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71個藏品
卑南文化玉斧
卑南文化玉斧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件方形玉斧於卑南遺址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2300年前)。玉色淺綠、玉質通透,局部白化,為卑南文化少見之薄斧,柄端邊緣略有殘痕,帶一圓穿。
青花花鳥八角盒
青花花鳥八角盒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青花花鳥八角盒》(館藏編號80-00031),平頂,蓋面微鼓,器、盒以子母口套合,盒下置八角圈足。
青白釉觀音像暨佛龕
青白釉觀音像暨佛龕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青白釉觀音像暨佛龕》(館藏編號76-00299),以整塊長方形泥版挖塑成龕,分成正背兩面,正面龕內為觀音像,頂戴寶冠,身披瓔珞飄帶,右膝曲起呈自在坐姿態,背景飾以卷雲紋;背面龕內貼飾童子像二人,中間童子雙手斷裂,左側人像亦有缺損。
天王像
天王像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天王像》(館藏編號10751),絹本設色。畫幅巨大,縱達370公分,畫中天王鬚髮飛張、凸眼高鼻,面容冷肅。頭戴小冠,身著華麗盔甲,兩肩綴以披膊,雙手置握於胸前,並執棍狀兵器,頭上火光環繞,雙足立定,衣裙飄揚,顯露威嚴氣概,全畫設色鮮麗,畫工細緻。
卑南文化岩雕石梯
卑南文化岩雕石梯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件石梯於卑南遺址發掘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2300年前)。石梯以整塊石英雲母片岩加工而成,底部明顯殘斷,頂部大致完整,共有5個階面與6個梯槽,第一階槽破損,階面上帶有因使用而產生之軟耗痕跡。
卑南文化玉矛
卑南文化玉矛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件玉矛於卑南遺址發掘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2300年前)。以臺灣玉進行加工磨製成矛頭,近尖端呈綠色,尾端漸變白色,矛身呈直線形,至前端漸變尖狀,近尾端帶一穿孔,器形十分完整。疑似略有風化。
新莽大泉五十銅範
新莽大泉五十銅範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新莽大泉五十銅範》(館藏編號08212),館藏編號08211與08212各為新莽「大泉五十」錢幣的背範及正範,兩號共為一組,此件為正範,幣面陰刻內外廓,內廓外為「大泉五十」篆書對讀反文。
雕花石槽
雕花石槽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雕花石槽》(館藏編號07062),由整塊長方形巨石挖鑿雕刻而成,外壁四面雕刻紋飾,內壁打磨光素,其中一面器壁底部中央有一鑿穿洞口,壁面多處以鋦釘修補接合。
無量壽佛大藏畫
無量壽佛大藏畫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無量壽佛大藏畫》(館藏編號06911),館藏編號06911、06912為一對大藏畫,主尊皆為無量壽佛,雙手結禪定印,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頭戴立葉寶冠,身披黃色衲衣,飾以瓔珞,有綠色頭光,背後還有多彩波狀身光,外圍有祥雲圍繞,且畫作四周環繞著反覆出現的主尊。
珩(璜)
珩(璜)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珩(璜)》(典藏編號h0000247),青白玉質,器呈弧型片狀,兩面均為雙線陰刻的簡化雙龍紋,兩端均為龍首,各有一圓穿,身飾卷雲紋,二尖尾相接,是典型西周玉器紋飾,器身兩端有斜入的倒V形長穿孔,不僅鑽孔技術高超,也反映出此件可能在春秋時代改變佩戴方式,而留下此舊玉改制痕跡。
綠釉水注
綠釉水注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綠釉水注》(館藏編號87-00281),小口、細長頸、削肩、鼓腹、下腹漸收至足部,足部狀似圓盤,器底內凹、未施釉,曲柄高聳,從器口至肩部形成彎曲狀,柄部方向的內側瓶身有一大圓孔。全器施綠釉,多處已脫落,釉彩光澤呈現獨特美感。
