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71個藏品
白玉墨床
白玉墨床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白玉墨床》(館藏編號71-00985)。「墨床」,亦稱「墨架」、「墨臺」,原是專門用來承擱墨錠的實用小案架,因墨磨後濕潤,易玷污他物,故製墨床以擱墨。清代因文房雅玩發展鼎盛,墨床也從單純的承墨用具發展成可供賞玩的藝術品。
石榴紋粉彩碗
石榴紋粉彩碗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石榴紋粉彩碗》(館藏編號89-00139)。「粉彩瓷」,釉上彩的一種,釉上彩是在高燒製過的瓷器釉面上彩繪紋飾,再經過第二次的低溫燒製而成,而粉彩瓷因在描繪圖案後,填上了一層玻璃白作為底色,彩料施於這層玻璃白上便產生粉化效果,具粉潤柔和的特色。
百壽鼻煙壺
百壽鼻煙壺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百壽鼻煙壺》(館藏編號89-00655)。「鼻煙壺」,為盛裝鼻煙之容器;鼻煙源自西方,是發酵煙葉細粉末調香而成,使用時將粉末吸入鼻中,有通嚏醒腦之效。鼻煙壺除了本身的實用性外,還具有送禮餽贈、身分象徵等功能,因其小巧精緻、宜於把玩,被視為集多種工藝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藝術品。
蝶形白銅帶扣
蝶形白銅帶扣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蝶形白銅帶扣》(館藏編號90-00078)。「帶扣」,是讓腰帶固定於腰間的扣具,常由扣環與環舌兩部分組成。
雙喜福壽腰帶
雙喜福壽腰帶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雙喜福壽腰帶》(館藏編號90-00011)。
透料球形內繪鼻煙壺
透料球形內繪鼻煙壺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透料球型內繪鼻煙壺》(館藏編號72-00285)。「鼻煙壺」,為盛裝鼻煙之容器;鼻煙源自西方,是發酵煙葉細粉末調香而成,使用時將粉末吸入鼻中,有通嚏醒腦之效。鼻煙壺除了本身的實用性外,還具有送禮餽贈、身分象徵等功能,因其小巧精緻、宜於把玩,被視為集多種工藝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藝術品。
剔紅葫蘆紋鼻煙壺
剔紅葫蘆紋鼻煙壺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剔紅葫蘆紋鼻煙壺》(館藏編號72-00348)。「鼻煙壺」,為盛裝鼻煙之容器;鼻煙源自西方,是發酵煙葉細粉末調香而成,使用時將粉末吸入鼻中,有通嚏醒腦之效。鼻煙壺除了本身的實用性外,還具有送禮餽贈、身分象徵等功能,因其小巧精緻、宜於把玩,被視為集多種工藝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藝術品。
螺鈿唐草紋盤
螺鈿唐草紋盤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螺鈿唐草紋盤》(館藏編號99-00060)。
鎏金福壽銅帶扣
鎏金福壽銅帶扣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鎏金福壽銅帶扣》(館藏編號90-00080)。「鎏金」,是古代在金屬器物表面上加金層的裝飾方法,利用金溶於水銀中形成金泥,塗附在器物表面,經烘烤使水銀蒸發,讓金附在器物表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應用。
福字雙龍薦盒
福字雙龍薦盒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福字雙龍薦盒》(館藏編號89-00059)。「薦盒」,又稱敬盒、薦臺、奉案或「順盒仔」,是傳統民間信仰的祭祀器具,為盛放酒杯、水杯的小型供臺,用以供奉神明。薦盒通常置於神案上、香爐前,以木器、漆器、陶瓷或錫等材質製成,其中以木製品為多。
石雕和合二仙
石雕和合二仙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石雕和合二仙》(館藏編號08321)。「和合二仙」,亦稱「和合二聖」,是掌管和平與喜樂的神仙,為拾得與寒山兩位名僧之合稱,傳說二僧因情感融洽,故能保佑世間朋友友誼長存,情侶情意綿長,有時以童子形象出現,常見一人持並蒂蓮荷、一人拿圓盒,諧音「和合」。
