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942個藏品
禮用短衣(有袖)
禮用短衣(有袖)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上衣部分為紅、黑兩色粗橫條紋夾織麻布,再以紅、黑二色毛線交叉縫合同色細橫條紋交織布於袖圈處,使成為一對襟無領長袖短背心。另於前襟左右角及下擺兩側各縫上一條黑、白及棗紅三色麻線織帶,使其形成菱形紋及交叉紋樣,下端綴以紅色流蘇。全件無綁帶或鈕釦。
珠長衣
珠長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全件以白色麻線平織為底,背部及袖口以棕色麻線縫合為一對襟無領無袖長背心,再以棕色織帶於其袖圈、前襟兩緣、及下擺緄邊,並以紅色麻線平織與整齊排列之白色珠貝綴飾於其衣前面兩側、下擺及背面,全件甚為精緻華美。此種珠衣一般為頭目及勇士才可穿戴,但因其沈重不適穿著,後來轉為聘禮之用。
男紅袍禮服
男紅袍禮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紅、黑二色棉布為正、反兩面的對襟圓領長袖長上衣,過去,唯男子老人可穿著,在慶典祭儀時,以紅色為正面穿著,平常則以黑色為面穿之,近代則成年男子均可穿戴。並無綁帶或鈕扣,是敞開式的。技法為裁剪車縫,並無任何花紋。在領口、袖口及前襟均露出黑布邊。
男胸衣
男胸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兩塊白色麻織不縱向相縫合,技法為斜紋織法與挑織毛線與棉線。紋樣有菱形、三角形、曲折形、方形、橫條形及直條形紋等。色彩有紅、綠(毛線)及黃、白、黑(棉線)等色。僅在左上部一小方塊內施以挑織花紋,穿戴時於胸前露出此紋飾部分。原本應有綁帶於四角,以俾穿著,現已脫落。
禮帽
禮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禮帽是木片變成一圈,在表面以紅黑布二層為面(紅布在外、黑布在內),在木片上下邊緣以用絨線繞3竹條紮在上面使紅布面及木片都能貼固,然後在此竹條夾著處按上一圈(上下二邊緣)的獸牙。
女裙
女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又稱腰裙,為賽夏族婦女所穿著。由於賽夏族的衣服大都沒有性別區分,因此舉行傳統祭典或表演活動時,僅限女人穿著的腰裙便是主要的傳統服飾項目。腰裙長及腳踝,以約90公分長、150公分寬的長方形的麻布塊兩端繫繩而成,紋樣以橫條紋為主;穿著時圍綁在腰間,繫結於右端。
胸兜
胸兜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即遮蔽前胸的胸衣,由似菱形之布塊製成;布塊的頂端和左右兩端各有繩條,用以綁在頸部和背部固定。胸衣上多有織紋,或以白色鈕扣、銅鈴、貝殼等作裝飾,平時或慶典時男女皆可穿著。此件文物正面以紅白兩色斜織卍字形填滿,邊緣為黑色底,且綴有白色鈕扣;固定用的繩條亦為黑色。
披肩
披肩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披肩即披風,通常是以三塊不加裁剪的長方形織布縫合而成,多採橫條紋麻布。賽夏族人無論男、女都用披風,無形式差別,為禦寒、擋風必備。使用時披風披掛在後、在脖子前結綁固定,有時很冷或風很大會放到前面遮擋。此件文物為黑白細橫條紋布料製成,上方兩端有細繩,亦是黑白相間。
遮陰布
遮陰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賽夏語稱bool;褲子未傳入時,是男子遮蓋下身所穿著的布塊。用一條頗長之長方形布料,折疊後在腰間纏繞兩圈打結於腹前,讓剩餘的布端自然在前面下垂,前、後兩層自然遮蓋。而大約在一百多年前,因漢式褲子的傳入和流行,遮陰布逐漸被取代。
女短上衣
女短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藍色衣身,領口及兩邊衣袖則各為紅色棉布,領口紅色帶狀圈飾兩邊各有細帶下垂,以作為綁繫用;兩邊袖口有多條帶狀刺繡,從袖口依序而上為黑色、白色、綠色及黃色條布上規則繡有大紫色菱形。
童短裙
童短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腰裙為賽夏族女性所穿著;由於賽夏族的衣服大都沒有性別區分,因此舉行傳統祭典或表演活動時,僅限女人穿著的腰裙便是主要的傳統服飾項目。腰裙紋樣以橫條紋為主。童短裙與大人的腰裙類似,此整件文物以紅白粗細條紋相間織成,左右黑色收邊,繫帶為白色,且加有紅白鬚。
男衣
男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藍布製成已剪裁。帶袖,無領,對襟的一邊加一塊布構成右衽,四處有盤花狀的紐扣穿鼻。頸周,衣前後的中央,二側,袖端,袖上緣鑲白衣紅,綠,黃,三色相間的斜十字菱形;花邊上縫綴許多鋁製小泡。衽布上有黃,綠,紅三色的曲折紋。衣二側下端開小叉。
