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石

許石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通俗歌曲作曲家|
許石,流行音樂創作者,1919年生於臺南,1980年於臺北去世。許石是二戰後首批流行音樂創作者,代表作有〈安平追想曲〉、〈南都之夜〉、〈鑼聲若響〉、〈夜半路燈〉。他於日本接受音樂教育,返臺後走遍鄉野,採集民間音樂,寫出許多特色歌曲,並譜寫《臺灣鄉土交響曲》,展現其理念。許石同時也組織樂隊與合唱團巡迴演出,並錄製唱片廣為宣傳,是戰後流行音樂與唱片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許石
其他名稱
英文名: 

HSU Shih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描述

|通俗歌曲作曲家|
許石,流行音樂創作者,1919年生於臺南,1980年於臺北去世。許石是二戰後首批流行音樂創作者,代表作有〈安平追想曲〉、〈南都之夜〉、〈鑼聲若響〉、〈夜半路燈〉。他於日本接受音樂教育,返臺後走遍鄉野,採集民間音樂,寫出許多特色歌曲,並譜寫《臺灣鄉土交響曲》,展現其理念。許石同時也組織樂隊與合唱團巡迴演出,並錄製唱片廣為宣傳,是戰後流行音樂與唱片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

HSU Shih, born in Tainan in 1919, was a Taiwanese pop songwriter. Active in the post-war period, he produced a number of frequently-played songs, such as ‘Anping Melody,’ ‘Night in the City of Tainan,’ ‘When the Gong Sounds,’ and ‘Street Light at the Midnight.’ He received music training in Japan and spent decades doing fieldwork, collecting Taiwanese folk music and indigenous music in the remote mountain areas in Taiwan. His “Symphonic Folk Songs of Taiwan” was composed by applying elements from the Taiwanese folk songs he collected. In addition, he arranged folk songs for the modern orchestra, organized orchestral and choral concert tours, and made commercial recordings. HSU, indeed, was one of the leading figures in the record industry and in Taiwanese popular music during the postwar period. He died in Taipei in 1980.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生平: 

赴日專攻作曲
1919年9月23日,許石出生於臺南。1936年,18歲的他和三哥許山龍坐船遠渡到東京的日本歌謠學院唸書,接受知名作曲家秋月、大村能章和吉田恭章教導,研習理論作曲、聲樂與演歌,並同時跟隨東京音樂學校(1949年後與東京美術學校合併為東京藝術大學)作曲教授吳泰次郎學習理論作曲。畢業後便在當時有名的東京紅風車劇座和東寶歌舞團擔任專屬歌手。1946年因母親病危,甫自日本返臺。

歌曲素材採集、教學與推廣
回臺後的許石曾在臺南中學、臺中高工、臺北樹林中學教過書。他成立「許石音樂研究社」,立志推廣臺灣音樂。他積極到各地蒐集音樂素材,1949年曾經帶著當時還是高中生的文夏到恆春進行採集,並記錄了陳達演唱的〈思想起〉等曲調,是戰後投身民歌採集的先行者之一。他邀請當時的文人與作詞家如:許丙丁、呂訴上等,將採集到的素材重新編曲,同時陸續舉辦十幾場臺灣鄉土音樂發表會。

許石也在坊間教授歌唱,授課地點大部分在臺北大橋頭附近。包括:黃敏、鍾瑛、顏華、莉莉、劉福助、艷紅、高義泰、林楓、林秀珠、長青、李雅芳等都曾是他的學生。擁有深厚學院基礎的許石在教學上非常嚴格,不但要求學生要能夠看得懂五線譜,同時需學習各種不同技巧,讓歌聲能夠更自然地流露感情。學生在未達要求之前,不能演唱他的創作。

1952年起,許石陸續成立中國唱片公司、女王唱片公司、大王唱片及太王唱片。他製作的唱片涵蓋範圍很廣,有特別為幼兒製作的臺灣童謠、由臺灣各地採集後編曲的民謠、數十場臺灣鄉土音樂發表會的實況錄音,以及他自己創作、編曲、指揮與演唱的歌曲等,風行全臺。但由於當時的版權意識不高,盜版盛行,使得正規經營的唱片公司難以生存,反而成為他日後經濟上的負擔。

豐富多彩的音樂創作
許石將採集到的臺灣音樂素材重新編曲,作為教學與演出的材料,並由學生中挑選適合的人選錄製唱片,共發行了包括〈月下歌舞〉、〈杵歌〉、〈山地春歌〉、〈山地好〉、〈恆春調〉、〈思想起〉等作品,在當時廣為人知。他的創作力旺盛,寫過近百首歌曲,1946年首次發表的〈南都之夜〉即風靡了全臺。1959年、1969年、1979年他分別舉辦10、20、30週年的作品發表會,並發行作曲集,內容包含61首歌曲,而尚未發表的散譜手稿近40首。在「財團法人臺灣音樂著作權人聯合總會」的音樂著作權人資料中,即登錄了許石近50首的音樂作品。藉由唱片的傳播,他的流行歌曲廣受大眾歡迎,代表作有〈安平追想曲〉、〈南都之夜〉、〈鑼聲若響〉、〈夜半路燈〉、〈初戀日記〉、〈風雨夜曲〉、〈酒家女〉、〈漂亮你一人〉、〈思情怨(三聲無奈)〉、〈青春的輪船〉、〈回來安平港〉等。

除了歌曲,許石效仿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 的《新世界》交響曲 (The Symphony No. 9, Op. 95) 精神,於1964年創作《臺灣鄉土交響曲》,這是一首四樂章的器樂曲,以臺灣民謠為旋律,編制涵蓋中西樂器,是臺灣嘗試融合傳統與西方音樂素材的先驅之一。

「六多作家」
自1946年返臺後,許石就一直不停地忙碌於民謠採集、音樂創作、唱片錄製、教學和演出,未曾停歇,最終不幸於1980年8月2日因心臟病逝世。他一生多產的創作力誠如燦爛的生命力一般。雖然早期的生活困苦,但是在他的音樂裡面沒有太多悲情,更多的是深刻描述人的生活和感情。許石一生不僅採集的民謠多、創作音樂多、發行的黑膠唱片多、開音樂發表會的場次多,而且學生數多,兒女也多(共育有八女一男)。這位在兒女眼中十足的「六多作家」以他對於臺灣鄉土和歌謠的熱情,在那個臺灣創作歌謠及唱片工業初發展的嚴峻年代,不僅為自己開創了一個亮麗的音樂生涯,也為臺灣音樂留下了一道燦爛的軌跡。
感謝:許朝欽先生

領域: 

通俗歌曲作曲家

性別: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19.09.23
逝世時間: 
1980.08.02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臺南
逝世地點: 
臺北
識別碼
M162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