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648個藏品
合家歡
合家歡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此曲是在豐年祭的第一天salitapod晚上,眾人紛紛解散離去時,仍有些未盡興喝酒的族人,挨家挨戶地要酒喝時所演唱的歌曲,本來回到家的族人,聽到這一首歌之後,也會紛紛的加入一起來唱。
豐年舞曲
豐年舞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此曲是在阿美族豐年祭的最後一天gahahayan時,族人一面跳舞、一面變換隊形時所演唱的歌曲,有時則在此時邀請來參加豐年祭的人一起下場跳舞,達到眾樂樂的目的。
老人除草歌(二)
老人除草歌(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 這也是老人除草歌的一種,除草時所演唱的歌,拔除的是小米hafai週邊的雜草,除了一邊拔草之外,也一邊將多餘的小米拔除。
老人除草歌(一)
老人除草歌(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過去老人家除草時所演唱的歌,拔除的是小米hafai週邊的雜草,除了一邊拔草之外,也一邊將多餘的小米拔除。
誇功歌
誇功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丹社布農族傳統詞曲
結婚叮嚀歌
結婚叮嚀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丹社布農族傳統詞曲 在結婚場合中所演唱的歌曲。若在一般場合中演唱,則稱為「勉勵歌」。內容主要呼籲子女們要孝順父母。歌曲中每一個樂句的開始都由領唱帶出,合唱則於樂句的後半加入演唱。內容主要勉勵子女要好好做人,孝敬父母親,是一首十分感傷的歌曲。曲調與祝婚歌略不同。
木杵擊石歌
木杵擊石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此曲原本是由木杵來演奏的樂曲,後來則改以歌唱的方式進行演唱,歌曲主要模仿木杵敲擊石頭所發出的聲響。後來則填入與教會相關的歌詞,並於教會中演唱。
童謠︰公雞
童謠︰公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丹社布農族傳統詞曲 此首童謠是在馬遠鄉丹社群的布農族才擁有的傳統歌謠。內容敘述一隻正在吃東西的大公雞,被一個住在後山且自認為是博士的RUMAV擊打的情形。此曲後來則引伸為呼籲大家愛護動物的歌曲。
感恩歌
感恩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丹社布農族傳統詞曲 此曲改編自教會的歌曲,內容主要感謝上天及父母親。歌曲一開始由領唱帶出,合唱隨即加入並直到樂曲結束。
口簧獨奏
口簧獨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丹社布農族傳統詞曲 布農族和台灣其他南島語系諸民族一樣,所使用的樂器並不多,口簧琴為其使用的樂器之一。
童謠︰吃果子
童謠︰吃果子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丹社布農族傳統詞曲 此首童謠是在馬遠鄉丹社群的布農族演唱的傳統歌謠,歌詞無特殊意義。
童謠︰逗小孩快長大
童謠︰逗小孩快長大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丹社布農族傳統詞曲 此首童謠是在馬遠鄉丹社群的布農族演唱的傳統歌謠,歌詞是由一位長者一面逗小孩一面希望他快長大的歌。
阿美族歌謠
阿美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案為19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錄製之阿美族歌謠,內容包括(A面)《老人除草歌》、《年輕人除草歌》、《豐年祭招呼歌》、《求愛歌》、《嬉遊歌》等,以及(B面)《豐年歌》、《春海歌》、《除草歌》、《豐年祭解散歌》、《捕魚歌》等曲目。錄製地點為臺東縣豐里、三尼、花蓮縣豐濱鄉靜浦村等。
泰雅族歌謠
泰雅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案為19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錄製之泰雅族歌謠,內容包括《歡樂歌》、《做工》、《迎賓》、《無題》、《結婚歌》、《青春歡樂歌》、《跟隨耶穌》、《出征》等曲目。錄製地點為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花蓮縣卓溪鄉崙山村、古村。
阿美族歌謠
阿美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案為19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錄製之阿美族歌謠,內容包括(A面)《牧牛歌》、《捕魚歌》、《光復村是個好地方》、《採集木材歌》、《砍木材歌》等;以及(B面)《戀歌》、《富田村快樂頌》、《迎賓歌》、《辭別歌》、《飲酒歌》等曲目。錄製地點為花蓮縣光復鄉富田村。
蘇顯達小提琴獨奏會:探戈Tango
蘇顯達小提琴獨奏會:探戈Tango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009
徐頌仁指揮花蓮縣七十九年秋季藝術活動-管絃與合唱之夜
徐頌仁指揮花蓮縣七十九年秋季藝術活動-管絃與合唱之夜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此為徐頌仁指揮樂團於花蓮縣七十九年秋季藝術活動演出,演出節目為「管絃與合唱之夜」。
豐年祭青年歌
豐年祭青年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此曲是在阿美族豐年祭其間演唱的歌曲,從第一天salitapod、第二天pitalaman、第三天piholoan到第四天gahahayan都演唱。由年輕人演唱,老年人亦可加入演唱。
獵獲凱旋歌
獵獲凱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丹社布農族傳統詞曲
鄧昌國、藤田梓巡迴演奏會節目單
鄧昌國、藤田梓巡迴演奏會節目單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鄧昌國、藤田梓巡迴演奏會節目單。 演出場次:臺中、新竹、高雄、花蓮。
戴粹倫於〈花蓮高中室內音樂會〉_2
戴粹倫於〈花蓮高中室內音樂會〉_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高中室內音樂會〉,1968年夏於花蓮高中舉行。
戴粹倫於〈花蓮高中室內音樂會〉_1
戴粹倫於〈花蓮高中室內音樂會〉_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高中室內音樂會〉,1968年夏於花蓮高中舉行。左起為戴粹倫、陳盧寧、張寬容、廖年賦。
大家一起來
大家一起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目前流傳在新社噶瑪蘭地區而在豐年祭當中所演唱的舞歌「大家一起來」(qasusurun pa ita ya),是由新社部落的潘金英女士,於民國八十六年九月十五日在宜蘭五結鄉利澤簡促進會噶瑪蘭族演習營當中,為了讓學員能很快的瞭解噶瑪蘭語,因此將一首阿美族豐年祭時所唱的民歌,把原來的阿美語歌詞,改編成
祖先的部落-尋根
祖先的部落-尋根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尋根(damu na baqi)的曲調,原是一首流傳於光復太巴塱地區,歌詞完全無意義的母音來唱的阿美族民歌(naluwanaiya naiyahohaiyan),後來在民國75年,花蓮的新社噶瑪蘭人第一次回原居地(宜蘭)參加「噶瑪蘭人尋根」活動時,偕萬來就以這首新社噶瑪蘭族人都能朗朗上口的阿美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