綢布刺繡上衣
綢布刺繡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青綢製成,已經剪裁,左衽無領,紐扣為漢式。以領口為中心,有圓形裝飾,該裝飾為白底黑色花紋是挑繡的大襟的一副,黑底黃,綠,紅三色刺繡而成的三角形花紋裝飾與領的相同,各處裝飾的邊緣都有小白鐵泡鑲邊。
孩童衣
孩童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童衣以十五塊黑布縫合而成,已衽剪裁對襟略偏向右無領短袖,領口呈正方形,沿邊鑲白色絨布。黑布上以紅白黃淺繡花。花紋為波浪形,以紅黃白三色相間之條紋為主,衣眼前後之下部有菱形三色相間條紋花。右袖所繡之花與其他部份所繡著不同,細小而繫雜。
情人袋
情人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件為男用情人袋,有手繡山形紋與精細縫製的珠子與鎳片。Ilisin(年祭)第三晚情人之夜時,單身男子會從斜背改用成單肩背,喜歡的女子會趁機拿走表達愛意。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男性後裙
男性後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黑布為底繡有圓形花紋與多角形花紋,過往家族擁有獨有紋飾,今日家族紋飾已失傳,多以八角花等現成的繡花裝飾。盛裝時,青年男子垂繫後裙的下緣外露,一方面顯示男子所屬的家族,一方面襯托大腿的肌肉線條。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
五片流蘇裙
五片流蘇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Fohkad有五片雙層布條,長度落於膝蓋至腳踝之間。布條以藍、白、紅三色對稱,象徵太陽的光芒。盛裝時,繫於綁腿褲之外,跳舞時布條及流蘇隨處飄動,增加流動美感。
婦女外裙
婦女外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傳統阿美族女性普遍著用兩片裙,通常以顏色、紋樣相似的布製作。繫於外側的外裙較內裙短、紋飾較多。此件以白底藍花紋的染製棉布為底,周圍緄有紅邊,裙子左下方以白色細緄條裝飾。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耆老素麻布上衣
耆老素麻布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便服或工作服,以二幅麻布製成。本件採人字形織紋,較經緯線平織法的衣服更為美觀且耐用。族人為保持衣物美觀,會埋在沼澤地或是土裡,使衣服顏色成黑褐色。參加喪事時也會穿。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男長袖上衣
男長袖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件男子長袖上衣ibuk,是Paumaqmaq(北方部落,原意:家園)形式的上衣,我與他族群的服飾在樣式及圖案上有稍許的差異,此件可能是祖先交易而來或親友致贈。因長期以來的通婚與互動結果,其實Pavuavua區(南方部落,原意:田園)的族人有很多男性穿類似ibuk。
男上衣
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ibuk是部落成年男性的上衣,貴族的上衣通常在胸口或腰間繡有琉璃小珠及精彩的圖樣,而一般平民男性則以素面無圖紋居多。此布料名稱為kemizung(亮布)。
男上衣
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ibuk是部落成年男性的上衣,貴族的上衣通常在胸口或腰間繡有琉璃小珠及圖樣,而一般平民男性則以素面無圖紋居多。此布料名稱為samljan。袖子有接縫處所以此件亦可稱為cinulu。
男裙
男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tjevet是部落青少年以上男性所穿著的短裙,少年以下幾乎沒穿或用單布披身。貴族的tjevet通常在腰間繡有琉璃小珠或圖樣,而一般平民男性則以素面無圖紋居多。 說明由佳平部落策展人Adrucangalj Taluviljav莊德才先生提供。
男裙
男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過去成年男性平時以tjevet(短裙)為下半身主要衣著,但是過去也無內褲,必要時才以kuval (披巾)遮擋重要部位。貴族的tjevet通常繡有圖案或lepec(小琉璃珠)。說明由佳平部落策展人Adrucangalj Taluviljav莊德才先生提供。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