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47個藏品
束疊竹編花器
束疊竹編花器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張憲平竹編作品,本件作品以竹、籐材編作,竹篾輪口編底,菱孔及六角孔編作器體,筒體部份以一束束的篾片穿繞交疊編組,染色後再以生漆髹塗。
和服腰帶--流金
和服腰帶--流金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黃蘭葉緙絲技法編織作品。台中市於2015年登錄「緙絲」為傳統工藝,保存者為國家工藝獎得主黃蘭葉藝師。
勾紋提籃
勾紋提籃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張憲平竹編作品。本件作品竹篾六角孔編作內體貼舖竹葉,體表以緻密的古錢紋樣裝飾,再飾以小勾子紋,附提手、生漆髹塗。整體造形對稱,取意於古器物,在傳統造形基礎上表達藝術創意,融合原住民編藝技巧。提耳圓滿而飽和,與六角器體形成對比,色彩古雅,紋飾繁而不俗,塗裝與內裡編造均稱嚴謹。
雙龍呈祥
雙龍呈祥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李榮烈竹編作品。創作者將竹編技藝結合漆器工藝,以「籃胎漆器」製作。「籃胎漆器」是指器物以竹篾編製成形為「胎」,再上生漆塗裝,而器皿從外觀仍可看出編織紋樣,與傳統漆器須先有胎體,然後才能上漆修飾的作法不同。本件為雙龍呈祥,瓶狀,上接大圓形提把。
石榴風情
石榴風情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劉翠爾作品,現改名為劉千韶。運用釘線繡、輪廓繡、盤金繡、長短針繡、結粒繡、緞面繡、布絲釘線繡等多種刺繡針法繡做,將傳統的紋案呈現嶄新的意境。
執著
執著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陳景林編織作品。陳景林是染織藝術家,創作類型涵蓋了纖纖藝術、天然染色創作、藍染創作。用瓊麻及絲瓜絡,綴織纏繞,盤根錯節,展現草根韌性。
林間
林間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張憲平竹編作品。1996年的編織作品,以細竹篾平編內體,寬窄竹片交錯於表面,細竹篾平編內體,寬窄竹篾交錯於表面傳達出記憶中的林間印象。
新娘禮服
新娘禮服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泰雅族北勢群新娘禮服。不同於的盛裝服飾,北勢群女子新娘禮服以紅色系為主,並利用各色毛線織成各種不同的菱形組合紋樣。在整套新娘禮服中,以女子頭飾最具特色。製作女子新娘頭飾時,先以竹片勾勒出外形,再利用纏繞、綴珠、毛球、貼布、鎖鍊鏽、直線繡等技法進行裝飾。
織錦喪巾
織錦喪巾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排灣族女子披肩式喪服,應為三片織布縫合而成,此件缺損。
馬面百摺裙
馬面百摺裙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馬面裙為清代臺灣早期女性傳統基本裙型,由兩片大小、花色、圖樣都相同的布幅製成,每片各有一長方形的「裙門」,又稱「馬面」,故稱「馬面裙」,裙門之外由數幅布帛接合成,有的用相同布料,有的以五彩不同的料子;有的施以百摺,有的繡上花邊彩帶。
霞披
霞披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霞披形制如長背心,開前襟,下擺有流蘇裝飾,在胸前與背後各綴有一方形補子,霞披原為明清兩代命婦之服。補子上所繡文樣,都視期丈夫或兒子的品級而定,可由清末的祖先畫像中窺其形制,但士庶婦女一生中在結婚與入儉之日,則可「借穿」。霞披與雲肩不同,今多混淆。
雲肩
雲肩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雲肩又稱為雲披,是禮服或盛裝上加披的披肩,由一片或數件繡片縫合而成,圍繞於頸部披於肩頭的飾物。繡片的形狀通常為如意雲頭式,故名雲肩,此外常見的還有柳葉型、桃型、蓮花瓣型等。來說,少則由單層的六片縫合,多則由數十件繡片組合為雙層的形式,有的附有飄帶、劍帶,周圍綴珠或飾有銀片、叮噹等墜飾。
孩童風帽
