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627個藏品
hinishparitunirtur-2
hinishparitunirtur-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歌詞同hinishparitunirtur-1,都為慢板樂章,但旋律不相同,此由兩樂句所組成,它的特色在尾句的邵族忒有唱法,四度下行「re-la,la-mi」,旋律呼應著歌詞的頂真方式反覆演唱。版本二:邵族人學習漢人種植水稻,需用畚屐耕田,然而技術不熟練,樹上的烏鴉看到也在笑。
qanusia
qanusia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二:袁嫦娥女士曾表示此曲為拿木桶洗小腿的生活之歌,而石阿松先生則有不同的看法,他從「shimang qawnu」描述年輕人發明一種省力的「甩桶」可以讓稻穗輕輕鬆鬆去殼,為紀念這個聰明的發明所撰寫的歌謠。
shuria-1
shuria-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樂曲描述一位對邵族非常有貢獻的老頭目paytabu,過去的文獻,曾記錄許多老頭目paytabu(排大木)的英勇事蹟。
shuria-2
shuria-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樂曲描述一位對邵族非常有貢獻的老頭目paytabu,過去的文獻,曾記錄許多老頭目paytabu(排大木)的英勇事蹟。
tirhuqu
tirhuqu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二:這是一首年祭的快板樂曲,第一句歌詞運用了切分節奏,使拍節擁有長短等變化,歌唱此曲時,族人從「tirhuqu,tirquhu,tirquhu......
shuria-3
shuria-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二:這是一首快板樂曲,當shuria演唱到快板樂章時,通常會以「hipara」為曲詞的開頭,它的特色在於第五句歌詞中,旋律曲調迥異於前四句,且在唱到「si si」兩字時,需左、右腳各用力踏一步。快板樂曲,唱詞同樣使用頂真的手法,能使族人能不間斷地邊唱邊快速跳躍、舞動、旋轉。
tuktuk tamalun-2
tuktuk tamalun-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二:此曲為非常簡短的一首歌謠,為快板樂曲,由於非常難搭配舞步,所以鮮少在部落內演唱,其中曲詞省略了「bahu」的部分,雖更為精簡,但仍具童趣與歡樂的情懷。
ishqatushpa
ishqatushpa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這是一首做獨木舟捕魚的歌,過去邵族人居於日月潭中央的lalu島上,聯外交通都給仰賴於獨木舟的運輸,過去,獨木舟亦是重要的禦敵工具,曲詞將邵族人的生活描寫得淋漓盡致。版本二:此曲為製作獨木舟捕魚之歌。
tuktuk tamalun-1
tuktuk tamalun-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這是一首描寫公雞與母雞的歌謠,兩句歌詞不斷以應答輪唱方式,使兩群族人接續歌唱。由於這首曲子旋律與tipin tipin tapana相同,因此族人有時會把兩首樂曲連結在一塊演唱。版本二:此曲內容為刻畫公雞與母雞的生態。
tipin tipin tapana
tipin tipin tapana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此曲的旋律與tuktuk tamalun-1公雞母雞相同,所以常常這兩首樂曲會接續著演唱。版本二:此曲經常與描述公雞、母雞的慢板歌曲接續輪替演唱,有時它也可以單獨被歌唱。影片隸屬於邵族傳統祭典音樂,為遵守非在祭典時間不得演唱的禁忌制約,非於農曆八月年紀期間,不得有公開播放的行為。
pamruq
pamruq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根據耆老袁嫦娥女士表示,這是一首描述邵族與泰雅族之間互動的歌曲,故事的內容大意是:「泰雅族公主走失了,族人來到邵族部落詢問:「你們是不是把我們的公主藏匿起來」,而邵族人回答「不是,不是!是公主自己不小心,腳陷入軟泥,掉入潭水之中的」。
mang qatubi-1
mang qatubi-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二:根據耆老表示,此為半程祭minfazfaz到最後祭minrikus前兩天所唱之曲,在每一天的shmayla儀式將慢板歌謠歌唱完之後,族人成一縱隊,或牽手或搭著肩,由一位男性族人帶領,或為pariqaz或為paruparu,手拿著由竹子剖開的雞帚領眾,隊伍最後一位是一位拿著竹掃帚
mashtatuya-1
mashtatuya-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二:這是一首於年祭lus'an期間,於半程祭minfazfaz遶境時所演唱的歌謠。它用於這一天要將象徵著最高祖靈的日月盾牌rifiz從陳姓paruparu家廳堂迎至祖靈屋供奉之曲。
pusisimalun
pusisimalun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這是一首十分傳統的邵族歌曲,由兩樂句組成,前句的核心在「高音 do-sol」,而後句的核心亦在四度下行音程「高音 do-sol」上,歌詞亦使用「頂真」法來舖陳,描述著山羊吃竹筍的情景。
matushqan
matushqan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這是一首與pusisimalun同旋律的樂曲,耆老袁嫦娥表示此為拿米給鳥吃的情景。
fathdu
fathdu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這是一首慢板歌曲,僅僅只是兩個短句,但族人運用頭尾相接的「頂真」法,使之可以不斷循環歌唱。版本二:樂曲詞意不詳,族人表示fanru疑為一種草藥名,過去孩童身體不適,父母會上山採草藥來為小孩治病。此曲也使用頭尾相接的「頂真」法來演唱。
mashtatuya-2
mashtatuya-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二:這是一首於年祭lus'an期間,於最後祭遶境時所演唱的歌謠,象徵最高祖靈日月盾牌rifiz,與家戶祖靈相互會面之曲。此曲得由pariqaz家先起始歌唱,族人手搭著前人的肩,成為一直長龍,魚貫進入每一戶人家,歡慶新年。
humailan
humailan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二:這是一首從半程祭minfazfaz隔一天,遊街神「qatubi」要到全村落遊街掃除邪靈,高姓鑿齒祭司paruparu夫人在一旁準備好剖開雞帚和竹掃把讓大夥準備沿街把晦期掃出村莊。
paru nipin
paru nipin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耆老石阿松先生表示,這是一首該年受到鑿齒孩童於祖靈屋hannán內所歌唱之曲。此曲並沒有配合舞步舞動身軀,族人通常於每日shmayla之後,靜坐在祖靈屋前,一邊跟著耆老練唱此曲。
Senay(1)
Senay(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知本部落歌謠、建和部落歌謠
Senay(5)
Senay(5)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知本部落歌謠、建和部落歌謠
Senay(3)
Senay(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知本部落歌謠、建和部落歌謠
Senay(2)
Senay(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知本部落歌謠、建和部落歌謠 這首歌的歌詞內容敘述是以一般慶典歌舞作為演唱背景來puvati(填詞)。歌詞中呈現句前、中、後的押韻,而在歌詞中‘ecev的使用,歌(semasasenay)與舞(uwalakanay)是相配對使用的,因此我們也可以了解在Pinuyumayan的歌謠文化中,歌舞是不可分。
Senay(4)
Senay(4)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知本部落歌謠、建和部落歌謠 不同於前面三首填詞歌謠(puvati na senay)兩行對句的形式,單行的句型敘述盛裝少女與少年的情形。這首歌曲歌詞不是固定的,而是可在原本虛詞演唱的旋律上,依當時的人、事、物隨意的填詞敘述演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