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81個藏品
黑絲質莨紗對襟男外褂
黑絲質莨紗對襟男外褂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香云紗又稱為「莨紗」,是一種真絲織品,織布完成後經過煮練、脫膠然後塗上薯榔汁染色,一面曲黑泥覆蓋使之產生氧化變黑,即使織物呈現表裡不同顏色(一面黑色、一面為紅棕色)的形態,織物表面細滑而挺、穿著時清涼透氣,是夏季的高級衣料。
白釉紅陶碗
白釉紅陶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外敞,斜弧壁,下接圈足。紅土胎,內外施罩白色的粗糠石灰釉,圈足與外底心無釉。因為窯溫不足,而沒有燒熱,使釉藥呈現生燒狀態,釉面顯得枯燥無光。該件器物是典型的南投飯碗造型。
青花靈芝花草紋碗
青花靈芝花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撇口,圓唇,斜壁,近底處折腹,直圈足。內外器壁繪飾纏枝靈芝紋,唇口以青花塗滿,青花鈷料偏灰青。該類型為臺灣地區常見的清代青花品項,靈芝草花紋碗多裝飾碗、盤、杯餐飲用器,其年代跨距從十八世紀延續至二十世紀,眾多窯址皆有生產。臺灣傳世品與海內外考古資料皆有案例。
青花壽字紋碗
青花壽字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腹,圈足或臥足。內器壁近口緣處裝飾回字紋,內底心青花雙線圈內書寫壽字紋,外器壁素面無紋。除外底心無釉之外,其他部位滿釉。圈足著地處沾滿窯砂。
青花卷雲紋碗
青花卷雲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侈口,弧腹,圈足。碗內器壁近口沿處與近內底心各裝飾一圈青花弦紋,內底心一道澀圈,外器壁青花簡筆描繪卷雲紋與纏枝紋。除外底心無釉之外,其他部位滿釉。該類型明代中期青花碗,近似鑑賞界稱之為「雲堂手」的圖式,但更為簡化率意。
青花人物駿馬紋碗
青花人物駿馬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侈口,弧腹,圈足。碗內底心青花雙線圈內繪飾樹石人物紋,碗內器壁近口沿處描繪青花雙線圈裝飾帶,外器壁青花描繪人物駿馬紋、樹石紋、垂釣漁翁紋。除圈足著地處無釉之外,其他部位滿釉。
青花蕉葉紋碗
青花蕉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腹,圈足。碗內器壁中央繪飾海螺和海水紋,外器壁近口沿處描繪簡筆捲草紋裝飾帶,器腹至碗底處描繪一圈蕉葉紋。整體呈現古樸之美。除外底心無釉之外,其他部位滿釉。
青花靈芝花草紋盤
青花靈芝花草紋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撇口,圓唇,弧壁,低矮圈足。盤心星芒狀小圈內描繪草花(有人認為是茶花之變形),內器壁開設數個開光,開光內繪靈芝與草花,外器壁繪飾三朵靈芝紋,外器面近底處裝飾青花雙線圈。唇口以青花塗滿,青花鈷料偏灰黑,透明底釉則偏黃色,除圈足著地處外滿釉。
青花翹尾雙魚紋盤
青花翹尾雙魚紋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唇口,斜直壁,圈足。盤內底心一道寬帶澀圈,盤心青花雙線圈紋內描繪草葉紋,書寫有「在」字,內器壁周緣描繪兩條魚,首、尾部以青花鈷料填滿,軀身中段以細線勾勒魚鱗,然後在每個魚鱗內點藍點,唇口以青花塗滿。除圈足著地處與內底心澀圈之外,全器滿釉。胎色偏灰色,青花鈷料發色偏靛青。
青花印花花卉紋盤
青花印花花卉紋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方唇口,斜直壁,圈足。盤內器壁周緣對置押印兩組四朵花卉紋飾,外器壁素面無紋。盤內底心留有一道寬帶澀圈墊燒痕,呈火石紅色。外器壁施釉至三分之二處,以下至圈足與外底心皆未施釉。燒製時,一方傾斜。十九世紀中後期至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南方製品,該類型作品眾多窯場皆有,確切窯場現階段研究尚難以區辨。
青花靈芝花草紋碟
青花靈芝花草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撇口,圓唇,弧壁,圈足。盤心星狀小圈內描繪草花,內器壁開設數個開光,開光內繪靈芝與草花,外器壁繪飾三朵草花紋,近底處裝飾青花雙線圈。唇口以青花塗滿,青花鈷料偏灰黑,透明底釉則偏黃色,除圈足著地處外滿釉。
青花壽字紋盤
青花壽字紋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撇口,圓唇,斜壁,圈足。內底心青花雙線圈內壽字紋,周緣四組紋飾(原登錄名稱為螃蟹壽紋,紋飾主題待研究確認),近口沿處一道青花線圈,外器面素面無紋。全器採鏇坯壓模成形。從胎釉與造型特徵判斷,本作品應為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期,閩南或粵東地區的貿易瓷器。
青花花卉紋折沿口盤
青花花卉紋折沿口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折沿口,弧壁,圈足。內底心描繪花卉紋,折沿口裝飾青花雙線圈,外器壁裝飾四組纏枝紋。芒口,圈足著地處刮釉,沾黏細砂。本作品青花紋飾與Lena Cargo 沉船出水青花瓷紋飾類似,推測為明代中其中國景德鎮窯製品。
