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禮拜堂獻堂式紀念

淡水禮拜堂獻堂式紀念

作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典藏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
照片為1933年11月28日舉行淡水禮拜堂獻堂式,有近六百人參加並合影留念,前排都是淡水中學和女學院的學生。
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於1872年3月9日抵達淡水後,展開傳教的工作,將租賃地做為醫院及傳教所。淡水禮拜堂原由偕醫館醫師宿舍所改建,隨著教徒增多,1915年二度改建,由吳威廉牧師(Rev. William Gauld)負責,新建的教堂因外敷白灰而被稱為「白色禮拜堂」。 而後又因空間不足,再加上為慶祝淡水設教60週年,因此決定三度改建禮拜堂。重建基金除向淡水會友和學生、以及臺北會友募款之外,部份由偕叡廉(George William Mackay)向加拿大教會申請補助,買下在其西鄰的牧師樓。新禮拜堂於1932年11月18日開工興建,由偕叡廉親自設計監工,並由鍾天枝牧師協助,1933年9月3日完工。新的淡水禮拜堂是一棟哥德復興式的建築,採用扶壁、柱頭飾以小帽尖,但內部採用當時盛行的「加強磚造」,有鋼筋的R.C.柱及樓板,上以鐵骨托住屋頂,再覆以天花板。外牆由著名匠師黃阿樹以紅磚砌出變化有序的壁面,鐘塔上尖拱、圓拱、平拱、線腳和菱形飾帶等,砌工精湛,禮拜堂正面與鐘塔尖拱內側近似歐洲教堂之玫瑰窗,相當雅致,是臺灣紅磚建築與教堂設計的精品之作。(參考書目:《臺北縣縣定古蹟淡水禮拜堂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淡水禮拜堂獻堂式紀念
典藏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
典藏與管理
授權聯絡: 
真理大學校史館
內容描述

照片為1933年11月28日舉行淡水禮拜堂獻堂式,有近六百人參加並合影留念,前排都是淡水中學和女學院的學生。
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於1872年3月9日抵達淡水後,展開傳教的工作,將租賃地做為醫院及傳教所。淡水禮拜堂原由偕醫館醫師宿舍所改建,隨著教徒增多,1915年二度改建,由吳威廉牧師(Rev. William Gauld)負責,新建的教堂因外敷白灰而被稱為「白色禮拜堂」。 而後又因空間不足,再加上為慶祝淡水設教60週年,因此決定三度改建禮拜堂。重建基金除向淡水會友和學生、以及臺北會友募款之外,部份由偕叡廉(George William Mackay)向加拿大教會申請補助,買下在其西鄰的牧師樓。新禮拜堂於1932年11月18日開工興建,由偕叡廉親自設計監工,並由鍾天枝牧師協助,1933年9月3日完工。新的淡水禮拜堂是一棟哥德復興式的建築,採用扶壁、柱頭飾以小帽尖,但內部採用當時盛行的「加強磚造」,有鋼筋的R.C.柱及樓板,上以鐵骨托住屋頂,再覆以天花板。外牆由著名匠師黃阿樹以紅磚砌出變化有序的壁面,鐘塔上尖拱、圓拱、平拱、線腳和菱形飾帶等,砌工精湛,禮拜堂正面與鐘塔尖拱內側近似歐洲教堂之玫瑰窗,相當雅致,是臺灣紅磚建築與教堂設計的精品之作。(參考書目:《臺北縣縣定古蹟淡水禮拜堂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

物件類別
照片
其他內容描述
徵引書目: 

《臺北縣縣定古蹟淡水禮拜堂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

語文: 

中文

作者
資料撰寫: 
真理大學校史館
資料撰寫: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創建時間
創建時間: 
1933.11.28
創建地點
創建地點: 
新北市 淡水區
貢獻者
審訂: 
王柳鋐
審訂: 
王榮昌
識別碼
AUP000091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