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3個藏品
倒影
倒影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運用電腦緹花梭織,創造出石頭紋理圖像的織物,如上下剖半的鵝卵石造型,另一面縫製水紋圖像。透過織物與形狀的連結,體現在溪流中被影像吸引,觀看水光、倒影的經驗感受。
文化戰士(紅色-中國可以說不)
文化戰士(紅色-中國可以說不)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運用回收紙本與雜誌,創作大型有如木雕的紙張雕像,反映人類消費與生態議題,探討不同的文化意義並結合東西方的藝術概念。 文化戰士代表臺灣原住民族,乘載了臺灣的族群衝突與相互影響、及當代城市中的文化多樣性。
歸巢
歸巢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以傳統緙絲織機手工織作,描繪臺中港灣夕陽落下的景緻。透過緙絲細緻密實的織作特色,加入特殊銀色絲線,表現如畫作般細膩的色彩變化。此件作品轉換傳統緙絲織作手法,加入絲線以外之材質,於緙絲畫作上製造立體質感。
蘭葉
蘭葉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本件作品以傳統緙絲織機手工織作,為創作者的早期作品。本件作品以密實的緙絲打底,並透過素雅的色彩,細膩地描繪出花朵、葉脈的色彩、纖維、陰影變化,於技法上呈現傳統緙絲之特色。
我想我曾經是一棵樹
我想我曾經是一棵樹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設計師徐秋宜與竹編工藝師張永旺合作,將藝術家王仁傑畫作「山城無盡山水」轉換為層次豐富的山巒編紋,透過長短錯置的解構大圓裙,體現綿延不斷的臺中自然美景。組
逐漸消失的奇異生物
逐漸消失的奇異生物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運用自動緹花、類刺繡緹花布料與純絲針織橫機毛衣,以及手編棒針羊毛配件等不同的織品技藝,呈現介於真實與想像之間的奇異生物,包括逐漸消失的大角鹿、石虎,數量
祝福女神
祝福女神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與布農族工藝師余仁瑋合作,以地織機完成本作品使用之排灣族特色織品,三種織紋分別為: A. 公主紋-象徵尊貴,意在展現野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B. 角邊紋-象徵圓
藺草編織禮服
藺草編織禮服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作品延續陳劭彥對大自然與人體解剖元素一貫的關注,將1950 年代經典的魚尾禮服,以傳統工藝手法重新詮釋。上衣及藺草繩由工藝師吳彩卿製作,以壓一(底一)技法與
脈動-河流
脈動-河流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將原住民傳統編結技法運用於藝術創作。以永續環保材質作為主要媒材,作為藝術家與土地的連結。女性的生命角色如山中流水,時而靜時而湧,是大地的生命之源。藍色與其他色彩搭配,表達自我的真美。
觸發‧無限
觸發‧無限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單縷薄絲是脆弱的,是散亂無用的,藉由聚集/揉撚,以編結/梭織等各式連結串連等構成方式,將力量集結,添骨長肉。 如同腦部的開發,不在腦容量有多大,而在神經觸突連結點的數量。 連結,是歷史進程的重點:
初田
初田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有關敘事與記憶的織品雕塑,呈現年輕時對故鄉的記憶,註記生活中的作息。以手繪版拼接的布工技法,描繪出桃竹苗的地相,以針線捕捉帶狀梯田自然蜿蜒之美。以藍染為基調的手染棉布與緹花布,是村里市街的日 常意象。
朱玉
朱玉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以金屬編織作為創作手法,開發媒材的延展性與可塑性。堅硬的不鏽鋼線以手工編織轉化為柔韌的線網,在空間中形塑出大小錯落的有機體,如垂掛的水滴,飽滿可愛,而富麗的色調如同一顆顆的珠寶般光彩馥郁。
小暑,南風吹
小暑,南風吹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透過蓆草的織作,試圖與人們記憶中傳統草蓆的形式連結,透過感官的直覺啟動人內在感知的迴路。在織作的過程中,保留部分織物特有的結構秩序,形成一個非完整的結構體,進而發展出變形的織物型態。
 繡片視窗:跨越傳統與未來的彩虹
繡片視窗:跨越傳統與未來的彩虹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粘碧華指導,群體創作作品來自各地的「刺繡播種工作」學員實驗各式新針法與設計,成為集合創作作品。以個人創新針法排序的圓形小繡片貼飾於柳葉形布
刺繡虛擬實境:我以我針繡古今
刺繡虛擬實境:我以我針繡古今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以在地元素作為圖案設計構想,結合教學推廣的多媒體共同創作,以傳統刺繡藝術為基礎,發展出精緻性與實驗性的多樣針法表現,打造如手機螢幕的app 虛擬境界。並從為期數月的刺繡教學成果中,選取學生作品共同組合成為彩虹繽紛的繡片裝置。
豐饒之境
豐饒之境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臺灣島嶼匯聚著豐富多元的內在生命力!透過多種自然纖維的原始質性及古老工藝的延伸,加上在地植物的飽和色彩,交織出原生有機如蠶繭的孵育造型,空間中彼此關係如自由的雲朵,上下牽連成就豐饒之境!
金龍山晨光
金龍山晨光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染色原本是一門工藝,如何將染色工藝提升
金色軍裝
金色軍裝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重現新年穿新衣時,1960 年代小男孩最得意的軍裝回憶。運用電腦緹花梭織的照相寫實效果以及裁縫的技法,將照片中人物的衣服再製出來,承載了照片的記憶而脫離實用性。衣服成為故事或意念的載體,是人的隱喻。
Sophie HONG 時裝藝術 - 大地之衣
Sophie HONG 時裝藝術 - 大地之衣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以布料作為畫布,以薯榔染液渲染出特殊無二之紋路,加上絲質繡製之繫帶,增添作品輕盈之意象。以懸吊方式展出於空間中,展現奇幻多層次的色彩變化,建構蠶絲布料獨具的紋理與觸感。展現設計、藝術、工藝的結合。
徑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路徑是地球的經緯、也是人生的探求。將原本作為織布機控制經線密度的工具「筬」作為整個作品的結構與象徵的核心,讓纖維從其縫隙中互相牽引、放射或拉鋸,形成山勢與路徑。也讓織的過程與整個織機的結構化約在觀眾面前,一起探索與攀登「織者之道」。
Linear Space
Linear Space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以物理原理結合紡織工藝,實驗人工智能讓紡織與時尚產業進化的可能性。潘怡良從研究織品材質的彈性系數,找到物理學「虎克定律」改變現代織品產業的意義。使用Singtex興采研發的環保科技咖啡紗,結合大數據的分析與運用,展望紡織品從原料生產源頭就能與最終的使用需求緊密結合,使資源運用的效率極大化。
風車花餐桌罩
風車花餐桌罩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風車花編結合雙輪口為主體,胴體外側再加編六角穿花紋飾,再以藤皮纏繞固定,塗天然漆保固。
山光水色
山光水色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本作品所運用素材為工藝師馬毓秀之生絲藍染創作―「山光水色」。靈感來自中臺灣秀麗山水,以天然藍靛在半透明烏干紗絲布上,染出山水的空靈感,呈現水墨畫作般雲霧繚繞、撥雲見日的意象。為捕捉山水綿延不斷之神韻,設計師許艷玲運用所擅長之立體剪裁與原創實驗接縫技法,精確展現藍染與服飾工藝中詩意優雅的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