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99個藏品
螺鈿仕女嬰戲圖鏡奩
螺鈿仕女嬰戲圖鏡奩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螺鈿仕女嬰戲圖鏡奩》(館藏編號77-00489)。
青玉麒麟送子
青玉麒麟送子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青玉麒麟送子》(館藏編號73-00387)。「麒麟送子」的吉祥題材,對於古代社會重視傳宗接代、家族血脈傳承來說相當重要,後世傳說孔子誕生前,曾有麒麟在其家院子吐出玉書,於是成為「麒麟送子」典故來源。
紫砂柳條八果
紫砂柳條八果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紫砂柳條八果》(館藏編號08096)。創作者陳鳴遠,生卒年不詳,約為明末清初紫砂技藝名家,宜興人,善製茶具雅玩。紫砂的材料是宜興紫砂礦土,好茶者認為紫砂壺因泥礦配合窯燒造成特殊的雙氣孔結構能轉換水質,故用紫砂壺泡出來的茶雋永醇厚。
涅白套綠鼻煙壺
涅白套綠鼻煙壺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涅白套綠鼻煙壺》(館藏編號72-00273)。「鼻煙壺」,為盛裝鼻煙之容器;鼻煙源自西方,是發酵煙葉細粉末調香而成,使用時將粉末吸入鼻中,有通嚏醒腦之效。鼻煙壺除了本身的實用性外,還具有送禮餽贈、身分象徵等功能,因其小巧精緻、宜於把玩,被視為集多種工藝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藝術品。
青花八寶四足盉
青花八寶四足盉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青花八寶四足盉》(館藏編號74-01386)。「青花」,一般是指「青花瓷」,用鈷料在白瓷素坯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燒成,為一種白地藍花的高溫釉下彩瓷器。
福壽天公爐
福壽天公爐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福壽天公爐》(館藏編號37148)。「天公」,為民間對玉皇大帝之稱呼,「天公爐」是用於插置香火、祭拜玉皇大帝的香爐。臺灣民間的天公信仰是不塑神像,以天公爐為象徵,民間所見的天公爐主要分兩種類型,一為寺廟所用的落地型鼎爐,另一為民居所用的天公爐。
鬥彩葡萄紋葫蘆瓶
鬥彩葡萄紋葫蘆瓶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鬥彩葡萄紋葫蘆瓶》(館藏編號74-01403)。「鬥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所構成的一種彩瓷裝飾工藝,製作上先以高溫燒成釉下青花,進行第二次施彩後,再入窯經過低溫烘烤而成,形成青花和彩料上下相互映襯的特殊美感。
白玉墨床
白玉墨床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白玉墨床》(館藏編號71-00985)。「墨床」,亦稱「墨架」、「墨臺」,原是專門用來承擱墨錠的實用小案架,因墨磨後濕潤,易玷污他物,故製墨床以擱墨。清代因文房雅玩發展鼎盛,墨床也從單純的承墨用具發展成可供賞玩的藝術品。
石榴紋粉彩碗
石榴紋粉彩碗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石榴紋粉彩碗》(館藏編號89-00139)。「粉彩瓷」,釉上彩的一種,釉上彩是在高燒製過的瓷器釉面上彩繪紋飾,再經過第二次的低溫燒製而成,而粉彩瓷因在描繪圖案後,填上了一層玻璃白作為底色,彩料施於這層玻璃白上便產生粉化效果,具粉潤柔和的特色。
百壽鼻煙壺
百壽鼻煙壺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百壽鼻煙壺》(館藏編號89-00655)。「鼻煙壺」,為盛裝鼻煙之容器;鼻煙源自西方,是發酵煙葉細粉末調香而成,使用時將粉末吸入鼻中,有通嚏醒腦之效。鼻煙壺除了本身的實用性外,還具有送禮餽贈、身分象徵等功能,因其小巧精緻、宜於把玩,被視為集多種工藝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藝術品。
蝶形白銅帶扣
蝶形白銅帶扣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蝶形白銅帶扣》(館藏編號90-00078)。「帶扣」,是讓腰帶固定於腰間的扣具,常由扣環與環舌兩部分組成。
雙喜福壽腰帶
雙喜福壽腰帶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雙喜福壽腰帶》(館藏編號90-00011)。
透料球形內繪鼻煙壺
