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1個藏品
刀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男用綁褲
男用綁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野豬下顎骨
野豬下顎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具十四顆白齒,五朝前門齒,與二牙鋒朝上作曲狀的犬齒,二側破損。
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女綁腿(一副)
女綁腿(一副)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女用外裙
女用外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由藍底方格文帶白花的沙布製成,二側裱寬17.0cm的藍布。
腰鈴(一串)
腰鈴(一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陷網
陷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棕色麻繩挑織成,網服眼呈正方形二側有網繩,網上有一白布帶吊的鐵鉤。
搖籃歌(二)
搖籃歌(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這首初鹿村卑南族婦女演唱的搖籃歌,曲調並不是卑南族人慣用的音組織,而是具有日本陰旋法音階的特性(LA RE MI FA)。因此曲調的來源是否受到日據時代的影響,頗值得探究。不過歌詞的徹底卑南化卻是無庸置疑的。
除草時工作歌
除草時工作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完全用無意義的虛詞來演唱的除草時的工作歌。全曲音域只在完全五度內進行,這種現象對於卑南族傳統音樂而言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上山工作歌
上山工作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相當久遠的古歌,在卑南部落已很難聽到這首民歌。
幻境
幻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搖籃歌(四)
搖籃歌(四)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賓朗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這首由賓朗村演唱的搖籃歌是由前後兩樂句形成的基本曲調為基礎,其最大特色在於八度內的曲調音程中產生半音階的級進,不過基本上仍在五聲音階的範疇內。
學牛叫
學牛叫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放牛是卑南族孩童很重要的工作,因此牛不但是小朋友的玩伴,小朋友也試著學會了牠的叫聲,這首歌就是在這種情境下產生了。
我的孩子在何方
我的孩子在何方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卑南鄉賓朗村卑南族女性歌謠
卑南鄉賓朗村卑南族女性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下檳榔部落(Pinaski)婦女的歌謠,主要是婦女田間工作結束時所唱之歌。卑南族每年在三、四月份小米田裡的工作告一段落之後,都有一個專屬於婦女的慶典活動:Mukamut,由部落男性籌備、執行這祭典,服侍參與這祭典的婦女。
年祭傳統舞(一)
年祭傳統舞(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年祭短歌
年祭短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年祭之歌
年祭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刺球歌
刺球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乞雨歌
乞雨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當部落乾旱缺水時,族人就會由女巫婆群組成的乞雨隊,在大巫婆的率領下,來到河邊。每人手上拿著一副鐵鐘(dauliu),一面敲著dauliu,一面在大巫婆的領唱下齊誦。
除完小米草後聚會歌(一)
除完小米草後聚會歌(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在每年第十個月份(kaporoan約國曆三月份),婦女們組成的換工隊salaiban除完全部落的小米草之後,在所舉行的聚會(mugamut)上所唱的傳統歌謠。
溜樹皮之歌
溜樹皮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卑南族兒童在小時候到山上或野外嬉戲時,撿來一種叫作halivan的樹皮,當作滑板。小朋友們一面唱著這首isubai,一面乘著樹皮olosanni從高處滑到底下,從這座山滑到那座山。曲調是由LA調式形成的五聲音階為基礎,簡單而令人容易朗朗上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