填漆蟠螭紋蓋豆
填漆蟠螭紋蓋豆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填漆蟠螭紋蓋豆》(館藏編號h0000308),豆是盛食器。此件有蓋,與器身以子母口扣合,雙立耳、深腹、高圈足。器蓋上有六柱圓環形捉手,腹間有凸弦紋一道,圈足外撇處有孔,捉手、蓋面、器面均飾帶狀蟠螭紋.部分紋飾。
鸞紋戈
鸞紋戈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鸞紋戈》(館藏編號h0000374),此件戈頭結構有援、內及闌,「援」為長形鋒刃,前刃弧尖,「內」為接柄者,上有圓形穿,後端彎曲並飾有深凹鸞形紋,「闌」在援和內之間,呈一字形便於綁縛。
徐澍《臺灣番社圖》:賽戲、猱採、鼻簫
徐澍《臺灣番社圖》:賽戲、猱採、鼻簫
國立臺灣博物館
徐澍於乾隆年間來臺遊歷,觀察各番社風土人情,並參考其他數帖早期相關圖繪,作此四軸采風圖,製成年份約為清嘉慶25年(1820)。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時期入藏,民國34年由臺灣省立博物館接收,一直典藏至今。
徐澍《臺灣番社圖》:乘屋、織布
徐澍《臺灣番社圖》:乘屋、織布
國立臺灣博物館
徐澍於乾隆年間來臺遊歷,觀察各番社風土人情,並參考其他數帖早期相關圖繪,作此四軸采風圖,製成年份約為清嘉慶25年(1820)。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時期入藏,民國34年由臺灣省立博物館接收,一直典藏至今。
徐澍《臺灣番社圖》:渡溪、射魚
徐澍《臺灣番社圖》:渡溪、射魚
國立臺灣博物館
徐澍於乾隆年間來臺遊歷,觀察各番社風土人情,並參考其他數帖早期相關圖繪,作此四軸采風圖,製成年份約為清嘉慶25年(1820)。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時期入藏,民國34年由臺灣省立博物館接收,一直典藏至今。
喇叭形玉環
喇叭形玉環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劉永福激勵抗日諭告文
劉永福激勵抗日諭告文
國立臺灣博物館
劉永福1894年奉令協防台灣,1895年馬關條約議定割台後,台北城秩序混亂,台民人心惶惶。台灣仕紳丘逢甲等人,率民推舉唐景崧擔任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5月15日唐景崧發佈諭告自主保台,並和南部劉永福聯合,23日發表「臺灣民主國自主宣言」、宣示建立台灣民主國。
抗日軍之軍令督陣旗
抗日軍之軍令督陣旗
國立臺灣博物館
本旗為劉永福命人所製,乙末抗日之戰,中路將士多畏怯不前,永福為激勵士氣,特遣幕僚持旗督戰,其功用有如令箭。本旗為吳彭年所持用,八卦山之役彭年成仁,日軍近藤貞幹(1896年為台南縣嘉義支廳的屬員)在彰化街拾獲之物。
明治7年(1874)日軍進攻牡丹社時所發「蕃社歸順保護旗第53號」
明治7年(1874)日軍進攻牡丹社時所發「蕃社歸順保護旗第53號」
國立臺灣博物館
明治7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日軍指揮官西鄉從道進軍牡丹及高士佛社,征伐途中各社皆獻物投誠,西鄉從道對投誠各社皆頒發一紙歸順票及一面保護旗,以示保護。據記載,旗證編號共53號,本標本即編號53號之歸順旗,其歸順票貼於旗之左下角。
平埔族風俗圖
平埔族風俗圖
國立臺灣博物館
本幅絹本設色工筆長卷風俗畫,畫工富麗精細,其內容主要結合「潘敦仔行樂圖」及徐澍「臺灣番社圖」,再行摹繪而成。
徐澍《臺灣番社圖》:賽戲、猱採、鼻簫
徐澍《臺灣番社圖》:賽戲、猱採、鼻簫
國立臺灣博物館
徐澍於乾隆年間來臺遊歷,觀察各番社風土人情,並參考其他數帖早期相關圖繪,作此四軸采風圖,製成年份約為清嘉慶25年(1820)。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時期入藏,民國34年由臺灣省立博物館接收,一直典藏至今。
玉管
玉管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花環
花環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卑南族人繫戴於頭部的花環,可說是其傳統衣飾的一部分,並被視為卑南族群的代表性標識。傳統的花環多以新鮮花材編製,利用植物莖葉或纖維為編繩,依著材料取得的方便性而作不同的變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