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81個藏品
磚燒方形鏤空紋飾筷筒
磚燒方形鏤空紋飾筷筒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磚燒方形鏤空紋飾筷筒,長方形筒狀,上寬下窄,中間相隔,平底,左右各鑿有六個透氣小孔,背面鑽有二孔,可放置於餐桌,或綁上繩子懸掛於牆上。正面刻有鏤空的十字、米字、波浪曲線等紋樣,以及尖角刻痕,上緣呈波浪狀,左上、右上及左下角皆有明顯的破損痕跡。
青瓷折沿口碗
青瓷折沿口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折沿口,弧壁,圈足。內外施罩青釉,開片細碎,其原型淵源於仿哥窯風格,明清製作盛行,推測為清末民初中國製品。
素燒帶蓋雙繫陶鍋
素燒帶蓋雙繫陶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子母口,束頸,圓鼓腹,平底,口緣處貼附雙繫耳。胎土呈紅褐色,摻雜粗砂粒,以拉坯成形,器腹拉坯弦紋明顯,全器素面無釉燒成,呈紅褐色,器面因受熱溫度不同,部分偏灰色。附有蓋子,器蓋平頂斜壁,蓋頂中央有小土條捏製的蓋紐。臺灣各地窯場如南投、苗栗等地皆有燒造。
朱黑雙色木飯桶
朱黑雙色木飯桶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約由十八塊木板一片一片圍攏起來的圓桶狀,上寬下瘦,中間稍微凸出呈大肚形,腹部與底部以竹篾編織成麻花狀圈起來,上加木板蓋,左右各有一凸出之耳朵形木塊作為把手,方便端移。桶身外側上半部漆上朱紅色,下半部漆上黑色,內側保留原木色,桶蓋以同心圓狀交替漆上紅、黑兩色。
素燒帶蓋雙繫陶鍋器身
素燒帶蓋雙繫陶鍋器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炊煮用陶鍋器身。子母口,束頸,圓鼓腹,平底。口緣處貼附雙繫耳。胎土呈紅褐色,摻雜粗砂粒,以拉坯成形,器腹拉坯弦紋明顯,全器素面無釉燒成,呈紅褐色,器面因受熱溫度不同,部分偏灰色。該件夾砂陶鍋器身外器壁一側,還留有節慶時的祈福春聯,大大的「福」字喜慶洋洋,記錄了普羅大眾的生活習俗。
朱黑雙色木飯桶
朱黑雙色木飯桶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由十塊木板一片一片圍攏起來的圓桶狀,上寬下瘦,中間稍微凸出呈大肚形,腹部與底部以竹篾編織成麻花狀圈起來,上加木板蓋,左右各有一凸出之耳朵形木塊作為把手,方便端移。桶身外側上半部漆上朱紅色,下半部漆上黑色,內側保留原木色,桶蓋外側以同心圓狀交替漆上紅、黑兩色,內側亦保留原木色。
朱漆木飯桶
朱漆木飯桶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由十六塊木板一片一片圍攏起來的圓桶狀,上寬下瘦,中間稍微凸出呈大肚形,腹部與底部以竹篾編織成麻花狀圈起來,上加木板蓋,左右各有一凸出之耳朵形木塊作為把手,方便端移。桶身和桶蓋外側塗上朱紅色漆,內側保留原木色。
朱漆木飯桶
朱漆木飯桶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約由十塊木板一片一片圍攏起來的圓桶狀,上寬下瘦,中間稍微凸出呈大肚形,腹部與底部以竹篾編織成麻花狀圈起來,上加木板蓋,左右各有一凸出之耳朵形木塊作為把手,方便端移。桶身和桶蓋外側塗上朱紅色漆,內側保留原木色。
粉紫色葡萄花葉印紋女布鞋
粉紫色葡萄花葉印紋女布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件為粉紫色葡萄花葉印紋女布鞋,共1組2件。鞋面採用粉紫色底棉布,上有紅白雙色葡萄枝葉印花紋。由鞋頭延伸至鞋口處有兩道黑色織帶绲鑲,讓布鞋更加挺立具有立體感,鞋口處也同樣以黑色織帶绲邊,布鞋內裏以麻色布面為襯。
藍地彩菊繡花女鞋
藍地彩菊繡花女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藍地彩菊繡花女鞋,共1組2件,以藍色棉布為鞋面,鞋頭中央以紅、粉雙色彩線繡一朵盛開的菊花,其枝葉向鞋面延伸,為民間常見圖樣,繡線有些微褪色狀態,暈染到鞋面。鞋口以黑色布條绲邊,繡花鞋內裡採白色藍橫紋布面縫製。
黑地黑結頂彩繡蓮花八卦紋碗帽
黑地黑結頂彩繡蓮花八卦紋碗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黑結頂彩繡蓮花八卦紋碗帽,以黑棉布裁製成碗帽形式,加上風帽的護耳部分,內裡為紅色,帽頂已磨損,露出裡布。帽緣以藍紫色和藍白織帶緄邊,帽前繡有藍色和淺綠色的蓮花及飛鳥紋樣,上方以紅線繡有兩個「卐」字,左右護耳處各繡有一太極與八卦紋樣,內緣縫有兩個金屬圓環。
大紅地虎頭風帽
大紅地虎頭風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大紅地虎頭風帽,以紅棉布為底,內裡為紅白條紋布,右方可見一方形補丁。正面以棉線和布片刺繡縫製成立體虎頭造型,老虎粗眉大眼,張口吐舌,大口周圍與下巴有鬚,頭頂上有兩個彩色心型直立布片,左右兩側耳朵處綴有粉紅色短流蘇裝飾。 帽後背與披肩無其他裝飾。
大紅地虎頭風帽
