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中學大禮拜堂兼學生活動中心落成

淡江中學大禮拜堂兼學生活動中心落成

作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典藏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
照片為1965年3月9日,淡江中學大禮拜堂兼學生活動中心落成典禮,面積825坪,可容納一千五百人。The completion of the Grand Church (also the Student's Activity Center. )
淡江中學大禮拜堂是本土文化時代的象徵,其建築決策並非宣教士主導,建築經費也以本土基金為主〈工程費2,610,375元,加拿大輔助20萬〉,大教堂由陳敬輝老師設計造形,陳穎奇先生為結構建築師〈陳先生是陳能通校長的長子),陳泗治校長則決定了大體的設計方向。正面以大塊洗石面和石板鋪出中世紀石砌教堂的趣味,將長椅固定地面以防好動的學生等,都是陳穎奇先生所要求的。陳敬輝老師將八角塔略作改進,作教室的鐘樓〈該塔為偕叡廉(George William Mackay)校長紀念塔〉,成功地將整個舊校園融合成一體。前面的蓮花池和小橋是校徽的形狀〈鐘樓下也有校徽〉,池中的大杯取聖經詩篇二十三篇中「福杯滿滿」之意。大教堂於1964年興工,1965年3月 9日獻堂。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淡江中學大禮拜堂兼學生活動中心落成
典藏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
典藏與管理
授權聯絡: 
真理大學校史館
內容描述

照片為1965年3月9日,淡江中學大禮拜堂兼學生活動中心落成典禮,面積825坪,可容納一千五百人。The completion of the Grand Church (also the Student's Activity Center. )
淡江中學大禮拜堂是本土文化時代的象徵,其建築決策並非宣教士主導,建築經費也以本土基金為主〈工程費2,610,375元,加拿大輔助20萬〉,大教堂由陳敬輝老師設計造形,陳穎奇先生為結構建築師〈陳先生是陳能通校長的長子),陳泗治校長則決定了大體的設計方向。正面以大塊洗石面和石板鋪出中世紀石砌教堂的趣味,將長椅固定地面以防好動的學生等,都是陳穎奇先生所要求的。陳敬輝老師將八角塔略作改進,作教室的鐘樓〈該塔為偕叡廉(George William Mackay)校長紀念塔〉,成功地將整個舊校園融合成一體。前面的蓮花池和小橋是校徽的形狀〈鐘樓下也有校徽〉,池中的大杯取聖經詩篇二十三篇中「福杯滿滿」之意。大教堂於1964年興工,1965年3月 9日獻堂。

物件類別
照片
其他內容描述
語文: 

中文

作者
資料撰寫: 
真理大學校史館
資料撰寫: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創建時間
創建時間: 
1965.03.09
創建地點
創建地點: 
新北市 淡水區
貢獻者
審訂: 
王柳鋐
審訂: 
王榮昌
識別碼
AUP000320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