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01個藏品
黑衣紅裙絲質盤金繡新娘禮服
黑衣紅裙絲質盤金繡新娘禮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衣紅裙絲質盤金繡新娘禮服,共1組2件,包括黑地絲質盤金繡對襟新娘上衣與紅地絲質盤金繡新娘女裙。
紫衣黑褲大襟鑲緄女衫褲
紫衣黑褲大襟鑲緄女衫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紫衣黑褲大襟鑲緄女衫褲,共1組2件,包括紫色絲質大襟鑲緄衫與黑棉質合襠褲。
藍絲質大襟鑲緄女背心
藍絲質大襟鑲緄女背心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灣漢族婦女的傳統服裝,上衣部分除了大襟衫之外,還有一種稱為「褂袷」的背心,是一種穿在大襟衫外的無袖短衣。此種服裝衍生自清代的「緊身」,又稱為「馬甲」或「坎肩」,在清代婦女服飾中,立領、無袖的合身衣,根據《釋名·釋衣服》記載:其最初形式為其一當胸,其一當背,故名裲襠---今俗名「背心」。
綠絲質四合如意紋大襟女衫
綠絲質四合如意紋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綠絲質四合如意紋大襟女衫,大襟衫以綠色花絲緞為底布,裡布搭襯同色系布料,領緣、大襟、袖口、下襬與脇邊開衩搭配米白色絲緞鑲緄,鑲緄布料上以盤金釘線刺繡各種人物花紋,精緻且繁複華麗。領緣鑲緄做成四合如意雲肩式緣飾,是整件服裝的裝飾重點,是清末1880-1900年間流行的式樣(高本莉,1995)。
藍地人物紋馬面裙
藍地人物紋馬面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件馬面裙使用米色布裙頭,連綴兩片裙幅,群頭兩側有綁帶。裝飾方面,在裙門以及裙擺部分鑲緄緹花黑緞,內層緄米色緞,上面以打籽繡做瑞獸花鳥紋、釘金繡做雲紋,再內一層的織帶以五色線做花卉紋,裙門部分做如意型、中型開光,主要紋樣繡有人物紋、亭台樓閣紋、瓶花紋,並且在開光間隙以盤金繡填滿。
寶藍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
寶藍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寶藍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大襟衫為雙層布料製作,裡布為藏青色棉布製作,表布以寶藍色絲絲質緹花料為底布,領緣、大襟、袖口、脇邊開衩和下襬都搭配黑色布料做鑲緄緣邊,外緣再配飾細織帶、嫩綠色出芽邊,最外緣在加飾多色緹花織帶貼飾,整體形貌華麗且高貴。
霧峰林文欽寶藍絲緞盤金刺繡蟒袍
霧峰林文欽寶藍絲緞盤金刺繡蟒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根據本館藏品來源資料,本件為清光緒帝賜予霧峰林文欽之寶藍絲緞盤金刺繡蟒袍,林文欽(1854年-1900年),諱萬安,字允欽,號幼山,霧峰林家林奠國之三子,為林獻堂之父。光緒十九年(1893年)中舉人,因家族協助平定戴潮春事件有功,以及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越南戰爭捐鉅款助軍。
清代黑絲緞對襟五品補服
清代黑絲緞對襟五品補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清代男子職官正式禮服為「補服」,服裝樣式為無領、對襟,形式比袍短類似馬褂但比馬褂長,袖端寬大平直,前後左右四開裾,因為前胸與後背各補綴一塊彰顯文武官位職等的補紋,所以又稱為「補褂」。
灰綠絲質緹花大襟女背心
灰綠絲質緹花大襟女背心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種服裝衍生自清代的「緊身」,又稱為「馬甲」或「坎肩」,在清代婦女服飾中,立領、無袖的合身衣,根據《釋名·釋衣服》記載:其最初形式為其一當胸,其一當背,故名裲襠---今俗名「背心」。
粉紅綢地魚鱗百摺裙
粉紅綢地魚鱗百摺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件魚鱗百褶裙為蘇興仁先生捐贈,與其他均贈衣物共同放置於木盒內,布料為粉紅綢,裙腰使用吸汗的米色布,將裙幅縫綴一起成一片裙樣式,整件裙沒有任何刺繡裝飾,布料本身也沒有緹花暗紋。由於本件作品破損嚴重,除了布料有多處明顯污損、破洞,魚鱗百褶部分的縫線也多有脫落。
黑毛料毛皮新月領女大衣
黑毛料毛皮新月領女大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根據捐贈者描述,此大衣是母親從中國大陸攜帶來台,應該有60-70年以上之歷史,在葉立誠所著《臺灣服裝史》中所提到,當時從中國大陸遷臺的人民,長袍大衣是必帶的一件衣服。
藍棉質大襟男夾袍
藍棉質大襟男夾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根據捐贈者描述,此大衣是母親從中國大陸攜帶來台,約有10-70年以上之歷史,在葉立誠所著《臺灣服裝史》中所提到,當時從中國大陸遷臺的人民,長袍大衣是必帶的一件衣服。。
翠綠絲質大襟五分袖女旗袍
翠綠絲質大襟五分袖女旗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根據捐贈者描述為母親所有,當時來臺時從中國大陸攜帶過來的,母親如有重要場合都會穿著旗袍,平時則是愛惜呵護捨不得穿。
