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02個藏品
條紋蓼藍布切伏淡綠色線刺繡厚司織
條紋蓼藍布切伏淡綠色線刺繡厚司織
九州國立博物館
阿伊努族是指以北海道為中心,廣泛地居住在日本東北北部、樺太(薩哈林)、千島群島的人們,他們擁有自己固有的語言和文化。厚司織是阿伊努族自己把榆樹樹皮的內皮製成的纖維用無腿織布機織成布後縫製出來的上衣,與圍裙和綁腿配在一起穿。
小袖 淺蔥色縐綢地紅葉花籃模樣
小袖 淺蔥色縐綢地紅葉花籃模樣
東京國立博物館
友禪染于貞享年間(1684-1688年)開始流行,是一種在小袖和服上可表現出繪畫般圖案的染法。
小袖
小袖
東京國立博物館
武家女性的日常衣裝。紅葉、松樹、秋草等風景圖案通過防染留白形成。
紅型染衣裳 白木棉地流水草花貝花紋
紅型染衣裳 白木棉地流水草花貝花紋
東京國立博物館
紅型印染品在琉球染織中最為美麗,採用型紙印染出色彩豐富的花紋。
小袖  白綾地桐樹鳳凰文
小袖 白綾地桐樹鳳凰文
東京國立博物館
紅型染衣裳 白麻地貝殼花筏梅枝絣花紋
紅型染衣裳 白麻地貝殼花筏梅枝絣花紋
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件衣物裝飾著兩類紋飾,由經線和緯線構成的「#」字形紋飾,以及採用琉球獨特的紅型印染技術染出的紋飾。
火警裝束 猩猩緋羅紗料水波鯉魚圖案(帶抱茗荷紋)
火警裝束 猩猩緋羅紗料水波鯉魚圖案(帶抱茗荷紋)
東京國立博物館
居住在江戶宅邸的武士家族女性,為了防範在江戶時代多發的火災而定制的裝束。
振袖  鼠色縐綢地春櫻秋菊燕子模樣
振袖 鼠色縐綢地春櫻秋菊燕子模樣
東京國立博物館
在風景之中點綴春花秋菊的紋樣,常見於江戶時代後期武士家族女性的衣裝設計樣式中。
押繪雛屏風
押繪雛屏風
東京國立博物館
以厚紙覆以剪切成小塊的皺綢、織金等絲織品拼接而成人物,風格類似風俗圖。這種手工細工在江戶時代後期的武士以及貴族女性中十分流行。
打掛
打掛
東京國立博物館
立湧紋中點綴菊花瓣,周邊再配以花束紋,這些是武家女性正式場合穿著的小袖和服上成定式的紋樣設計。
帷子(夏用和服)  淺蔥色麻地檜扇寢殿蓑笠禦所車風景模樣
帷子(夏用和服) 淺蔥色麻地檜扇寢殿蓑笠禦所車風景模樣
東京國立博物館
紋樣以風景和物品暗示性表現了小說《源氏物語》及能劇《通小町》中的情節,是江戶時代後期身份高貴的武家女性衣裝。
唐織 紅縹段松皮菱牡丹鳳凰團紋模樣
唐織 紅縹段松皮菱牡丹鳳凰團紋模樣
東京國立博物館
「非梧桐不止,非練實(竹開花後的果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出自《莊子·秋水》)的傳說中的瑞鳥——鳳凰,是吉祥的象徵。
紅型染衣裳 淡藍地水菊蘆雁花紋
紅型染衣裳 淡藍地水菊蘆雁花紋
東京國立博物館
紅型為琉球的紙板印染技術。紅型印染品在南國日光的映照下色彩豐富,為王族等身份高貴之人專用。
掛下帶(打卦下穿用的腰帶)
掛下帶(打卦下穿用的腰帶)
東京國立博物館
打掛指穿在和服之上的外套,掛下帶則指系於打掛之下的腰帶。本作是武士階層女性穿用的掛下帶,飾有豪華的刺繡。
單衣(夏用和服)  紫絽地流水蘆雁模樣
單衣(夏用和服) 紫絽地流水蘆雁模樣
東京國立博物館
展品相傳是第十一代德川將軍之女溶姬於一七九三年賞賜給親信的衣物,衣上飾有防染形成的三葉葵紋(德川家家紋)。
狩衣  紫地桐鳳凰模樣
狩衣 紫地桐鳳凰模樣
東京國立博物館
在能樂中,狩衣是最高規格的裝束,用於神靈或貴族等身份高貴的角色。
三河納雛
三河納雛
東京國立博物館
振袖 淡青緞地枝垂櫻圖案
振袖 淡青緞地枝垂櫻圖案
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是日本傳統戲劇表演歌舞伎中的戲服,是一位名叫阪東三津江的女性演員在劇碼《積戀雪關扉》中出演墨染櫻精時所穿。雖說是櫻樹精,卻沒有採用華麗的粉色和紅色,而是以淡藍色為主色調,穩重優美的設計與開出淡墨色櫻花的櫻花樹精這種精靈角色可謂相得益彰。
夜著
夜著
東京國立博物館
夜著是江戶時代的被子,形狀如同和服。此展品原先有襯裡,並與襯裡之間填充著厚棉花。
小袖  黑紅綸子地草木鶴龜幾何圖案
小袖 黑紅綸子地草木鶴龜幾何圖案
東京國立博物館
小袖,是由和服袖子開口狹窄而來的名稱,是現在的和服的原型。這件小袖底色看似是茶色,其實是將紅色衣料染黑後形成的「黑紅」色。底色上再用鹿子絞技法,紮染出了折線紋、正方形連成的石板地紋、以及斜條紋圖案。「鹿子絞」是一種捏起少量布料再用線一圈圈綁起後染色的技法,效果如一個個顆粒,以此排列成線條和形狀。
小袖 白綸子地大菊波圖案
小袖 白綸子地大菊波圖案
東京國立博物館
肩部飾以巨大的菊花圖案,下擺配以波紋的大膽設計為江戶前期的特徵。
帷子 白麻地扇菱形斑女文字模樣
帷子 白麻地扇菱形斑女文字模樣
東京國立博物館
能劇《班女》描寫了抱著定情信物的扇子,為祈禱與愛人再會而瘋狂起舞的遊女的故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