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52個藏品
部落領袖族服| u zikuc nu anangan
部落領袖族服| u zikuc nu anangan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撒奇萊雅族服飾主要使用的四大色系為:深咖啡色、 土金色、暗紅色與藏青色。以土金色為主色,部落領袖也代表族群的生命、能量、土地,是部落的根本。此件為撒奇萊雅族2008年正名期間所製作服飾版型,土金色也象徵土地、權力。
布農族男子胸兜
布農族男子胸兜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此件文物是由南投信義鄉地利部落谷月女老師製作完成,由兩片長方形織布組合而成,其中一塊具有較豐富的織紋,穿戴後呈現於胸前。男子胸兜都是二杆的技法,是利用Mahilit(二杆)的技法製作胸兜。根據谷秀紅老師口述,黑色紋路為母親(谷月女老師)專屬的圖騰。在男子胸兜上的白色底部,可看到三角形的紋路。
魯凱族男子長袖短上衣
魯凱族男子長袖短上衣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該族服飾,早期以灰白色的苧麻布或米白色胚布製作,有的以挖貼補繡裝飾(圖騰以人物、蛇、蝴蝶等為代表),亦與排灣族有頗多相同之處。
排灣族女子頭飾
排灣族女子頭飾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黑色棉布置內襯縫成環狀,外側套上寬50mm紅色棉布,紅色棉布上飾有獸牙裝飾(前、左、右)三處,以琉璃珠串及金屬鍊裝飾,其餘處以琉璃珠串金屬鍊、貝殼及仿古戒指裝飾(4個、造型不一)。紅色棉布條周長670mm,厚3mm,黑色內襯周長670mm、厚約30mm。
噶瑪蘭族女子服飾
噶瑪蘭族女子服飾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噶瑪蘭人織布慣用植物纖維,一般會依製作物品的不同選用不同的植物,在衣服的質料方面,以苧麻布作為平日之衣著,兼可混織其他棉布或絲線;鹹草布則專供農事,以遮陽防雨;而蕉布較輕薄,特性是涼爽易乾。
阿美族男子長袖短上衣
阿美族男子長袖短上衣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此為一件藍色棉布裁剪並以白色棉線縫製而成的對襟圓領長袖短上衣,並在前襟處縫接同樣深淺的長方形棉布作為右襟布。在前襟、衣身下襬、兩袖口及右襟片邊緣以白色布緄邊。另外縫有四對黑色綿布製成的紐帶及白色鈕釦,其中一對在領口處,另外兩對在右襟布處,一對在前襟下方。
女子服飾|u tatayna ku zikuc
女子服飾|u tatayna ku zikuc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此件為撒奇萊雅族2008年正名期間所製作婦女服飾版型,以土金色為主,象徵掌管家庭、財產、子女等,但成熟婦女上身服飾,外為土金、內為凝血,代表成熟女子必須延續血脈。
賽夏族女子無袖長衣
賽夏族女子無袖長衣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本件為賽夏族女子無袖長衣,採夾織方式而成的對襟無領無袖上衣,前襟與下擺處以白色鈕扣與薏苡珠串做裝飾,胸前雷女紋織布下方以銅鈴裝飾。由兩片未經剪裁的長方形織布於長邊縫合而成,型制上為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的方衣系統。
阿美族劍帶霞披
阿美族劍帶霞披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霞披是臺東地區的阿美族服飾之一,形制上各部落大同小異,不過花蓮地區的阿美族人並不穿著此服飾。根據日治時期的臺東馬蘭地區阿美族文獻照片即可發現至少在1930年代左右,阿美族人已有穿戴霞披。阿美族服飾可分為常服和禮服兩類,霞披則屬禮服一類,是男女盛裝的妝扮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服飾。
雅美族男子禮刀
雅美族男子禮刀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此種形制之刀非日常生活使用,其用途為驅逐惡靈之工具,如遇喪葬出殯、夜間捕飛魚、或拜訪他村時,因恐途中遭惡靈侵襲而配戴之。配掛時多將籐圈由右肩斜掛,刀身放置在左側腋下。 原件資訊: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文物典藏登錄資料表。
部落領袖服飾 |qudus no pusia
部落領袖服飾 |qudus no pusia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此件為新社部落的噶瑪蘭族人於近代民族復名運動時,所重製的噶瑪蘭族部落領袖服飾。族人認為全黑的服飾只有長者才能穿著,男子必須從tama na sabasayan(青年之父)的年齡階級組織晉升至lubang(長老群)的人,才有資格全身穿著黑色的服飾。
阿美族斜背帶
阿美族斜背帶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阿美族的alufu(斜背袋),依照外型可分為「方型」及「船型」兩種。
雅美族男子椰鬚背心
