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58個藏品
慈聖宮
慈聖宮
余立
慈聖宮大門向外右側的雄獅石雕,腳踩繡球,口中隱現另一球。門口石獅有鎮煞迎吉之意。
醒修宮
醒修宮
余立
醒修宮的左側(由內向外)入口。廟宇左側為龍口、右側為虎口,出入廟宇需依循龍口進、虎口出的規範。入口前方龍柱雕有騰躍的兩條龍,龍柱後後的大門旁,分別以聖恩為頭,刻有「聖而神靈光渡海遙臨蓬島;恩深應東墩彩薈生末頂禮」對聯,上聯「醒入禮門」。
慈聖宮
慈聖宮
余立
慈聖宮內一名婦人攜帶孩子持香祝禱。
寶覺禪寺
寶覺禪寺
余立
寶覺寺七寶塔與前方日式庭園,庭院中有小池、石板路,椰子樹與柳樹穿插其中,照片中央駐足的女性為余如季的妻子賴信晶。
寶覺禪寺
寶覺禪寺
余立
大殿中央的釋迦世尊像,法相寧靜莊嚴。一旁的掛聯上寫著旅社敬獻與廿九吉日字樣。前方的玻璃櫃中供有兩株挺拔獨立的蓮花雕塑。
醒修宮
醒修宮
余立
醒修宮的主神像後方,是金龍騰降、獻瑞呈祥的浮雕圖樣,龍目炯炯,與主神像相互輝映。(與Film1029-0020同)
慈聖宮
慈聖宮
余立
慈聖宮是典型閩南式建築。屋頂裝飾繁複,燕尾飛揚,排頭華麗,上有各種剪黏陶塑。圖中可見廟身壁堵、樑柱托木、樑下吊筒等都有雕飾。
寶覺禪寺
寶覺禪寺
余立
七寶塔前方日式塚,碑上寫著「日本人遺骨安置所」,由井口貞夫大使所書。1957年臺灣總督整理臺灣各地日人遺骨,4年後於北中南興建遺骨安置所。寶覺寺的遺骨同時包含了二戰身亡的臺籍日本兵與日本兵,每年十二月都會有臺日人在此舉行追悼法會,寶覺寺因而也成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醒修宮
醒修宮
余立
醒修宮的主神像後方,是金龍騰降、獻瑞呈祥的浮雕圖樣,龍目炯炯,與主神像相互輝映。
慈聖宮
慈聖宮
余立
慈聖宮前戲班子正熱鬧上演,男女老少聚集到廟前空地,有的圍觀、有的已搬來板凳坐下,眾人目光皆被攝影師身後的戲班深深吸引。
慈聖宮
慈聖宮
余立
慈聖宮請來戲班子演出,戲班正在演出正戲前的扮仙戲。圖中女性飾演麻姑,她們在三仙面前婀娜繞場,舞動獻瑞。
醒修宮
醒修宮
余立
醒修宮正殿的神龕。奉祀一尊九尺高的關公神像,供桌上可見圓木魚與大罄兩樣道教常見的法器。一名女子跪在神龕前,女子膝下的拜墊椅,寫著「民國五十二年仲冬謝竺雄敬獻」等字。
寶覺禪寺
寶覺禪寺
余立
大佛彌勒的破土典禮,前臺中市長張啟仲於麥克風前致詞。
慈聖宮
慈聖宮
余立
慈聖宮前大合照
醒修宮
醒修宮
余立
醒修宮左側(由內向外)門口擺放的雄獅,雄獅雙腳嬉玩彩球,彩球上刻有花紋與敬獻信徒名稱。
慈聖宮
慈聖宮
余立
慈聖宮神祇原奉祀於張家,1966年由8位結拜兄弟共同籌組建廟委員會,1970年慈聖宮主殿落成。圖為甫落成不久的慈聖宮主殿。
醒修宮
醒修宮
余立
醒修宮屋頂裝飾繁複,除了有以剪粘製成的飛龍作為脊獸,以及屋脊上的故事裝飾,最顯眼的是屋脊正中央的三星像。右側神像手抱一子,為福星;中間神像官帽官服,手持如意,為祿星;左側老人長眉長鬚,一手拄柺、一手持壽桃,為壽星。
寶覺禪寺
寶覺禪寺
余立
寶覺禪寺是重檐歇山頂建築,雖然是單層建築,但由於上簷與下簷間的牆分成三面後皆在各面開窗,從外觀看起來就像雙層建築。隨著寺廟建築擴建,此建築現今成為大雄寶殿建築內部保存的小殿。
醒修宮
醒修宮
余立
一名女子正要將香插至醒修宮大門前的天公爐中。此爐三虎足鼎立,兩側降龍為耳,爐身刻有宮名「醒修宮」,爐側刻著楊茂珠、楊茂松、紀萬福、宋信男、張鈞堡、林瑞吉等敬獻信徒大名。
寶覺禪寺
寶覺禪寺
余立
一名出家人立於寶覺寺釋迦牟尼像前,抬眼仰望。
醒修宮
醒修宮
余立
女子身側是醒修宮主殿的屋頂裝飾,其中最醒目的是燕尾,屋脊至兩端向天空高高起翹,末端分岔如燕尾因而得名也是閩式建築重要的特徵。醒修宮甚至具有雙重燕尾。另外,側邊的山牆與山尖、屋頂上的正脊與垂脊都有繁複的龍、虎、人物、花草與吉祥物雕飾,將天際線妝點得華麗非凡。
醒修宮
醒修宮
余立
醒修宮主祀關聖帝君,正殿的關聖帝君坐姿泥塑神像,是由臺中知名藝術家王水河(1925-)雕刻,他擅於建築設計、油畫與雕塑,他在接受宮廟委託後,某日竟夢見關聖帝君,不著頭盔戰袍,反而以頭巾便服顯像,形象親人。醒來後他立即畫下,最後依照此夢境中的法相雕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