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01個藏品
紅棕色絲質對襟刺繡女褂
紅棕色絲質對襟刺繡女褂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服裝是二十世紀初期漢族婦女傳統的結婚禮服,以紅棕色絲緞製作,立領、對襟、喇叭形長袖(喇叭袖是1930年代漢族婦女大襟衫特色),領緣、前襟、開衩(脇邊以及後中心) 、下襬、袖口皆以灰藍色絲緞鑲緄配色,裡布以淺紫色絲緞製作,前襟縫綴四對以粉紅、灰藍色絲緞做成的花扣,花扣是二十世紀後漢婦女大襟衫上的重要
黑絲質對襟刺繡女褂
黑絲質對襟刺繡女褂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服裝是二十世紀初期漢族婦女傳統的結婚禮服,以黑色絲緞製作,立領、對襟、窄長袖,領緣、前襟、開衩(脇邊以及後中心) 、下襬、袖口皆以粉紅色絲緞鑲緄配色,裡布以黑色絲緞製作,前襟縫綴四對粉紅色絲緞做成的花扣,領子上有二對(高立領是1930年代的特色),花扣是二十世紀後漢婦女大襟衫上的重要裝飾變化,服裝
粉綠翹頭繡花平底鞋
粉綠翹頭繡花平底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早期臺灣社會,閩籍女性多半纏足,而原住民族、客家族群女性除非受漢文化影響,普遍沒有纏足的習慣。纏足標示著家族是否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容許女眷免於勞動,同時亦彰顯家族的教養與文化。因此平民與經濟能力較差的階層女性為了方便務農與執行粗重事務,多不纏足。
紫地繡花平底鞋
紫地繡花平底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項典藏品為兩件一組紫地繡花平底鞋,又稱繡鞋。一般繡花鞋的裝飾重點於鞋頭與鞋幫兩側的鞋面上。繡鞋的花紋,多以花卉、動物等帶有吉祥福氣象徵的圖樣。日治時期開始,纏足習俗逐漸被視為不人道的陋習,經過宣傳倡導後,纏足女性比例已慢慢降低。本項典藏品為天然足女性所穿著使用。
紅色絲緞對襟彩繡童衣
紅色絲緞對襟彩繡童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大紅地黑球頂盤金繡風帽
大紅地黑球頂盤金繡風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大紅地黑球頂盤金繡風帽,以紅棉布為底,帽緣以黑色和金色織帶雙緄邊,內裡為紅白格紋布。帽前和護頸以盤金繡法繡出圓形盤長、流雲和花卉紋樣,左右護耳處以金線繡出圈形,中央繡鹿紋與龜紋。帽頂以黑布和紅布加上金線縫製出大小堆疊的球狀鈕結,左右護耳下方各有一圈環,繫有紅色毛線的繫帶。
大紅地彩繡蝴蝶花卉短圈
大紅地彩繡蝴蝶花卉短圈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大紅地彩繡花卉蝴蝶短圈,帽圈以紅色梅花印花布為底,帽前正中央拼縫一橢圓形繡片,其上繡蝴蝶、花卉、兒童、石榴等紋樣,頂端綴一黑布製成的圓形凸起布塊,中央繡有梅花紋樣,左右有翅膀,狀似蝴蝶。帽圈左右兩側各縫有一淺藍色布球及淺粉色布條製成的蝴蝶結。帽圈內裡為藍色,下緣帶有紅色繫帶。
黑地彩繡花卉紋短圈
黑地彩繡花卉紋短圈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彩繡花卉紋短圈,以黑色帽圈為主體,帽圈正面前緣加上狀元帽的屋脊形頂蓋前片作為帽簷,邊緣以藍布條和織帶雙緄邊。帽圈本體繡有雷紋與牡丹花紋,帽簷前片繡有梅花紋,正面帽緣下方有一排黑色短流蘇,左右兩側各有一圈環,並繫有粉紅色繫帶。帽圈內裡為粉紅色。
黑絲質大襟花扣女背心
黑絲質大襟花扣女背心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件服式應為套穿在大襟衫外的秋天「褂袷」(背心)。此件背心為雙層結構,表布為黑色絲質緹花緞布,內裡用粉紅色棉布製作,右開大襟、領子先用翠綠色布料鑲緄,再將領子縫綴在領緣上,屬於傳統式的製作方式,整件服裝是以縫紉機車縫製作,顯示成品完成時間在二十世紀以後。
素面棉布腰帶錢包
素面棉布腰帶錢包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早期素面棉布腰帶錢包,腰帶錢包可以綁在腰上,既是腰帶又有置物功能。而此件腰帶錢包為長方形,兩端有尖角,並有繩子可以綁在腰上圍成腰帶,裝飾方面為素面白底,沒有任何裝飾。
粉紫色葡萄花葉印紋女布鞋
粉紫色葡萄花葉印紋女布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件為粉紫色葡萄花葉印紋女布鞋,共1組2件。鞋面採用粉紫色底棉布,上有紅白雙色葡萄枝葉印花紋。由鞋頭延伸至鞋口處有兩道黑色織帶绲鑲,讓布鞋更加挺立具有立體感,鞋口處也同樣以黑色織帶绲邊,布鞋內裏以麻色布面為襯。
藍地彩菊繡花女鞋
藍地彩菊繡花女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藍地彩菊繡花女鞋,共1組2件,以藍色棉布為鞋面,鞋頭中央以紅、粉雙色彩線繡一朵盛開的菊花,其枝葉向鞋面延伸,為民間常見圖樣,繡線有些微褪色狀態,暈染到鞋面。鞋口以黑色布條绲邊,繡花鞋內裡採白色藍橫紋布面縫製。
黑地黑結頂彩繡蓮花八卦紋碗帽
