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一些觀念的探討

藝術教育-一些觀念的探討

作者
鮑幼玉
典藏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圖書館校史發展組
此篇可見創校校長鮑幼玉先生對人文教育與藝術教育的理念,並將這些想法延伸至國立藝術學院的籌設,以創造良好的藝術環境。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藝術教育-一些觀念的探討
典藏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圖書館校史發展組
內容描述

此篇可見創校校長鮑幼玉先生對人文教育與藝術教育的理念,並將這些想法延伸至國立藝術學院的籌設,以創造良好的藝術環境。

物件類別
文件檔案
其他內容描述
文本全文: 

國立藝術學院建校計畫綱要裡,首先標明創校的宗旨,在識拔藝術資賦優異學生,培育研究創作人才,以發揚我國傳統文化,採擷各國藝術精華,期能發展具有我國文化精神之現在中國藝術。
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係由其思想,信仰與理想,常時期蘊育與成。新一代的知識人,必須透過人文教育,對傳統智慧結晶的主導思想,深入體會,反省,以期傳承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來誘發現在文化意識,開啟未來文化的遠景。
人文教育,或大學階段的通識教育,形式上,是指由文學、哲學、歷史、語文及社會科學所構成的各程組合,實質上,更重視其教學的精神與實施的方式。關於人文教育的內涵,各家說發不一。大致上,旨在使學生獲得下列智能與涵養:
一、有充分機會發展其各別的智慧,性向與潛力;
二、有瞭解,批判各種重要價值觀念的能力;
三、對歷史的經驗,有所記取;對當前的事理,有所認知;對未來的發展,有所堆想;
四、經常反省,遇事不是祉問方法與功能,還要問目標與方向;
五、養成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心態與習慣。
藝術教育,比其他類別的大學教育,更需以人文教育來探植其基礎。由思想,信仰與理想的探索;發展為藝術上研究」創作與展演的泉源。人文教育的基礎越是深厚,藝術創作的活力越是持久,層面越是高遠。又因為藝術活動的主觀性較強,富有高度感性與想像,也兼有時代與地域的特性。所以必須增進人文教育的素養,先學做一個有識見有操守的知識人,再開展而成為一個藝術人。
國立藝術學院,必須在有關法令指引下,從寬深遠處,籌劃一個教學的規模。以下簡述依些基本的構想,向各界人士尤藝術界先進指教:
一、先有思想,再有藝術:先奠基礎,再求創作─如前所述,藝術教育必須自人文學科入手,向深厚處打基礎。一面在學科與術科方面嚴格要求,依循激進,一面藉專題演講,分組討論,以及師生課外晤談等方式,以磨礪智慧,激發創意。
二、兼顧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無論在理論及藝能層面,先瞭解其共有的基礎,再分析其各別的傳承與特色。涵泳工夫到了某一階段,依時代的意識,個人的才性,應可自然發展而為創作。目前要緊的,是有系統地蒐集整理有關資料,邀請學者專家,作長期專作的研究。那樣,有了學術基礎,再進而研討思想與傳統,從事實驗與創作。
三、志趣與潛力,是修習藝術的先決條件─一般學科,或可困而學之。積久自有所獲。但藝術學科,如果志趣不專,資賦不足,往往難有成就。所以藝術學院計畫在大專聯招外,單獨招生,並與聯招同時舉行,以避免重複報考與錄取。此種方式是否妥當,尚須視實施後之成效始能論斷。但一般均認為值得試行。
四、師資決定學風,學風決定教育素質─國內外有理想有抱負的專家學者,為數不少。如能誠意延攬,使能在學術上啟發開導。所以藝術學院希望擔任輔導的老師及低年級生,全部住校。每一位老師都有研究室,並指定與學生晤談的時間,推行工讀制度,使學生在人格陶冶及藝術休息上,均能獲得適切的輔導。
五、加強科際聯繫與系際合作,以拓展學習的領域─修習相關課程,不但能相互發明,而且常為學習過程中所必需,如音樂、舞蹈之於戲劇;或戲劇、音樂之於舞蹈。所以藝術學院各系內,將各依主修範疇部定核心課程,再視核心課程之結構訂定若干有關其他科系之學分,同時輔導前往其他學校聽課修習,以期獲得深厚周延的養成教育。
六、學院教學必須與社會相互感應─創作離不開時代與社會,但不應是直接的反應,必須經過一番內省功夫,方能成為藝術。所以,學院師生的作品,應經常向社會展演,對社會各階層的事象,也要深入的探索體察。而社會對這些展演的批評與反應,亦足以激勵學院師生不斷提升其創作水準。
七、培養真誠與謙卑的胸懷,以深植藝術創作的內在力量─藝術發展的途徑紛繁,派別眾多,常令人無所適從。但如真正要有創意,必先養成自我真誠反省的習慣,對大自然的生命現象,也要培養一種真摯的敬意。如果師生間能在課內課外,生活與學習的層面,以人格相互震爍,以理念相互啟發,這樣,經過長期的琢磨,可能形成獨立的藝術人格,發而為藝術的創作,以藝術人應有的氣度,來探索現代中國藝術的境界。
如果以上這些觀念能獲得認可,學院的行政體制,教學設計,生活方式,甚至校園與建築規劃,都可以從這些觀念延伸,發展成一個良好的藝術教育環境。(七十一年三月五日)

作者
作者: 
創建時間
創建時間: 
1982
識別碼
TNUA_HISTORY_202008_0002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