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12個藏品
鬼鳥歌
鬼鳥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特富野社鄒族傳統詞曲
醜女歌
醜女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特富野社鄒族傳統詞曲 相傳這是一位相貌極醜陋的女子自怨自嘆的歌曲。這位女子喜歡上一位名叫Avai的男子,常藉機會想接近他,但這位男子嫌這位女子的相貌醜陋而不予理會。這位醜女傷心之餘,便唱出這首歌。歌詞原有四段,這裡僅唱二段。此曲原無鄒語曲名,故鄒人取其第一句歌詞為曲名。
確實如此(二)
確實如此(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嘉義縣阿里山鄉里佳村鄒族傳統詞曲
鬼歌(一)
鬼歌(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特富野社鄒族傳統詞曲此首歌的歌詞意義已無人能解,歌詞相傳是鬼靈所發出來的聲音。過去鄒族曾發生瘟疫,造成族人大量死亡。這段期間中,當太陽落下時分,常會從山邊傳來這首歌,歌聲低沉、悠長,極富恐怖氣氛。
確實如此(一)
確實如此(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鄒族傳統詞曲 據演唱者表示,此首歌曲是由南鄒族Kanakanavu群傳來,曾經在北鄒族部落當中相當流行。但歌詞意義無人能解,因此無法確知歌詞的真正涵意。
鬼歌(二)
鬼歌(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嘉義縣阿里山鄉里佳村鄒族傳統詞曲 這首anano的詞意族人已完全不知,但其曲調結構與matekolo類似。兩者之間的關係可能在於使用同樣的曲調來源,歌詞卻在不同的族人演唱之後,產生了變化而流傳之今。
諷刺歌(一)
諷刺歌(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嘉義縣阿里山鄉里佳村鄒族傳統詞曲 這首歌的曲調是由捉螃蟹的曲調變化而來的,歌詞大意是描寫嫁女兒時的趣事。詞意令人逗笑,也充滿了諷刺性的意味,也是族人茶餘飯後很喜歡吟唱的生活性歌謠之一。
諷刺歌(二)
諷刺歌(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嘉義縣阿里山鄉里佳村鄒族傳統詞曲此曲與前一首歌相同,均為鄒人茶餘飯後休閒時所唱諷刺歌。曲中提到幾個地名,惟無法確知歌詞意義,但歌詞及曲調與前一首諷刺歌卻是大同小異的。
搖籃歌
搖籃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特富野社鄒族傳統詞曲 這首歌是採用古鄒語為歌詞,詞意已無人能解。據傳此曲為一首搖籃歌,是婦女揹小孩時經常哼唱的小曲。歌者的母親能完整的唱完此曲,但已過世多年,而演唱者目前僅能記得一段,因此僅摘錄一段她所能演唱的部份。
對唱之歌(八)
對唱之歌(八)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鄒族傳統詞曲 歌詞的內容是以老人平時見面,寒暄對話了方式來唱這首iyahaena。歌詞意思也因都是用古鄒語來演唱,因此無法確實知道逐字之意。
對唱之歌(七)
對唱之歌(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鄒族傳統詞曲 鄒族的iyahaena能演唱者均是部落耆老,這首歌由八位長老(含二位頭目)來演唱,其平均年齡超過七十歲。是由湯保福先生來擔任領唱,其特色為每段歌詞之後都有一句固定的副歌來反覆。歌詞的部份,也都是淺顯易懂的現代鄒族日常生活用語。
台南州嘉義郡イムツ社(Imucu,伊母祝社)トスク.ヤプスヨグ(Tosuku Yapusuyogu)
台南州嘉義郡イムツ社(Imucu,伊母祝社)トスク.ヤプスヨグ(Tosuku Yapusuyogu)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イムツ社(Imucu,伊母祝社)位於台南州嘉義郡塔山的西方,清水溪左岸,標高870公尺。戶數為6戶,人口數共34人。原居住在イムツ社(Imucu),於1921年受政府規定搬移至此,當時的戶數為4戶,人口數共21人。新高山被認為是發源地,於1140年間由阿里山搬到舊イムツ社(Imucu)居住。
台南州嘉義郡トフヤ社(Tfuya,特富野社) ペヨンシ.テブスグ
台南州嘉義郡トフヤ社(Tfuya,特富野社) ペヨンシ.テブスグ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トフヤ社(Tfuya,特富野社) 位於台南州嘉義郡曾文溪的源頭,位於エシキアナ溪(Eshikiana)與トノヨツヤ溪(Tonoyotsuya)交會點的北方約1公里處,標高約1,000公尺,戶數為55戶,人口數共317人,是鄒族中最大的番社,原居住在阿里山的沼澤地,於1190年搬遷至此,當時的戶數為4
台南州嘉義郡タツパン社(Tapangu,達邦社)集会所