黑地黑結頂彩繡蓮花八卦紋碗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黑結頂彩繡蓮花八卦紋碗帽,以黑棉布裁製成碗帽形式,加上風帽的護耳部分,內裡為紅色,帽頂已磨損,露出裡布。帽緣以藍紫色和藍白織帶緄邊,帽前繡有藍色和淺綠色的蓮花及飛鳥紋樣,上方以紅線繡有兩個「卐」字,左右護耳處各繡有一太極與八卦紋樣,內緣縫有兩個金屬圓環。
大紅地虎頭風帽
大紅地虎頭風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大紅地虎頭風帽,以紅棉布為底,內裡為紅白條紋布,右方可見一方形補丁。正面以棉線和布片刺繡縫製成立體虎頭造型,老虎粗眉大眼,張口吐舌,大口周圍與下巴有鬚,頭頂上有兩個彩色心型直立布片,左右兩側耳朵處綴有粉紅色短流蘇裝飾。 帽後背與披肩無其他裝飾。
大紅地虎頭風帽
大紅地虎頭風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大紅地虎頭風帽,以紅棉布為底,內裡為藍色。正面以棉線和布片刺繡縫製成立體虎頭造型,老虎粗眉大眼,張口吐舌,並有外翹獠牙清晰可見,頭頂上有兩個黃色心型直立布片,左右兩側耳朵處綴有紫紅色短流蘇裝飾。 帽後背與披肩無其他裝飾。
黑地彩繡蓮花八卦紋碗帽
黑地彩繡蓮花八卦紋碗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彩繡蓮花八卦紋碗帽,以黑棉布裁製成碗帽形式,加上風帽的護耳部分,帽頂以針線縫製收攏,內裡為粉紅色。帽緣以藍紫色布條和藍白織帶緄邊,帽前繡有藍紫色和粉色的蓮花紋樣,左右護耳處各繡有一太極與八卦紋樣,右護耳的八卦紋略微磨損,帽後表面亦有些許磨損痕跡,露出粉紅色裡布。
黑地彩繡公雞紋魚尾碗帽
黑地彩繡公雞紋魚尾碗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彩繡公雞紋碗帽,以黑棉布裁製成碗帽形式,加上風帽的護耳部分及魚尾形的護頸,帽前長方形框內中央繡有寶相花,左右各繡有一隻公雞圖樣,帽頂左右兩側有紅色流蘇裝飾。背面表布磨損嚴重,露出內裡,裡布顏色泛黃。
黑地彩繡蓮花紋碗帽
黑地彩繡蓮花紋碗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彩繡蓮花紋碗帽,以黑棉布為底,帽緣以花卉紋織帶緄邊,帽前以織帶框出方形,內繡有蓮花紋樣,下方以細線鏽出三角形幾何紋樣。裡布略泛黃,上有紅色五芒星圈狀圖樣。帽口寬大,帽緣左右兩側各有一圈環,帽頂以針線縫製收攏,留有一小孔。
淺綠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淺綠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淺綠色緹花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製作時間約是1910~20年代。
淺綠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淺綠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淺綠色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0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高立領屬於30年代女裝的流行要素,所以此件服裝製作的時間約是1900~20年代。
磚紅絲質團花立領大襟男長袍
磚紅絲質團花立領大襟男長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袍是清朝以後臺灣漢族文人傳統的服裝,稱之為「長衫」,也是一般人的禮服,右開大襟下身搭配長褲穿著;此服為雙層結構立領長袍,表布為磚紅色緹花絲質布料,有團花圖紋圖案,內裡用淺藍色棉布製作,結構緊實而完整。
黑絲質團花對襟童外褂
黑絲質團花對襟童外褂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明朝方以智《通雅‧衣服》篇中敘述:今吳人謂之衫,北人謂之褂。清人徐珂《清稗類鈔》記述:褂,外衣也。開對襟的服裝通常用於外衣,稱之為「褂」。清代男子穿長袍時經常在罩上一外褂,原本褂長至膝蓋,後來流行一種行褂,長僅至臍,便於騎馬所以有稱「馬褂」。
亮藍色絲質緹花蕾絲飾邊女套褲
亮藍色絲質緹花蕾絲飾邊女套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亮藍色絲質緹花蕾絲飾邊女套褲,本件套褲附有褲腰,褲腰布為藍色棉布,左右兩端附有白色粗棉繩製成的綁帶,下連接兩條長褲管,褲管以亮藍色花卉紋緹花緞裁製成,無褲襠,褲管呈直筒狀,褲腳緄黑色蕾絲飾邊。穿著時將二條褲管套在雙腿上,用綁帶繫緊在腰部。根據館方來源資料,本件來自臺中清水楊肇嘉家族。
黑絲質緹花對襟童外褂
黑絲質緹花對襟童外褂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清代男子穿長袍時經常在罩上一外褂,原本褂長至膝蓋,後來流行一種行褂,長僅至臍,便於騎馬所以有稱「馬褂」。民國元年、民國十八年政府頒行長袍、馬褂為男子禮服形式,在臺灣傳統漢族男子長袍馬褂幾乎為一般大眾的禮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