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90個藏品
來田裡輪耕
來田裡輪耕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泰雅族賽德克群傳統詞曲
歡樂歌
歡樂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泰雅族傳統詞曲
歡樂歌
歡樂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泰雅族傳統詞曲
燕那老姐
燕那老姐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高雄縣六龜頂荖濃村西拉雅族傳統詞曲
水金
水金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高雄縣六龜頂興隆村西拉雅族傳統詞曲
加拉瓦嘿
加拉瓦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高雄縣六龜頂荖濃村西拉雅族傳統詞曲
何依嘿啊
何依嘿啊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高雄縣六龜頂興隆村西拉雅族傳統詞曲
哈嘿
哈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高雄縣六龜頂荖濃村西拉雅族傳統詞曲 潘文桂的「哈嘿」是用平埔族語唱和「搭母勒」內容相同的牽曲歌。據潘文桂言,此曲開向後才可以唱,詞意也不甚明白,他是三十多歲時在南橫高中拖木馬,向一位寶來人學的,當時正好遇到九月十五,高中沒有公廨,晚飯後大家圍成一圈牽戲,唱這首歌,唱到會下起雨來(表示祖靈有感應)。
東山鄉東河村吉貝耍婦女的牽曲(共10段)
東山鄉東河村吉貝耍婦女的牽曲(共10段)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南縣東山鄉東河村吉貝耍西拉雅族傳統詞曲
加拉瓦嘿
加拉瓦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高雄縣六龜頂荖濃村西拉雅族傳統詞曲 潘曾尉和潘梁桃過去都參加過跳系的儀式,雖然當時年少的潘曾尉,尚無資格擔任「向頭」的職務,但她還是依稀記得kalawahe(加拉瓦嘿)的片段,她共演唱了13段。
水金
水金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高雄縣六龜頂荖濃村西拉雅族傳統詞曲 潘曾尉及潘梁桃兩位老媽媽,看到我們要幫她倆錄影及錄音,馬上即興的來上這段水金,似乎讓我們又回到從前。潘曾尉及潘梁桃都說,唱水金時過去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就唱什麼。這似乎告訴我們,「zui jing(水金)」就是平埔族人的「無字曲仔」。
何依嘿啊
何依嘿啊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高雄縣六龜頂興隆村西拉雅族傳統詞曲 王玉蘭的「hoi he ya(何依嘿啊)」唱法與潘安然的唱法一樣,但歌詞卻有很大的出入。王玉蘭的「hoi he ya(何依嘿啊)」似乎與「zui jing(水金)」的歌詞相似。句與句之間的連貫性比較有距離,這也是我們這一代的族人,最難學會的部份。。
幫工戲waohbade之歌(一)
幫工戲waohbade之歌(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西拉雅大滿族傳統詞曲
跳戲(低音)
跳戲(低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低音的跳戲,或許是因為該曲調音域大都在五度之內,偶爾才出現一、兩個八度音,少了他那天生男高音特之的揮灑空間,因此潘金成唱起低音的跳戲,就顯得較中規中矩。
出公廨寮祈雨歌
出公廨寮祈雨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潘金成演唱的「出公廨寮祈雨歌」,雖然從曲調主體上,仍可聽得出與第一部份族人一起演唱的「出公廨寮祈雨歌」相似,但原先簡潔單純的旋律型,已經被它那遊吟式的「強裝飾」曲風複雜化。這也是潘金成將傳統歌謠學會之後,又將之巧織後的結果。
踏荷好
踏荷好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這首Tahoho是夜祭時的最後一首跳戲歌謠,所有陳清文演唱的歌曲當中,這一首是最接近族人唱法的一首歌謠。陳清文並沒有加入個人的演唱風格,反而循規蹈矩的依傳統的唱法來演唱。
娛樂歌
娛樂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入公廨寮祈雨請神歌
入公廨寮祈雨請神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潘金成演唱的「入公廨寮祈雨請神歌」,歌詞只有2段。曲調與「祈雨放鳥歌」也相同,演唱風格上雖然亦有陳清文的影子,但其演唱的歌詞,卻是固定不變的。
祈雨放鳥歌
祈雨放鳥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潘金成所演唱的「祈雨放鳥歌」,曲調與第一部份族人一起演唱的版本相同,但他共演唱了13種不同鳥類的名字。
趕牛調
趕牛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潘金城所演唱的趕牛歌,他自己承認是向已經過世的潘清文學會的。因此不管從曲調結構或演唱的語法,與潘清文所演唱的趕牛調都非常近似。
咱們噶瑪蘭人要起來
咱們噶瑪蘭人要起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咱們噶瑪蘭人要起來(qasengat pa ita na kebaran),是花蓮新社噶瑪蘭人在民國78年第二次回故鄉(宜蘭)參加慶祝活動時,由潘金榮自己創作詞曲的噶瑪蘭新民歌。
長工歌(十二月令歌)
長工歌(十二月令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埔里噶哈巫族傳統詞曲
揹嬰兒之歌
揹嬰兒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揹嬰兒之歌(mzuzzun),曲調原來也是一首屬於花蓮光復太巴塱阿美族的,後來也經潘金英及林阿美加以改編成以噶瑪蘭語來唱的民歌。依歌詞的內容,演唱者應該就是一位祖母一面背著孫子,一面唱起這首歌給他的孫子聽。
歡迎歌
歡迎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歡迎歌(muRbu),是花蓮新社噶瑪蘭人在民國78年第二次回故鄉(宜蘭)參加慶祝活動時,為了感謝原居地(宜蘭)族人盛情的接待,而由潘金榮將一首日本民歌的曲調,配上噶瑪蘭語的歌詞。之後,在每次的返鄉活動中,這首歌也成了新社族人答謝宜蘭族人必唱的一首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