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畫像磚拓本─舞蹈圖

漢代畫像磚拓本─舞蹈圖

典藏者
國立歷史博物館
原畫像磚為四川成都出土,表現宴會席間的歌舞和雜耍場面。圖的右上方,一赤膊男子左肘「跳瓶」,右手持劍「跳丸」(劍丸),其左一赤膊男子雙手「跳丸」,丸有五數。右下方一個頭上梳雙髻的女子,手持長巾,婆娑而舞。其左一人右手握搥,擊鼓伴奏。再其左有兩個捧排簫的樂人,正在吹奏。左上方一男一女,席地而坐。男者頭上戴冠,身著寬袖長袍,長袖飄拂;女者頭上梳雙髻,二人似為觀賞者。其席間有一圓形食具。樂人身側有二奩,奩中有勺。其右及左下角有二几。「跳瓶」之戲,在文獻記載上很少提到,其他地方的漢代畫像裡也沒有這個題材;「跳丸」則是一個很廣泛的題材,武梁祠、沂南古畫像墓及遼陽的漢墓壁畫中,都常見到。

古時可在家從事的體能活動亦十分多元,秦漢時期設立掌管音樂的專門機構「樂府」,漢時宮廷及民間的兩大雅俗音樂體系交融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樂舞的發展。當時的樂器已非常多樣化,形式規模豐富,不僅具備專業的歌唱和音樂演奏,也有特殊的舞蹈表演。此外,逐步融合西域傳入的外域樂器,以及類似今日雜耍特技的飛劍、跳丸(拋接劍、丸)等「百戲」,同時從服務宮廷、宗教,慢慢成爲平民百姓間的娛樂活動。 東漢諫議大夫李尤的《平樂觀賦》即曾有「歌舞俳優,連笑伎戲」的記載。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漢代畫像磚拓本─舞蹈圖
典藏者
國立歷史博物館
內容描述

原畫像磚為四川成都出土,表現宴會席間的歌舞和雜耍場面。圖的右上方,一赤膊男子左肘「跳瓶」,右手持劍「跳丸」(劍丸),其左一赤膊男子雙手「跳丸」,丸有五數。右下方一個頭上梳雙髻的女子,手持長巾,婆娑而舞。其左一人右手握搥,擊鼓伴奏。再其左有兩個捧排簫的樂人,正在吹奏。左上方一男一女,席地而坐。男者頭上戴冠,身著寬袖長袍,長袖飄拂;女者頭上梳雙髻,二人似為觀賞者。其席間有一圓形食具。樂人身側有二奩,奩中有勺。其右及左下角有二几。「跳瓶」之戲,在文獻記載上很少提到,其他地方的漢代畫像裡也沒有這個題材;「跳丸」則是一個很廣泛的題材,武梁祠、沂南古畫像墓及遼陽的漢墓壁畫中,都常見到。

古時可在家從事的體能活動亦十分多元,秦漢時期設立掌管音樂的專門機構「樂府」,漢時宮廷及民間的兩大雅俗音樂體系交融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樂舞的發展。當時的樂器已非常多樣化,形式規模豐富,不僅具備專業的歌唱和音樂演奏,也有特殊的舞蹈表演。此外,逐步融合西域傳入的外域樂器,以及類似今日雜耍特技的飛劍、跳丸(拋接劍、丸)等「百戲」,同時從服務宮廷、宗教,慢慢成爲平民百姓間的娛樂活動。 東漢諫議大夫李尤的《平樂觀賦》即曾有「歌舞俳優,連笑伎戲」的記載。

物件類別
文物
識別碼
本館典藏文獻:07828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