台南州嘉義郡タツパン社(Tapangu,達邦社)集会所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聚會場所是部落日常生活的中心,這裡為探索當地生活條件的重要資料來源,可惜的是現存的東西很少,作者只能在タツパン社(Tapangu,達邦社)、トフヤ社(Tfuya,特富野社)進行調查。
台南州嘉義郡ララウヤ社(lalauya,流朥社)  ムキナナ.ウォーク
台南州嘉義郡ララウヤ社(lalauya,流朥社) ムキナナ.ウォーク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ララウヤ社(lalauya,流朥社)位於台南州嘉義郡曾文溪上游的右岸,標高1,260公尺,ララウヤ(Rarawuya)居住在附近一帶,戶數為25戶,人口數共170人。在1440年間居住在トフヤ社(Tofuya),為了尋找農耕地而搬遷到此,當時的戶數為2戶,人口數15人。
台南州嘉義郡トフヤ社(Tfuya,特富野社)  集会所
台南州嘉義郡トフヤ社(Tfuya,特富野社) 集会所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台南州嘉義郡トフヤ社(Tfuya,特富野社) 部落的集会所,鄒族聚會場所是部落日常生活的中心,這裡為探索當地生活條件的重要資料來源。本聚會所房屋型態為平面接近矩形,由三排通柱組成,中央的柱子設有吊架,其下設有火塘,是用地面上的石子和土壤搭建而成。
台南州嘉義郡ララウヤ社(lalauya,流朥社) 獣骨架 ニヤカサ.ボーユ
台南州嘉義郡ララウヤ社(lalauya,流朥社) 獣骨架 ニヤカサ.ボーユ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ララウヤ社(lalauya,流朥社)位於台南州嘉義郡曾文溪上游的右岸,標高1,260公尺,ララウヤ(Rarawuya)居住在附近一帶,戶數為25戶,人口數共170人。
台南州嘉義郡ララウヤ社(lalauya,流朥社)  ペヨンシ.モーオ(頭目)
台南州嘉義郡ララウヤ社(lalauya,流朥社) ペヨンシ.モーオ(頭目)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台南州嘉義郡ララウヤ社(lalauya,流朥社) 屋主ペヨンシ.モーオ(Peyonhsi moo)頭目的家屋為為平面矩形。入口共有兩個,皆在牆壁中央處,門板以竹竿編製而成,前門為內開式門板,後門為外開式門板。牆壁與屋頂的構造為竹竿編排建成。
高雄州旗山郡ガニ社(Gani)屋主サラグアナ.アビア(Saraguana Abia)
高雄州旗山郡ガニ社(Gani)屋主サラグアナ.アビア(Saraguana Abia)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ガニ社(Gani)位於高雄州旗山郡荖濃溪的右岸,標高666公尺,戶數為13戶,人口數共69人。原居住地在現在的對岸,舊日本橋的南方約500公尺處,於1780年間將台東廳的5戶約30名與其合併形成ガニ社(gani),後來又加入附近2、3戶人家,於1934年形成了現在的ガニ社(Gani)。
魯夫都社 鄒族歌謠
魯夫都社 鄒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信義鄉望美村久美部落鄒族的歌謠,這首獨唱的歌謠皆是以頂針格的詩句來進行,也就是說,一段歌詞的結束詞是下一段歌詞開始的詞。這是口傳文化的現象之一,因為這種歌詞結構有便於記憶的特性。
魯夫都社鄒族戰祭歌謠
魯夫都社鄒族戰祭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信義鄉望美村久美部落鄒族的Mayasvi祭典當中所唱的祭歌,鄒語稱之為「Tohpungu」。Mayasvi是鄒族重要的一個祭典,一般多翻譯成戰祭、凱旋祭、團結祭、甚至豐年祭,但是因為儀式過程內容非常龐雜,在整體內涵無法盡譯的侷限之下,以「瑪雅士比」的音譯來稱之,也逐漸獲得共識。
魯夫都社 鄒族戰祭歌謠
魯夫都社 鄒族戰祭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信義鄉的望美村由兩個部落所組成,望鄉村是布農族;久美是鄒族。久美是鄒族魯夫都社(Luhtu)的所在地,相關的祭典儀式已經中斷約半個世紀,這首祭典當中的祭歌名為「toiso」,與特富野社稍有不同,是魯夫都社的絕響,希望在族人近年來的努力復振之下,魯夫都社可以復興。
魯夫都社 鄒族Mayasvi祭歌
魯夫都社 鄒族Mayasvi祭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信義鄉望美村久美部落鄒族的Mayasvi祭典當中所唱的祭歌,鄒語稱之為「Nakemo」,這首歌與達邦社的唱法類似,只在「nakemo」這個詞當中"ke"的發音有區別。特富野社在近年來則尋回了他們認為是原來傳統的唱法。
魯夫都社 鄒族歌謠
魯夫都社 鄒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信義鄉望美村久美部落鄒族的歌謠,鄒語稱之為「Yiyahaina」或「Somolosolo」,是平常場合一般的歌謠,演唱方式通常是以一唱一映的對歌形式來進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