透料球形內繪鼻煙壺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透料球型內繪鼻煙壺》(館藏編號72-00285)。「鼻煙壺」,為盛裝鼻煙之容器;鼻煙源自西方,是發酵煙葉細粉末調香而成,使用時將粉末吸入鼻中,有通嚏醒腦之效。鼻煙壺除了本身的實用性外,還具有送禮餽贈、身分象徵等功能,因其小巧精緻、宜於把玩,被視為集多種工藝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藝術品。
剔紅葫蘆紋鼻煙壺
剔紅葫蘆紋鼻煙壺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剔紅葫蘆紋鼻煙壺》(館藏編號72-00348)。「鼻煙壺」,為盛裝鼻煙之容器;鼻煙源自西方,是發酵煙葉細粉末調香而成,使用時將粉末吸入鼻中,有通嚏醒腦之效。鼻煙壺除了本身的實用性外,還具有送禮餽贈、身分象徵等功能,因其小巧精緻、宜於把玩,被視為集多種工藝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藝術品。
螺鈿唐草紋盤
螺鈿唐草紋盤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螺鈿唐草紋盤》(館藏編號99-00060)。
鎏金福壽銅帶扣
鎏金福壽銅帶扣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鎏金福壽銅帶扣》(館藏編號90-00080)。「鎏金」,是古代在金屬器物表面上加金層的裝飾方法,利用金溶於水銀中形成金泥,塗附在器物表面,經烘烤使水銀蒸發,讓金附在器物表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應用。
福字雙龍薦盒
福字雙龍薦盒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福字雙龍薦盒》(館藏編號89-00059)。「薦盒」,又稱敬盒、薦臺、奉案或「順盒仔」,是傳統民間信仰的祭祀器具,為盛放酒杯、水杯的小型供臺,用以供奉神明。薦盒通常置於神案上、香爐前,以木器、漆器、陶瓷或錫等材質製成,其中以木製品為多。
石雕和合二仙
石雕和合二仙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石雕和合二仙》(館藏編號08321)。「和合二仙」,亦稱「和合二聖」,是掌管和平與喜樂的神仙,為拾得與寒山兩位名僧之合稱,傳說二僧因情感融洽,故能保佑世間朋友友誼長存,情侶情意綿長,有時以童子形象出現,常見一人持並蒂蓮荷、一人拿圓盒,諧音「和合」。
雕瓷印盒
雕瓷印盒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雕瓷印盒》(館藏編號07807)。「雕瓷」,又稱瓷雕,乃指在陶瓷素坯上,以雕刻、模印等技法來表現裝飾題材的一種製瓷工藝。而印盒即印泥盒(又稱印臺、印奩),作為盛放印泥之用。由於瓷器具有不滲油的特色,瓷製印泥盒的使用相當普遍。
剔犀卷擱
剔犀卷擱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剔犀卷擱》(館藏編號76-00045)。「剔犀」,屬於雕漆一類,是在器物胎體上用兩種或三種色漆規律地逐層髹塗,達到相當厚度時,用刀雕剔出不同紋飾,於刀口斷面顯露出不同顏色的漆層,器表有黑面、朱面或紫面等。
剔犀圓盒
剔犀圓盒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剔犀圓盒》(館藏編號29445)。「剔犀」,屬於雕漆一類,是在器物胎體上用兩種或三種色漆規律地逐層髹塗,達到相當厚度時,用刀雕剔出不同紋飾,於刀口斷面顯露出不同顏色的漆層,器表有黑面、朱面或紫面等。
瑞雲端硯
瑞雲端硯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瑞雲端硯》(館藏編號75-03839)。「端硯」,產自古稱「端州」的廣東肇慶附近端溪,為四大名硯之一(另三大名硯為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洮州的「洮硯」、山西絳縣的「澄泥硯」)。端硯石質堅實,研墨時墨水不會發滯,具有不損毫、發墨快的優點,另一特徵為具石眼,石嫩則眼多,石老則眼少。
葡萄紋花瓶
葡萄紋花瓶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葡萄紋花瓶》(館藏編號07199)。「葡萄紋」,葡萄最早來自西域,果實很多,有多子多孫之寓意,且由於具有彎曲的藤蔓,大多被設計成纏枝紋樣式,因此也含有連綿不斷、生生不息之意。
陳庭詩_晝與夜之十八
陳庭詩_晝與夜之十八
國立歷史博物館
版畫 縱122.6 橫60.5 公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