孩童風帽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風帽,也稱「風兜」,一種用來防風禦寒的暖帽。通常以厚實的織物為之,中納棉絮,亦有用皮毛作成者,帽下連有一布幅,戴時兜住兩披及肩背,在大陸寒冷地區,不管男女老幼均使用風帽。台灣屬亞熱帶氣侯,成人較少使用風帽,小孩則因體氣尚弱,秋冬天氣變化時容易著涼,頭戴風帽可防風禦寒,也有祈吉避邪的涵意。
八仙彩
八仙彩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傳統婚禮用品八仙彩,一作八仙綵,象徵吉祥如意、祈求吉利。「彩」和「財」諧音,掛八仙彩也寓意求取財利。在結婚前夕,掛於大廳正門上,用以襯托喜慶的歡樂氣氛,入厝、開幕、結婚都適用。本件八仙刺繡一字排開,活靈活現。
繡花宮燈圍罩
繡花宮燈圍罩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宮燈原為宮廷照明燈具,後來普遍被官署衙門、宦官、宮廟和富戶人家所仿用。宫燈以六面形居多,再登面圍上絹、紗布料做燈罩,底色多用紅色,花樣形式在官署、宮廟繡有龍山水、富戶人家繡有山水花鳥或人物仕女、新婚宅第繡有龍鳳等。
人物花草背心
人物花草背心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本件以白色為底布,上繡有人物、花卉圖案。
海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婁經緯編織作品。婁經緯的蠶絲編織作品《海》,以蠶絲等天然纖維材質,利用框織的隨意變化自由發揮和編織技法與材質揉雜的效果,使表面具有凹凸起伏的肌理材質感,藉此呈現「海」的壯闊深沈。
織錦喪巾
織錦喪巾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排灣族女子披肩式喪服。在排灣族的織品中,喪服是最具特色的服飾。喪服的紋飾可顯示穿戴者的身份地位,貴族可用色彩華麗的喪服,平民的喪服通常為白底,沒有任何織紋。在族人的觀念中,喪服是相當尊貴的,尤其是織有特殊紋飾者。原則上這種織品伴隨著使用者的身份存在,絕不會當作聘禮。
織機
織機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泰雅族水平背袋織布機。泰雅族傳統織布機簡稱「織機」,是臺灣原住民族織機中最大型的,主體由整塊木材刨挖而成的木箱,加上一些組件,就可組成一套織布機,又叫做足撐式背帶機,也是水平織帶機的一種類型。其構成機件有:經卷箱、固定棒、分經棒、線綜棒、挑花棒、打緯刀、緯梭板、捲布夾、腰帶。本件共九件。
貴州普定苗族蠟花挑花女盛裝衣
貴州普定苗族蠟花挑花女盛裝衣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苗族蠟花挑花女盛裝衣。由於當地居住於森林裡,故俗稱「箐苗」。蠟花、挑花拼接裝是,背後有一裝飾條。本件應搭配裙穿著。
繡片
繡片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青花繡花樣是將各式圖案綉在一塊布上,作為刺繡圖案的樣本。上面以藍線繡滿各式圖案,也有黑線、紅線,但為數甚少。這些紋樣皆為幾何式圖案,以數紗繡的技法繡成。這種繡法沒有紙樣,全靠死記,以布上的經緯紗線為格子依序算出。
肚兜
肚兜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粉紅和藍緞地,繡有戲曲人物和花草圖案。
貝珠衣
貝珠衣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泰雅族貝珠衣。貝珠衣是泰雅族最貴重的衣服,每件上所綴之貝珠多者可達十二萬粒,擁有珠衣的族人將之視為傳家之寶。作為衣服,它是最上等的盛裝,昔日只有馘首出草歸來的勇士、以及頭目、族長、和能織出此種長衣的女性才有資格穿著。
銅鈴腳飾
銅鈴腳飾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銅鈴貝珠腳飾,泰雅語為kinraya',只有已獵取人頭的男子才可著用。是將數十根平地人的髮辮做成一束,繞在膝蓋下。南澳群則是將串好的珠子十餘條縫在五公分寬的麻布上作為腳飾,並在每條末端約下垂一寸處,各附上小鈴;亦繞綁在膝蓋下方。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