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52個藏品
出獵去
出獵去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出獵去。|狩獵出發的日期是由獵團首領決定,首領是由富有經驗的獵人或Gaga首領擔任,獵獲物則由參加者平分。出獵前,有經驗的老人會向獵團青年示範獵具的使用方式。《南澳的泰雅人》( 1964: 505-507 )
穀倉
穀倉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穀倉。|泰雅的穀倉是一種舂上建築 (即屋舍地板高於地面),為便於取物與照顧,大多位於家屋的前後左右。採用舂上建築的目的有二,一為防潮,二為避鼠。穀倉地面離地基約三尺左右,因是糧食所在,故平時上鎖,也忌諱外人窺視。《南澳的泰雅人》( 1964: 378 )
南澳翻譯人員林阿嬌Raha Abaw
南澳翻譯人員林阿嬌Raha Abaw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翻譯人Laxa。|民族所南澳泰雅工作團隊的石磊,負責調查與撰寫《南澳的泰雅人》一書中的「物質文化」單元,其中的紡織篇主要由當地翻譯人員王長治先生(碧候村)與林阿嬌女士(南澳村)協助。圖為林阿嬌Raha女士。
調查人員石磊(右一)與庫巴博社 ( Kbbu;舊南澳 ) 老獵人Kawil Toras一家晚飯後合影
調查人員石磊(右一)與庫巴博社 ( Kbbu;舊南澳 ) 老獵人Kawil Toras一家晚飯後合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晚飯後。|民族所南澳泰雅工作團隊的石磊(右一)與庫巴博社 ( Kbbu;舊南澳 ) 老獵人Kawil Toras的家人於晚餐後合影。
南澳泰雅工作團隊合影
南澳泰雅工作團隊合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訪問。|民族所南澳泰雅工作團隊與當地孩童合影。右起:阮昌銳、宋龍生、石磊,吳燕和(左一),居中站立者為當地翻譯人員江新財Tosung。原始影像記載為:訪問
調查人員李卉記錄部落婦女織布過程
調查人員李卉記錄部落婦女織布過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始影像記載為:織布
調查人員李卉記錄部落婦女織布過程
調查人員李卉記錄部落婦女織布過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始影像記載為:織布
文面青年側面像
文面青年側面像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始影像記載為:黥面青年側面像
晚上乘涼(護士來訪)
晚上乘涼(護士來訪)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晚上乘涼(護士來訪)。|圖中左二為民族所研究人員王崧興。
巫師與調查人員李卉
巫師與調查人員李卉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始影像記載為:巫師與李卉小姐
報導人kino及其女兒topas
報導人kino及其女兒topas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始影像記載為:報告人kino及其女兒topas
穀倉
穀倉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穀倉。|1960年代山區的金洋部落,因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少,故其家屋還保留固有面目。《南澳的泰雅人》( 1964: 369 )
少女投標槍
少女投標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少女投標槍。|圖中為南澳翻譯人員林阿嬌Raha。
殺豬分肉
殺豬分肉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殺豬分肉。|敬酒Mukny-aok,是泰雅族宴客時親善與尊敬的行為。敬酒的人倒滿一杯酒,與被敬者同時共飲。《南澳的泰雅人》( 1964: 367 )
報導人何有柯戴羽冠
報導人何有柯戴羽冠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始影像記載:戴羽冠的老人
報導人何有柯
報導人何有柯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圖中為報導人何有柯,原始影像記載:老人。
調查人員任先民(左二)、李卉(右二)與盛裝青年合照
調查人員任先民(左二)、李卉(右二)與盛裝青年合照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始影像記載為:調查人員與盛裝青年合照
調查人員李卉與盛裝婦女合照
調查人員李卉與盛裝婦女合照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始影像記載為:李卉與盛裝婦女合照
調查人員吳燕和(右一)在田野
調查人員吳燕和(右一)在田野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民族所南澳泰雅工作團隊的吳燕和(右二)與南澳居民合影。原始影像記載為:吳燕和在田野。
調查人員吳燕和(席地而坐者之左)與報導人乘涼
調查人員吳燕和(席地而坐者之左)與報導人乘涼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始影像記載為:吳燕和與報導人乘涼
調查人員吳燕和(左)與村人合照
調查人員吳燕和(左)與村人合照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始影像記載為:吳燕和在田野
調查人員吳燕和(中)在田野訪談
調查人員吳燕和(中)在田野訪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始影像記載為:吳燕和在田野
民族所所長凌純聲(左)與馬太安老人合照
民族所所長凌純聲(左)與馬太安老人合照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圖左為民族所所長凌純聲,中為報導人何有柯,原始影像記載:凌所長與馬太安的老人合照。
調查人員李卉記錄部落婦女織布過程
調查人員李卉記錄部落婦女織布過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始影像記載為:織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