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794個藏品
公陶瓶
公陶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祭祀時給神靈使用的陶瓶,給男性專屬的神靈。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竹口琴(單簧)
竹口琴(單簧)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單簧。
竹口琴(雙簧帶筒)
竹口琴(雙簧帶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竹片為琴身。表面凸出,裡面凹入。中央部份挖出。枝很薄,簧槽及簧溝呈三角形,底部固定。他端懸空。簧為銅質,一簧已失。兩端繫以細線。筒以竹為材。外套以竹蓖編的圓套。木塞,以雙股的圓繩連起。
口琴(單簧帶筒)
口琴(單簧帶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琴背面5.0cm部份削成薄片,琴身為竹製成。表面凸出、反面成凹狀。琴筒是放琴的,亦為竹製成。琴兩端有小繩繫住。
耳墜
耳墜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一對耳墜,似以白色貝片製成,上狹下寬之梯形,耳墜之一面呈弧形,另一面作山稜形,上部有小孔二,以繫有黑色小珠綴成之珠串。其中一耳墜已斷,其長僅3.0cm。
臀鈴
臀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全套阿美族巫師祭服包括:頭飾帶(20735)、上衣(20736)、內裙(20737)、外裙(20738)、綁腿布(20739)、佩袋(20740)、頭飾鍊(20741)、臀鈴(20742)等。材質為化纖及棉布混合,車縫,徐玉蘭製作。
佩袋
佩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全套阿美族巫師祭服包括:頭飾帶(20735)、上衣(20736)、內裙(20737)、外裙(20738)、綁腿布(20739)、佩袋(20740)、頭飾鍊(20741)、臀鈴(20742)等。材質為化纖及棉布混合,車縫,徐玉蘭製作。
頭飾鍊
頭飾鍊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全套阿美族巫師祭服包括:頭飾帶(20735)、上衣(20736)、內裙(20737)、外裙(20738)、綁腿布(20739)、佩袋(20740)、頭飾鍊(20741)、臀鈴(20742)等。材質為化纖及棉布混合,車縫,徐玉蘭製作。
北部阿美女子上衣
北部阿美女子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北部阿美里漏部落女子服飾一套,稱為lusi,含帽花,上衣,裙,胸兜,腰帶,假髮,腳套,情人袋,項鍊共9件(20783-20791).
北部阿美女子帽花
北部阿美女子帽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北部阿美里漏部落女子服飾一套,稱為lusi,含帽花,上衣,裙,胸兜,腰帶,假髮,腳套,情人袋,項鍊共9件(20783-20791).
竹占用具
竹占用具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阿美族人透過竹占(pa'adaw)與神靈溝通,了解病痛或是困難的癥結,竹占師透過觀察竹籤斷裂的情形,解讀占卜的結果是吉籤或是代表"有疾病的,不好的,被陷害的"籤,替來問卜求助的族人指點方向.
陶瓶
陶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母杯,祭祀時持有者使用。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銀額飾
銀額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由11塊圓形銀片,以5條銀鍊串成,最外一條銀鍊上還綴以方形小銀片製的飾品,末端以二盾牌形銀片相扣,每一銀片上似皆有一粉紅色小珠飾物,但多脫落,僅餘三顆。
銀肩飾
銀肩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由15塊長方形銀片,以9條銀練相連而成。中央綴有二個小銀片,末端以二蝶形飾片相扣。15塊長方形銀片上皆有五個紅色圓形小珠及紋飾。末端蝶形銀片上則有一個圓形小珠及紋飾。
大魚筌
大魚筌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魚筌底為斜紋編法的小籃,方形。魚筌之外簍為絞織編法,其外側另加以籐條緊繫之,修緣為加篾紮編法。魚筌之內簍,長34.0cm,剩篾10.0cm,筌身為絞織法,底緣為8字形修緣法,口緣下層為夾條縫紮法,上層為加篾紮邊法。
阿美族巫師專用袋
阿美族巫師專用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巫師袋是現今里漏部落巫師儀式期間巫師必背的袋子,跟一般豐年祭期間背的情人袋不同,僅巫師專用一般人不敢使用,怕有kawas(靈)附著。主要放儀式用器具、所分得的祭品與生薑株。
葉形簇箭
葉形簇箭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刃部末端有對倒鉤,頸部有繩子紮緊,腳斷面呈四方形,頸部插在竹幹內,竹幹長四節多,竹幹末端有扣。
葉形簇箭
葉形簇箭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刃部呈三角形,鏃腳寬而狹,頸部插入竹幹內,幹頭有繩子紮繫,竹幹有五節,用黑漆漆過,竹幹末端有扣。
箭袋
箭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獸皮環繞於一圓木塊上,再以鐵絲穿縫其邊,上寬下窄,獸皮為袋,圓木為底,並留35公分鐵線繫於其袋口縫合處為其提帶。
額頭飾
額頭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為一長54.0cm之銅鍊,上掛十五枚銅片,銅片為正方形,四角各有一孔。一角繫於銅鍊上,兩側兩角各繫一小正方形之銅鈴,銅鈴為球形,底部有一長形小口,小銅片光滑,大銅片上角有突出之葉形花紋。
石刀
石刀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標刀之頭部及刃部皆磨得薄而利,以便易於割斷樹皮,刀鋒刃砍鈍時,立即可在砥石上再磨鋒利。這種刀身巨大而又沈重的目的,是砍樹皮時可比較省力地將韌性很強的樹皮纖維砍斷。
石槌
石槌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石槌的材料多取自於河岸邊石卵,形狀多呈扁形的鵝卵石,通常以重量適當,拿動方便,敲打樹皮時不致過重打斷纖維的原則下選取卵石,磨成石槌。
木鼓
木鼓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帶槌。木鼓主要的功用,鳴鼓以召眾,以鼓聲的多少及長短以示識別事情,如社中開會,或有緊急事發生,多能用鼓聲中傳達之。
樹皮布製成前遮
樹皮布製成前遮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前遮為古代男子所用。 布下緣用竹針引縫邊,使布纖維不易分散,布上緣釘一條樹皮帶子,長120cm、寬5cm,前遮之下緣布角多用刀子切割整齊。使用時腰帶兩端相繫於臀之後上方。即與所謂的丁字帶功用相仿(凌曼立1960春:326)。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