青花捲草團菊紋盤
青花捲草團菊紋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厚唇口,斜弧腹,圈足。胎白細緻,內底心描繪團菊紋,周緣描繪捲草紋,外器壁等距沒骨簡筆三組草葉紋。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圈足沾黏細白窯砂,口緣也有少點窯渣。
印青花壽字紋小杯
印青花壽字紋小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件小杯較之一般日本清酒小盅(杯)略大,器壁略厚。器形外侈,平口,斜壁圓弧折腹,接矮圈足。一方面圈足剖面呈三角形,足尖細,二者杯壁可見鏇坯旋轉痕跡,顯示鏇胚壓模的製作工藝。通體施釉直達足底,足尖略刮釉而不見墊砂,杯口平唇無釉,顯示應為倒扣方式燒製。
印青花壽字紋小杯
印青花壽字紋小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件小杯較之一般日本清酒小盅(杯)略大,器壁略厚。器形外侈,平口,斜壁圓弧折腹,接矮圈足。圈足剖面呈三角形,足尖細,足底殘留明顯壓泥脫膜的裂縫痕跡,顯示以鏇胚壓模技術製作。通體施釉直達足底,足尖略刮釉而不見墊砂,足心未滿釉,流釉痕跡朝向杯體,同時杯口平唇無釉,顯示應為倒扣方式窯燒。
印青花壽字紋小杯
印青花壽字紋小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件小杯較之一般日本清酒小盅(杯)略大,器壁略厚,鏇胚壓模製作。器形外侈,杯唇微微外撇,斜壁圓弧折腹,接矮圈足,足尖厚,圈足心殘留鏇胚壓模痕跡,唇部略有壓模時黏土不均的凹陷處。通體施釉直達足尖,無刮釉而以墊砂燒製方式處理;釉色透明微泛青,釉體可見細小氣泡,釉面厚,局部不均勻。
釉上彩繪福字紋小祭杯
釉上彩繪福字紋小祭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器型研判是供桌上的祭祀小酒杯。器壁較薄,酒杯上部器壁直上,直口圓唇,下部圓腹接外撇的豆足,足尖圓而厚,殘留壓模痕跡,應是上下部分別以石膏壓模製作再黏合而成。通體施釉直達足尖,釉色透明略泛白,釉面厚,坯體潔白純淨,磁化高,可能是戰後早期臺北地區如鶯歌等窯場的製品。
轉印變形壽字清酒杯
轉印變形壽字清酒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件清酒小盅(杯),顯然是以編號2009.013.0184清酒杯為本的仿製品。同樣是以石膏模製,體小壁薄,外侈撇口(日文「端反」),斜壁圓弧折腹,接矮圈足,足尖厚,壓模製作工整。通體施略泛青白色的透明釉,但釉面略厚,並凝結於圈足處,足尖刮(抹)釉,坯體也是潔淨潔白。
釉上彩繪福字紋茶杯
釉上彩繪福字紋茶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器型似日治時期常見的圓腹矮茶杯(日語「丸湯吞」),但型體略高。器壁略厚,器型腹體下部圓弧折腹,上部器壁直上,直口圓唇,帶矮圈足,足牆寬厚,足尖圓,石膏壓模製作。
描金上繪壽字清酒杯
描金上繪壽字清酒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日治中後期的清酒小盅(杯)。石膏模製,體小壁薄,外侈撇口(日文「端反」),斜壁圓弧折腹,接矮圈足,足尖厚,壓模製作工整。通體施光亮透明釉,足尖刮(抹)釉,坯體潔淨純白,整體而言品質高。杯唇與腹底手繪描金線圈,杯腹三組描金松葉繁生,其間相對處,以釉上紅彩手繪兩組變形壽字,內繪繁複的抽象簡化饕餮紋。
臺灣產黑釉湯匙
臺灣產黑釉湯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件為上施黑釉燒製而成的湯匙,黑釉是傳統瓷器釉色之一,出現於東漢時期。釉面主要呈色劑為少量氧化鐵及少量獲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著色劑。黑釉之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早期農家湯匙經常就地取材以竹筒或木頭削成。經濟改善後改用陶質和瓷質的匙,常見的花色以白釉青花、黃釉、茶色釉為主。
釉上轉印花燈囍字紋蓋杯
釉上轉印花燈囍字紋蓋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杯型屬於最常見日治時期的圓腹矮茶杯(日語「丸湯吞」),附蓋,惟蓋紐略高。器型腹體下部圓、上部直,器壁在底部向上弧轉到體腹的轉折處最薄,帶矮圈足,足牆寬厚,足尖圓,略可見壓模製作的痕跡。通體施透明釉從杯唇幾至足底處,足尖處抹釉,足心滿釉。胚體胎土潔白清脆,燒製瓷化程度高。杯體釉上轉印彩繪幾組宮燈圖案。
轉印花鳥紋杯
轉印花鳥紋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杯型屬於華人社會常見祭杯。器型杯腹體下部圓、上部直而外侈,杯唇略外翻(端反),矮圈足,足牆寬厚。坯體潔白,燒製瓷化程度高,通體施釉,釉色透明,足尖處抹釉,殘留細粒沾砂,足心滿釉。杯體釉下青花勾勒梅花與遠山,釉上轉印雀鳥,構成梅枝雀鳥從外牆開窗處透觀遠山湖景的庭園風光,構圖巧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