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24個藏品
陶環A式
陶環A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陶環A式的剖面呈圓形;此類陶環佔鎖港出土陶環的21.9%,是第三多的一類。 大多數南港出土陶環的直徑約為6公分,寬度介於3~9公釐間,厚度為3~5公釐。
圈足
圈足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出土的陶器底部殘件中,有80%以上是圈足。這些圈足大部分可能是陶罐的圈足;它們的高度介於10~50公釐間。少數圈足上有穿孔。
粗繩紋
粗繩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粗繩紋的繩子寬度大於1公釐。粗繩紋陶的數量遠少於細繩紋陶。 繩紋通常施滿於整個陶容器;然而雙尖錐罐的繩紋主要出現在折肩以下。在部分罐形器口緣C式的頸部可見帶狀交叉繩紋環繞於其上。
缽形器口緣Q式
缽形器口緣Q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陶缽的器形有圓腹及橢圓兩種,底部有凹底、平底與圓底之分。口緣Q式的口部直侈;Q式亦是缽形器中數量最多的一類。
缽形器口緣R式
缽形器口緣R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陶缽的器形有圓腹及橢圓兩種,底部有凹底、平底與圓底之分。口緣R式的口部外侈。
折肩
折肩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從出土陶器折肩的形狀可知,陶罐的器身是呈上下不對等的雙尖錐形。
陶蓋
陶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共出土兩個陶蓋殘件;陶蓋形似中間有個小紐柱的小平底缽。
回爐泥芯
回爐泥芯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兩器均為銅器內部的盲芯。R016663為器足盲芯,一側的兩突出物為泥芯上的附帶芯撐。R016664為圓尊或瓿肩部獸首的盲芯,正面可見獸首輪廓,底面削平,但稍向內折,與器身肩部弧度相合。兩器質地較堅硬,表面皸裂,帶有微小氣泡孔,局部呈暗紅色,另有金屬顆粒附著。
陶俑
陶俑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殷墟以人為形象的器物極少,陶塑者更為罕見。史語所藏有數件陶塑人像,其中三件較完整,其餘或存頭部,或存部分身軀。從較完整器例看,這類陶俑應呈現囚犯或受刑者的形象。身軀作筒形,下半段中空,似著長袍;雙手鎖以梏具,或置身前,或置身後,腰頸亦可見繩索。
爪、牙形飾
爪、牙形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這類器物大多自大墓擾坑出土,已無相關系絡,但應為漆木器或其他有機材質器物的附件。形狀包括獸與禽鳥的爪,以及動物的犬齒,材質有閃玉、蚌、青銅、大理岩及骨質。從器物末端觀之,安裝方式各有不同。青銅材質者或自原器斷落。
蚌獸面飾
蚌獸面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兩器形制相似,均為鏤空的獸面。R003575較完整,整體為一長方片,僅一耳稍殘,耳、眼、吻部以鏤孔方式表現,獸面兩側邊另有突出的卷角表現臉頰及下顎。R003576下端殘,鏤空部位與R003575同,眼框另以減地凸起的方式表現。兩器背面均無穿孔設置。
四瓣目紋嵌片
四瓣目紋嵌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兩器皆為四瓣目紋形嵌片,中央之目形橢圓,微浮凸,四瓣之四角外折,各面皆打磨光平,背面未設穿孔。兩器形狀大小相近,僅材質不同,惜出土系絡已失,無從判斷是否為同一器物的嵌片。
蚌飾
蚌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本例各器均為獨立的紋飾母題,形狀有泡、花瓣、星芒等,其上或另刻有紋飾,或加嵌綠松石。應為漆木器上的嵌飾或紡織品的飾件。琉璃河西周墓地曾出土嵌以蚌泡的漆器。
蚌龍形飾
蚌龍形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三器皆以透雕方式呈現側身的龍,R003572保存較完整,可見龍首及身軀前段。R003573僅存龍首。R003571僅有身軀的後段,從卷尾的形制觀之,亦應為龍形。
蚌扉稜嵌片
蚌扉稜嵌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兩器皆為扉稜嵌片,形制相近,薄而平,一側帶數個切割成形的稜牙,一側平或稍帶弧度,類似銅器器身所附的扉稜。可能為漆木器上的裝飾嵌片。
爵範
爵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R016790為爵柱範,必須嵌入其他外範。R024944及R016751均為爵由口緣至器身中段帶紋飾位置的範。R024944形制較為特殊,為梟紋爵範,可見梟的眼、耳,及羽紋。皆為 I 類外範。
無字碎甲
無字碎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無字碎甲
無字碎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無字碎甲
無字碎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無字碎甲
無字碎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無字碎甲
無字碎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無字碎甲
無字碎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無字碎甲
無字碎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無字碎甲
無字碎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