雅美族男子椰鬚背心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雅美族稱男子椰鬚背心為asot a apis no anyoi,為外出拜訪、耕作或出海捕魚時所穿的服裝,著裝方式是從頭部往下套。當地因產馬尼拉麻蕉、水藤及椰子樹,故常用這些植物來製作服飾或者是捕魚時的繩索,因這些植物不易腐爛、耐用的特性及容易取得。
泰雅族男子藤帽
泰雅族男子藤帽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本件文物為泰雅族男子外出時所配戴,不但具有保護頭部實用的功能,有時也具有裝飾美化和展現身份的作用。最普遍的籐帽形式是無邊碗形;偶而也有些附加帽沿的型式。
鄒族女子長裙
鄒族女子長裙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鄒族女子腰裙稱為 taf`u,以兩片黑底白邊的布料為一組。 根據安莊春美老師的說法,穿著時第一片是右邊,第二片是左邊,裙子上繡有橫條紋和三角形,工相當細緻,根據長輩所說,上面的紋飾是彩虹的意思。 傳統鄒族女性都會穿著長度到腳踝的長裙去工作,那是標準的傳統。
噶瑪蘭族香蕉絲斜背袋
噶瑪蘭族香蕉絲斜背袋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攜物袋(檳榔袋)的表布是用香蕉絲編織而成,噶瑪蘭人早期以香蕉絲編織衣物及生活用品,今則以香蕉絲創意衣帽、飾品等手工藝品著稱。過去,傳統社會香蕉絲織布是專屬於女性的工作。好的香蕉布因樹皮的自然色澤,所以會呈現出濃淡鄉間的顏色。 原件資訊: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文物典藏登錄資料表。
西拉雅族劍帶
西拉雅族劍帶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劍帶為眠床前側垂吊之裝飾布,劍帶中間紋樣左右為不對稱,且多以寫實花紋為主。本件的十字繡花紋以紅藍兩色線刺成,共有十二組不同的圖案,紋樣有漢字、花草、鳥形、人物、動物、幾何、卍字文等,繡眼細小且繡工生動精緻。 原件資訊: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文物典藏登錄資料表。
排灣族男子綴珠披巾
排灣族男子綴珠披巾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排灣族男子披巾各部落的族語稱法有所不同,以中排稱男子披巾為kuvar,有裝飾紋樣的披巾稱為ginauran,或稱kuvar ginauran繡有紋飾的披巾。本件以一塊長方形的淺藍色棉布製成之男子披肩,並用運用細小珠子、毛線(minamurukan)及鈕扣做裝飾。
卑南族女子胸兜
卑南族女子胸兜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卑南族女子胸兜製作以黑色或白色底布為主,而本件文物為今日常見的胸兜樣式,除袋面有精美繡飾,也有對稱的帶狀繡紋從領口中心分別沿著兩旁布邊延伸向口袋的邊緣(王勁之、林娜鈴,2015)。穿戴方式係上二角綁帶往後繫於頸後,左、右二角綁帶往後相結。
噶瑪蘭族織布機
噶瑪蘭族織布機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噶瑪蘭族完整的織布機組成包括:pawez(腰固定帶)、ngatipan(夾布軸)、nequs(梭杼)、beRina(打緯板)、Rusun(挑紗棒)、neka(順紗弓形棒)、lilizan(綜絖棒)、qesisan(經紗軸等)物件。
魯凱族男子頭飾
魯凱族男子頭飾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頭飾由一塊黑棉布作為底,並在帽上施以綴珠繡花,中央貼扁圓形大貝類,並將貝類中間挖小洞,以琉璃珠串線以固定,而貝類四周綁數顆山豬牙。頭飾會搭配各種裝飾性物件配戴,舉例來說:王族/貴族與部落耆老帽飾上皆有蝴蝶結的配飾,但以不同花色做識別,作為階級之分。此外,運用各種羽飾作為階級或戰功的象徵。
布農族男子無袖長衣
布農族男子無袖長衣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根據2022年3月3日谷秀紅老師從桿數與織紋的指認,本件文物應該是由南投縣豐丘部落田老師(谷秀紅老師的姑媽)製作完成。男子無袖長衣背部或兩肩以毛線運用鮮豔的色彩,織出複雜的織紋,大致而言會當作外出訪客,參加盛會的盛服;相較於平日居家、耕作的背心則以素白或兩側略施有色條紋的常服為主。
卑南族附鈴腰飾
卑南族附鈴腰飾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參加慶典或歡舞場合時,繫於腰背後臀之上的佩飾。正面圈在腰背,將綁帶往前繫於腰前,腰飾自然垂於臀部之上,走動或舞蹈時會發出悅耳的響聲。配戴的年齡階級為少年組的malatawan級、青年組的bansalang級,以及現代的少女以上女性皆可穿戴。
雅美族女子禮帽
雅美族女子禮帽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雅美族女子禮帽,或稱椰鬚禮帽,亦稱為椰鬚禮笠或椰鬚笠,雅美語為tavaos a apiis no anyoi,外形類似漢人的斗笠,但為較扁平的圓錐狀。禮帽無綁帶,配戴時僅以頭套底座緊縛於頭部。為延長帽子之保存年限,達悟族藤竹類製品通常經過煙燻,因此禮帽呈黑褐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