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037個藏品
臺中一中全景
臺中一中全景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九一六年十二月,公立臺中中學校校舍竣工,佔地一萬五千坪,此幀是臺中一中的全景。
臺中一中創校紀念碑
臺中一中創校紀念碑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林獻堂遊巴黎
林獻堂遊巴黎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九二七年林獻堂環球一周,足跡遍及英美德法義西比瑞荷丹等十國,此幀係遊巴黎時所攝;左:林攀龍、右:林猶龍。
林獻堂遊德國科不林士
林獻堂遊德國科不林士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九二七年林獻堂環球一周,足跡遍及英美德法義西比瑞荷丹等十國,此幀係遊德國科不林士時所攝;左:林攀龍、右:林猶龍。
一新義塾第二回卒業式
一新義塾第二回卒業式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九三五年三月廿八日,霧峰一新義塾第二回卒業式。一新義塾成立於一九三三年五月,提供地方人士學習漢文的場所,就讀學員以女性居多數。此外一新義塾也在八月開辦「夏季講習會」,可說是文化協會夏季學校的延長。
一新塾友會成立
一新塾友會成立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一日,一新塾友會成立。霧峰一新義塾雖只有兩屆學生,卻是光復後萊園中學、明臺家商的前身,如加上夏季講習會的學員,人數也相當可觀。(左起坐者:1.林春懷2.林攀龍妻3.林攀龍4.林春懷妻5.林獻堂6.林資彬妻9.呂磐石。立者:3.林呆4.溫成龍5.莊幼岳6.江春霖7.林文宗)
1930年婦女親睦會紀念合照
1930年婦女親睦會紀念合照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臺中的林獻堂、張棟梁、張錦上、鄭汝南等組織剪髮會,於明治44(1911)年4月3日在臺中公學校成立,推動男人剪髮辮及女子解放纏足運動。大正3(1914)年3月3日,臺中廳長提議風俗改良問題,影響剪髮、放腳活動效果很大。之後,以林獻堂為中心的文化協會,經常舉辦青年、婦女啟蒙講習或聯誼活動。
林獻堂早年的半身照
林獻堂早年的半身照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林獻堂早年的半身照;從其意氣風發的神采、服飾研判,此幀約為一九二五年前後所攝。
一新會成立四週年
一新會成立四週年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九日,一新會成立四週年。一九三二年林攀龍(三排男士右1)自牛津大學學成返鄉,為美化霧峰、啟迪文化,在霧峰革新青年會館成立一新會,議長林獻堂,以「大樹根底在,風雨掃不倒」勉勵在鄉青年。
讀東京帝國大學時的林茂生
讀東京帝國大學時的林茂生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林茂生(右)就讀東京帝國大學期間的照片。
林資彬騎馬的英姿
林資彬騎馬的英姿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這張照片是林資彬在臺中公園內騎著黑色白鼻心的駿馬。
在「臺灣自治聯盟本部」前合影
在「臺灣自治聯盟本部」前合影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在「臺灣自治聯盟本部」前合影1931 年,在「臺灣自治聯盟本部」前合影,前排中坐者是曾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下村宏,屬臺灣同情派的日本人,楊肇嘉在二排左五,林獻堂在前排坐者左一。(《清水六然居:楊肇嘉留真集》,楊正鋒/提供)
林獻堂數位典藏
林獻堂數位典藏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櫟社為林獻堂、黃炎盛餞行
櫟社為林獻堂、黃炎盛餞行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1913年,林獻堂(前左3)、黃炎盛(後左4)將遊中國,三月十九日櫟社社員在林癡仙的無悶草堂為兩人餞行,與會者有:(前排左起)1.鄭汝南、4.賴紹堯、5.傅錫祺、6.林癡仙、7.陳懷澄,(後排左起)1.林幼春、2.莊太岳、6.陳培煦及張麗俊、莊龍、陳貫。
1925 年「臺灣文化協會講演團」於新竹合影
1925 年「臺灣文化協會講演團」於新竹合影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1925 年「臺灣文化協會講演團」合影於新竹,前排坐者:楊肇嘉(左三)、林獻堂(左四)、蔡惠如(左五)。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理事在總督府前合影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理事在總督府前合影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1934 年,「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理事,在臺灣總督府前合影,楊肇嘉在二排左三。
林茂生的結婚紀念照
林茂生的結婚紀念照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1917年,林茂生與王采蘩小姐結婚,此幀為當時的紀念照。
櫟社成員於瑾園合影
櫟社成員於瑾園合影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大正7年「櫟社」詩人社友在「瑾園」花園的合照(後排右起第四位是林子瑾,下方的說明標示「櫟社雅集時大正七年九月二十七日於瑾園之野」,郭双富提供)
景星大藥房設立紀念攝影
景星大藥房設立紀念攝影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照片中的「癸亥」為日本大正12(1923)年,景星大藥房公司設立紀念攝影。其地點在當時臺中的榮町與櫻橋通(現繼光路與中正路)交角處,是當時臺中的黃金地點。
臺中製冰工場外景
臺中製冰工場外景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明治42(1909)年,大日本製冰株式會社在臺中綠町三丁目(今綠川西街)年設立工場,每日製冰產量5噸。至大正12(1923)年及昭和2(1927)年因人口增加而增設機械,提高每日製冰產量達35噸。照片為昭和10(1935)年左右攝影之臺中製冰工場外景,當時大日本製氷株式會社已由日本產業株式會社收購。
一九二0年峙的賴和
一九二0年峙的賴和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九二○年時的賴和。
二0年代湧泉閣的風貌(正面)
二0年代湧泉閣的風貌(正面)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湧泉閣在二○年代時的風貌。一九二四年四月,當局以剩餘的儒學考棚主樓具歷史意義,將之遷移於新高町水源地,並命名為:湧泉泉閣。
林寫真館上梁式
林寫真館上梁式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由林草先生創立於明治34(1901)年的林寫真館是臺中市臺灣人所開設最古老的照相館,大正6(1917)年新館蓋在中山路。此為大樑柱上樑當日(11月3日)所照。
一九三0年代的楊肇嘉
一九三0年代的楊肇嘉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九三○年代的楊肇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