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01個藏品
粉紅棉質大襟挽袖客家女衫
粉紅棉質大襟挽袖客家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雙層棉布小立領挽袖大襟衫,表布以淺粉紅色棉布為底布搭配黑色、藏青色布料鑲緄以及深咖啡色織帶貼飾,寬身長袖,袖口反折,袖管有接縫線,縫份外露於正面,袖口反折正可以遮住縫份,袖端搭配三道不同色彩之鑲緄貼飾 ,此種挽袖形式屬於婦女外衣的服裝款式,製作與鑲緄技法與編號2003.007.0238類同。
湖綠絲質緹花琵琶襟直裾女衫
湖綠絲質緹花琵琶襟直裾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湖綠色緹花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大花的唐草紋花葉扶疏明亮華麗。服裝結構衣身短小而下襬外展,袖子呈喇叭袖型態,特別的是衣襟為「琵琶襟直裾」,是屬於大襟和琵琶襟的變化開襟形式。
灰絲質緹花大襟立領女衫
灰絲質緹花大襟立領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為灰色絲質緹花立領長袖大襟衫,內裡以淺灰色絲質布料製作,袖管細窄約五分袖,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脫離了清末民初的寬闊外型,是20世紀後漢族女衫款式。
淺綠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淺綠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為淺綠色緹花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
紅地人物繡百褶裙
紅地人物繡百褶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件紅裙產自臺中霧峰,裙腰為米色布,接合兩片裙幅,有些許污漬,腰側有斷裂的繫繩,裙子內裡襯布也為紅色。裙面裝飾部分,裙門做貼布挖雲,兩側各做八條雲頭天青飾條柱子,在雲頭處繡有盤長紋,在裙門、緄邊的繡樣部分主要為亭台樓閣、童子紋、八寶紋。貼布挖雲與飾條柱子為馬面裙常見的裝飾手法。
彰化南瑤宮黃棉質大襟轎班衣
彰化南瑤宮黃棉質大襟轎班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白黑雙色前開襟無袖連衣裙
白黑雙色前開襟無袖連衣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這是二十世紀新時代婦女的連身衣裙,上衣以白色棉布製作,前開對襟,以三顆白色鈕釦扣合,下身是黑色緹花絲質材料製作,上衣下裙分裁而合縫成一件式服裝,屬於連身衣裙的款式,上衣無領無袖,領口和袖襱都是斜布條緄邊處理,簡單俐落。
黑地繡花高跟弓鞋
黑地繡花高跟弓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繡花高跟弓鞋,共1組2件,於黑色布面上彩繡上公雞與蓮花圖樣,部分以金色繡線採盤金技法加飾。鞋口以紅色織帶绲邊。鞋後以木跟加高,鞋底採千底層製成,鞋尖微微翹起。
淺藍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淺藍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淺藍色緹花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高立領屬於30年代女裝的流行要素,所以此件服裝製作的時間約是1920~30年代。
彰化南瑤宮黃棉質大襟轎班衣
彰化南瑤宮黃棉質大襟轎班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鄒族男子長上衣
鄒族男子長上衣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紅色是 i′afafeoi 戰神特別喜歡的顏色,傳統上鄒族男子在平常或祭儀慶典時會身穿 yʉsʉ no fʉhngoya,yʉsʉ鄒語為衣服,fʉhngoya 則是紅色,但在出征、祭典前或喪事時則會反穿黑色面,過去衣服的紅色主要是採集薯榔作為染料,圖為現代的 yʉsʉ no fʉhngoya。
賽夏族女子無袖長衣
賽夏族女子無袖長衣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本件為賽夏族女子無袖長衣,採夾織方式而成的對襟無領無袖上衣,前襟與下擺處以白色鈕扣與薏苡珠串做裝飾,胸前雷女紋織布下方以銅鈴裝飾。由兩片未經剪裁的長方形織布於長邊縫合而成,型制上為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的方衣系統。
賽夏族女子無袖短衣
賽夏族女子無袖短衣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無袖短上衣為祭典時加穿在長衣之上的禮衣,樣式則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為未加剪裁的方衣形式為早期的形制;近代受外來文影響,一為小圓領剪裁,並在領口、袖口鑲邊。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