上衣
短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無袖短上衣為祭典時加穿在長衣之上的禮衣,無領、無袖,與漢人背心的形式和穿法類似,因此也稱之為「背心」。樣式則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為未加剪裁的方衣形式,一為小圓領剪裁,並在領口、袖口鑲邊;前者形式多見於早期。
短上衣
短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無袖短上衣為祭典時加穿在長衣之上的禮衣,無領、無袖,與漢人背心的形式和穿法類似,因此也稱之為「背心」。樣式則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為未加剪裁的方衣形式,一為小圓領剪裁,並在領口、袖口鑲邊;前者形式多見於早期。
香蕉絲製有袖上衣
香蕉絲製有袖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香蕉絲編織分布相當具區域性,從沖繩、台灣、菲律賓、印尼到太平洋諸島,而目前台灣僅存噶瑪蘭族仍保存此傳統技藝,因此相當重要,具特殊性與代表性。九年代隨著其族群正名運動,蕉絲織布變成其文化復振與創新經濟的主軸。族人就地取材,自香蕉樹的莖幹部份去肉皮,抽絲曬乾編製成布,再製成背袋和衣物。
第二屆國際生命條碼學術會議暨東亞區域性合作會議
第二屆國際生命條碼學術會議暨東亞區域性合作會議
邵廣昭
國際生命條碼會議是自從2003年發表生命條碼第一篇報告之後很重要的國際會議,大約每2–3年舉辦一次,邵廣昭因為在魚類生命條碼方面的研究領先國際,所以很早就受邀出席生命條碼的國際會議,並委請主辦在台北中研院舉行的第二屆大會,共有400多名學者出席。
亞太地區珍稀瀕危植物國際學術研討會
亞太地區珍稀瀕危植物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現 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IPMB)
前排左起 : P. P. Lowry II、H. Koopowitz、T. F. Stuessy、L. M. Shultz、S. H. Sohmer、D. L. Hawksworth、S. F. Yang、C. H. Chou、B. J. Conn、Y. Kadono、H. J. Su
中央研究院植物標本館(HAST)
中央研究院植物標本館(HAST)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植物標本館 (HAST)
〔合併重整〕
珠長衣
珠長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 1.賽考列克:Lukus Kaha 2.澤奧利:Lukus Aha 此衣為男性之盛裝,南澳泰雅人有時將此貝珠衣做為男女結婚之聘禮。貝珠長衣是泰雅族的盛裝,主要是由苧麻與貝珠結合而成。由於使用大量的貝珠,因此重量相當重。如何製做貝珠長衣的技法,目前尚未完全解答。
阿美族里漏部落成巫裙子
阿美族里漏部落成巫裙子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捐贈者姜勤珠女士為里漏部落人,善於製作傳統服飾,本館薦購里漏部落之男子成年禮、女子及巫師之新製服飾三套,亦為姜女士所製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