淺綠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淺綠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淺綠色緹花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製作時間約是1910~20年代。
湖綠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湖綠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湖綠色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內裡為同色系布料製作,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製作時間約是1910~20年代。
白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白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白色緹花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內裡為條紋棉布製作,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製作時間約是1910~20年代。
米白絲質緹花大襟立領女衫
米白絲質緹花大襟立領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米白色緹花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雙層布料製作,內裡是米白色棉布,一身表布暗紋緹花大唐草紋圖案相當顯眼,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20世紀初期漢族女衫的典型,製作時間約是1920~30年代。
粉紫棉緹花牙子飾邊合襠女褲
粉紫棉緹花牙子飾邊合襠女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粉紫棉緹花牙子飾邊合襠女褲。腰頭布原為白色棉布,但沾染大片黃褐色污漬。褲管以淺紫色棉布裁製而成,上有相間的直條紋和菱格細織紋,褲襠縫合且寬大,褲管呈窄直筒狀,褲腳收窄,緄黑色布條和牙子飾邊。褲管多處有蟲害蛀洞與磨損、黃污。根據館方來源資料,本件來自臺中清水楊肇嘉家族。
黑絲光棉質高立領大襟女衫
黑絲光棉質高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黑色絲光棉質立領長袖大襟衫,雙層布料製作,內裡是淺藍色棉布,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製作時間約是1920~30年代。
紫緞緹花百褶馬面裙
紫緞緹花百褶馬面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紫緞緹花百褶馬面裙,由2片大小花色相同的紫緞提花裙片相接組成,每片裙片裙腰以米白色棉布,以3排米色一字型布扣重疊接合,裙腰部分略有咖啡色污漬。裙子本體紫色綢緞布上有纏枝牡丹緹花,裙門四周與下擺繡深咖啡色綢布緄邊,內圈再裝飾黑色芽子,百褶部分均以手工用綠線縫製,相當精巧。
黃褐絲質緹花大襟箭袖男長袍
黃褐絲質緹花大襟箭袖男長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袍是臺灣清朝以後,漢族文人傳統的服裝,稱之為「長衫」,也是一般人的禮服,右開大襟下身搭配長褲穿著;此服為雙層結構立領長袍,表布為黃褐色緹花絲質布料,有「富貴長壽」(牡丹.雲紋.盤長等紋飾)的團花圖紋,內裡用米白色毛皮製作,袖口反折露出米白色毛皮,這是清朝滿族服裝的「箭袖」形式,又稱為「馬蹄袖」,是
紅緞吉祥富貴紋馬面裙
紅緞吉祥富貴紋馬面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件紅色綢緞馬面裙在裙腰部分使用藍色布,接合兩片裙幅,裙頭內側有些許污漬,裙的內襯為綠色綢緞,裙腰未見繫繩與鈕扣,裙的裝飾部分,裙門部分做黑色緄邊,內裡以打籽繡做鳳凰牡丹,寓意吉祥富貴,裙門面兩側各做五條黑色飾條,每道褶襉內以打籽繡做鹿紋、蝶紋、牡丹紋,兩側邊角上以打籽繡做牡丹紋。
青絲質緹花大襟男長袍
青絲質緹花大襟男長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袍是臺灣清朝以後,漢族文人傳統的服裝,稱之為「長衫」,也是一般人的禮服,右開大襟下身搭配長褲穿著;此服為雙層結構立領長袍,表布為青色(藍)緹花絲質布料,妝點有細密的雲紋緹花圖案,內裡用藍色棉布製作。
寶藍絲質緹花對襟童背心
寶藍絲質緹花對襟童背心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清末民初滿族或漢族背心的款式,也稱為褂袷。形制式是立領、對襟的短背心;衣長及腰部、立領無袖,一般為雙層製作,冬天則是鋪棉形式,此件服式應為套穿在長袍外的秋季「褂袷」(背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