雕瓷印盒
雕瓷印盒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雕瓷印盒》(館藏編號07807)。「雕瓷」,又稱瓷雕,乃指在陶瓷素坯上,以雕刻、模印等技法來表現裝飾題材的一種製瓷工藝。而印盒即印泥盒(又稱印臺、印奩),作為盛放印泥之用。由於瓷器具有不滲油的特色,瓷製印泥盒的使用相當普遍。
剔犀卷擱
剔犀卷擱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剔犀卷擱》(館藏編號76-00045)。「剔犀」,屬於雕漆一類,是在器物胎體上用兩種或三種色漆規律地逐層髹塗,達到相當厚度時,用刀雕剔出不同紋飾,於刀口斷面顯露出不同顏色的漆層,器表有黑面、朱面或紫面等。
剔犀圓盒
剔犀圓盒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剔犀圓盒》(館藏編號29445)。「剔犀」,屬於雕漆一類,是在器物胎體上用兩種或三種色漆規律地逐層髹塗,達到相當厚度時,用刀雕剔出不同紋飾,於刀口斷面顯露出不同顏色的漆層,器表有黑面、朱面或紫面等。
瑞雲端硯
瑞雲端硯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瑞雲端硯》(館藏編號75-03839)。「端硯」,產自古稱「端州」的廣東肇慶附近端溪,為四大名硯之一(另三大名硯為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洮州的「洮硯」、山西絳縣的「澄泥硯」)。端硯石質堅實,研墨時墨水不會發滯,具有不損毫、發墨快的優點,另一特徵為具石眼,石嫩則眼多,石老則眼少。
葡萄紋花瓶
葡萄紋花瓶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葡萄紋花瓶》(館藏編號07199)。「葡萄紋」,葡萄最早來自西域,果實很多,有多子多孫之寓意,且由於具有彎曲的藤蔓,大多被設計成纏枝紋樣式,因此也含有連綿不斷、生生不息之意。
安平壺
安平壺
國立歷史博物館
搖錢樹
搖錢樹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搖錢樹》(館藏編號85-000119)。「搖錢樹」是盛行於東漢時期中國西南地區的樹形明器(「明器」即陪葬品),呈現古人求財與升仙欲望,搖錢樹常見西王母、玉璧、佛像、蟾蜍與方士騎獸等和升仙寓意有關的圖像。本件搖錢樹上半部為青銅鑄造,枝葉飾有玉璧等造型,插於蟾蜍形象的陶製基座上。
黑釉茶碗
黑釉茶碗
國立歷史博物館
夏山雲瀑
夏山雲瀑
國立歷史博物館
紙本水墨設色。此作表現夏日山中蒼翠氤氳,水氣瀰漫、山雨欲來之境。畫面採鳥瞰視點,趁墨彩未乾之際,以大量白色顏料溶入,營造出烟嵐雲霧飄浮於山林上空的奇景,不但具有意象迷離的浪漫氣氛,也有相當強的寫實效果。除水墨的暈濕流動外,畫面加以具象筆墨點景,寫出屋舍山石與小橋林瀑,全幅氣勢龐大,造境雄奇。
仙鶴
仙鶴
國立歷史博物館
林玉山(1907-2004),臺展三少年之一,1927年第一屆臺展以「水牛」、「大南門」入選,在臺灣畫壇建立起名聲。1951年在師大任教,是當時唯一能在師大任教的臺灣東洋畫家。此件為林玉山為魏清德七十大壽所作。兩隻仙鶴站立於海濱岩石上,身形寫實,形態生動,眼神靈動,羽毛細緻,水波筆法流暢,色彩典雅。
水殿暗香
水殿暗香
國立歷史博物館
紙本水墨設色。張大千畫荷獨步當代,唯手卷之表現較為少見,本幅堪稱代表。畫中由各個角度呈顯荷花的枝葉與樣態,花葉由右方起勢昇起下墜,再連續延伸上下起落,緊密後隨之疏放,節奏緊湊且富韻律感,猶如風舒雲卷,一氣呵成。其繪於1962年,於1986年由教育部撥交入藏。2013.08.16經公告指定為重要古物。
湖山攬勝
湖山攬勝
國立歷史博物館
黑白攝影,作品巧妙地運用山水畫的構圖方式在集錦作品上,從畫面最右邊的涼亭老翁遠眺層巒雲霧,到近景的奇石叢樹,左邊的孤舟,遠處的村落及湖邊倒影,呈現寧靜與世無爭。左上角有郎靜山親筆題:「湖山攬勝。乙亥春月百零五叟郎靜山集錦」十七字墨寶,後鈐印:「郎靜山印」。
鳳凰閣秋景寫生
鳳凰閣秋景寫生
國立歷史博物館
本幅是溥心畬位於北投山中的「鳳凰閣」旅館寫生作品。此畫設色,由淺至深,極為古雅。布局在唐寅的基礎上,另有新意:中段實而兩端虛。由右方起首的松石交錯,虛實互參,到中段松林,愈趨密實,極密處,見屋宇數簷,是藏亦是破。隨即山勢陡降,物象迅速沒入一片煙嵐之中。設計及勾畫都頗見膽識。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