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常惠

許常惠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作曲家、音樂學家|
許常惠,作曲家、音樂學家;1929 年出生於彰化和美,2001 年逝世於臺北。10歲時赴日本,隨交響樂團小提琴手松田三郎習小提琴,開始接觸西洋古典音樂,返臺後曾追隨戴粹倫等人習小提琴,隨蕭而化、張錦鴻學理論作曲,1954年到法國深造,受夏野與岳禮影響深遠,開始從事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有「臺灣音樂教父」之稱,是現代音樂創作的先驅,也是民族音樂採集的領航人,是當代臺灣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許常惠
其他名稱
稱號: 

臺灣音樂教父

英文名: 

HSU Tsang-Houei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描述

|作曲家、音樂學家|
許常惠,作曲家、音樂學家;1929 年出生於彰化和美,2001 年逝世於臺北。10歲時赴日本,隨交響樂團小提琴手松田三郎習小提琴,開始接觸西洋古典音樂,返臺後曾追隨戴粹倫等人習小提琴,隨蕭而化、張錦鴻學理論作曲,1954年到法國深造,受夏野與岳禮影響深遠,開始從事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有「臺灣音樂教父」之稱,是現代音樂創作的先驅,也是民族音樂採集的領航人,是當代臺灣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

HSU Tsang-Houei (XU Chang-Hui) was born in Hemei, Changhua in 1929. He went to Japan at the age of 10 and studied violin with Shouta Saburo, which was the beginning of his exposure to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After returning to Taiwan, Hsu studied violin with Dai Cui-Lun, and music theory and composition with Xiao Er-Hua and Zhang Jin-Hong. He went to France in 1954 to further his studies. Xia Ye and Yue Li both had a major impact on Hsu’s life, and he started researching Chinese music history because of them. Hsu is often called “the Godfather of Taiwanese music.” He was a vanguard of modern music in Taiwan and also one of the leading proponents of ethnomusicological fieldwork. Hsu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aiwan’s most influential musicians. He died in Taipei in 2001.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趙琴。《許常惠:那一顆星在東方》。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16冊。宜蘭:傳藝中心,2002。|ISBN 957-01-2966-2

獲獎: 

1957年/臺北西區扶輪社第三屆「扶輪獎」

獲獎: 

1958年/《昨自海上來》義大利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徵選作品比賽 「入選佳作」獎

獲獎: 

1965年/當選年度十大傑出青年 榮獲國際青商會中華民國總會頒發「金手獎」

獲獎: 

1979年/「吳三連先生文藝獎」

獲獎: 

1996年/法國政府 榮譽軍團長官級勳章

獲獎: 

1996年/總統府顧問

獲獎: 

1997年/行政院 文化獎

獲獎: 

2000年/國策顧問

獲獎: 

2000年/全國文藝節慶祝大會及中國文藝協會 榮譽文藝獎章

獲獎: 

2000年/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

生平: 

書香傳世家
1929年 9 月 6 日生於彰化,父親許五頂從醫,母親王冰清是名門女。8歲時,進入當地唯一、也是最高學府之和美公學校就讀,期間常在課餘時觀賞歌仔戲演出。10歲時,隨兄姐赴日本東京,在東大原小學校繼續學業。1940年,隨日本交響樂團小提琴手松田三郎學習小提琴,開始接觸西洋古典音樂,畢業後考入明治學院附屬中學。1946年返臺,在臺中一中繼續完成高中學業,期間曾在溫仁和、李金土及甘長波門下學習小提琴。高中畢業後,於1949年,進入省立師範學院音樂系(今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就讀,隨戴粹倫學習小提琴,隨蕭而化、張錦鴻學習理論作曲。1954年,進入臺灣省立交響樂團擔任第二小提琴手;後又考取公費赴法國深造,就讀於法蘭克福學院,隨德李昂庫 (Colette de Lioucount) 教授學習,主修小提琴。

巴黎轉捩點
1956年,轉入巴黎大學音樂研究所,師事夏野 (Jacques Chailley) 學習音樂史,隨岳禮維 (Andre Jolivier) 學習作曲,課餘又到巴黎高等音樂學院旁聽梅湘(Olivier Messiaen)的樂曲分析課程。夏野與岳禮維對許常惠的影響極為深遠:夏野勉勵他研究中國音樂史,岳禮維則鼓勵他以西洋音樂技術為基礎,來發揚中國傳統精神,並教導他「民族性的音樂也是最世界性的音樂」之觀念,因此這幫助許常惠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他在巴黎大學研究所除了吸收音樂知識,還能浸染於法國濃厚的藝文氣習中,加上本身熱愛詩詞,故養成超然氣質,也常將詩作拿來譜曲。1958年通過考試,取得巴黎大學文學院音樂學研究所音樂史高級研究班文憑。

新樂新時代
1959年,許常惠根據日本女詩人高良留美子詩作《昨自海上來》創作的女高音獨唱曲,獲得義大利現代音樂學會甄選比賽的入選獎。同年,他回到臺灣應聘回母校師大音樂系任教,並致力創作現代音樂並研究民族音樂,且先後於國立藝專、中國文化學院、東吳大學、實踐家專音樂系擔任兼任教授。1961年,陸續發起組織「製樂小集」、「新樂初奏」、「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等音樂團體,並舉辦多場發表會,積極提倡現代音樂之創作,活躍於臺灣60年代音樂界。

民族音樂領航者
1964年,許常惠與史惟亮共同倡導「民歌採集運動」,開始對臺灣全省的田野民俗音樂(包括原住民音樂及漢民族傳統音樂)作全面性的調查、採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蒐集近三千首臺灣山地與平地原住民歌謠,是臺灣民族音樂學研究之開路先鋒。此活動發掘了多位民間藝人,如陳達(民歌)、廖瓊枝(歌仔戲)、李天祿(布袋戲)等,並發起般發薪傳獎項,敦促政府重視民間藝人、民族音樂與技藝的傳承。他於1977年創立「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蒐集各種民族音樂資料、舉辦民間樂人音樂會等推廣活動。1980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成立音樂研究所,由許常惠擔任音樂學組主任教授,開始推動音樂研究;1991年,接任音樂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陳茂萱、柯芳隆、呂錘寬、張己任等國內音樂界中堅人才,皆是許常惠的門生,可見他在臺灣音樂教育上的成績斐然。2000年,自師大退休後,仍身兼教育部講座教授、國家文藝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國策顧問。2001年1月1日,因腦瘤病變逝世於臺北,享年72歲。

領域: 

音樂學家

領域: 

作曲家

性別: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29.09.06
逝世時間: 
2001.01.01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彰化縣 和美鎮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臺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M016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