大紅地虎頭風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大紅地虎頭風帽,以紅棉布為底,內裡為藍色。正面以棉線和布片刺繡縫製成立體虎頭造型,老虎粗眉大眼,張口吐舌,並有外翹獠牙清晰可見,頭頂上有兩個黃色心型直立布片,左右兩側耳朵處綴有紫紅色短流蘇裝飾。 帽後背與披肩無其他裝飾。
黑地彩繡蓮花八卦紋碗帽
黑地彩繡蓮花八卦紋碗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彩繡蓮花八卦紋碗帽,以黑棉布裁製成碗帽形式,加上風帽的護耳部分,帽頂以針線縫製收攏,內裡為粉紅色。帽緣以藍紫色布條和藍白織帶緄邊,帽前繡有藍紫色和粉色的蓮花紋樣,左右護耳處各繡有一太極與八卦紋樣,右護耳的八卦紋略微磨損,帽後表面亦有些許磨損痕跡,露出粉紅色裡布。
黑地彩繡公雞紋魚尾碗帽
黑地彩繡公雞紋魚尾碗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彩繡公雞紋碗帽,以黑棉布裁製成碗帽形式,加上風帽的護耳部分及魚尾形的護頸,帽前長方形框內中央繡有寶相花,左右各繡有一隻公雞圖樣,帽頂左右兩側有紅色流蘇裝飾。背面表布磨損嚴重,露出內裡,裡布顏色泛黃。
黑地彩繡蓮花紋碗帽
黑地彩繡蓮花紋碗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彩繡蓮花紋碗帽,以黑棉布為底,帽緣以花卉紋織帶緄邊,帽前以織帶框出方形,內繡有蓮花紋樣,下方以細線鏽出三角形幾何紋樣。裡布略泛黃,上有紅色五芒星圈狀圖樣。帽口寬大,帽緣左右兩側各有一圈環,帽頂以針線縫製收攏,留有一小孔。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以石膏壓模製成胎體,敞口圓唇,淺弧腹,圈足,胎體色米黃帶灰,通體施釉,釉色透明乳白,盤底有製造商方形朱印「共益」,為戰後臺灣大量生產的食器。盤心蝦紋輪廓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再以手繪加彩點描眼部與塗色背部,釉上彩經使用容易剝落色料,蝦盤上的長鬚可見脫彩現象。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以壓模製成胎體,敞口圓唇,淺弧腹,圈足,胎色白,內外施均勻白釉,釉色乳白,盤底有製造商方形朱印「龍陽謹製」,為臺灣早期大量生產的食器。盤心蝦紋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並手繪加彩點出蝦眼、塗繪蝦身,表現出蝦頭尖刺硬殼、肥碩蝦身環節彎曲,以及短直伸展的長鬚。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造型敞口圓唇,淺弧腹,圈足,以石膏壓模製成胎體,胎體色米黃帶灰,通體施釉,釉色乳白帶濁,盤底無製造商印,圈足局部有沾粘墊砂,為臺灣早期大量生產的食器。盤心蝦紋輪廓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再以手繪加彩點描眼部與塗色背部,頭部可見些許脫彩。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造型敞口圓唇,淺弧腹,圈足,以壓模製成胎體,胎色白帶米灰,通體施釉至圈足尖,釉色乳白清亮,盤底無製造商印,為臺灣早期大量生產的食器。盤心蝦紋僅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表現蝦頭尖刺、蝦身多環節卷曲,以及波形與長線條交錯蝦鬚。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造型敞口圓唇,淺弧腹,圈足,以壓模製成胎體,胎色米黃帶灰,通體施釉,釉色透明泛白,盤底無製造商印,為臺灣早期大量生產的食器。盤心蝦紋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並手繪加彩點出蝦眼、塗繪蝦身,描繪長鬚伸展超出盤面,蝦頭處脫彩漫渙。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以壓模製成胎體,敞口圓唇,淺弧腹,圈足,胎色白,內外均勻施釉,釉色乳白光亮,盤底無廠商印款,為臺灣早期大量生產的食器。盤心蝦紋僅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表現蝦頭尖刺硬殼、蝦身節曲以及伸展長鬚,長鬚處略有脫彩。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以壓模製成胎體,敞口圓唇,淺弧腹,圈足,胎色偏黃,內外施均勻白釉,盤底無廠商印款,為臺灣早期大量生產的食器。盤心蝦紋僅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表現蝦頭尖刺硬殼、蝦身節曲以及伸展長鬚。
淺綠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淺綠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淺綠色緹花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製作時間約是1910~20年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