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17個藏品
雙鐘
雙鐘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南管的下四管樂器之一,又名雙音、雙鈴、雙鉦,銅製無舌小鈴,兩手分執隨節奏碰擊,音色柔和悠揚,猶如空谷迴音。
玉噯
玉噯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玉又稱哎仔、噯仔、或南噯,為嗩吶類樂器,因其外型小聲音響亮,為南管下四管中所用,音色細膩優雅,平時演出不常用,多在套曲以十音合奏時方用玉噯,以營造熱鬧的氣氛。
三弦
三弦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三弦又名弦子,為撥奏弦樂器,構造可分為鼓頭、琴杆、琴頭及軫子等部分。三弦通常是以寬扁的撥子演奏,音色柔和,一般用以為戲劇和說唱伴奏。北管使用的三弦是小三弦,主要以伴奏為主。此件文物有盒裝,共計兩件。
北管揚琴
北管揚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亦稱洋琴、打琴,琴身呈梯形蝶狀,亦稱蝴蝶琴,為擊弦樂器。原為古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明、清時傳入中國。琴箱兩側裝有弦軸、弦釘。演奏時雙手持琴竹敲擊琴弦發音。琴聲悠揚宏亮,音色優美柔和。廣泛用於獨奏器樂合奏、與戲曲伴奏。
南梆子
南梆子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南梆子為四寸長、二寸高、三寸寬的木頭,中央挖空,有單槽及雙槽兩種。單槽是在梆子的一邊開槽以發出聲響;雙槽則開兩條槽,一上一下、一內一外,且深淺不一,形成兩個不同的共鳴體。演奏時用懸掛於鼓架旁,以木棒敲擊,或是以一手持之,另一手敲擊。
軟板
軟板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即拍板,又可稱為手板,共有三片,其中兩片綁在一起,另一片則以繩子串起,板子越大,聲音越低。演奏時以手握住一片,甩動另一片使之撞擊而發聲,常與板鼓一起使用。
北管通鼓
北管通鼓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即堂鼓。通鼓又可稱為堂鼓、唐鼓。木製鼓身,雙面蒙皮,以兩支鼓棒來演奏,形狀、製作材料、演奏法皆與大鼓相同,但比大鼓小。聲音較板鼓柔和,在戲曲伴奏中可以營造出多樣的情緒與氣氛。
扁鼓
扁鼓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木製鼓身,雙面蒙皮,呈扁平狀,故稱扁鼓。古代用於宴饗與祭祀音樂,流行於各地。古代將鼓懸掛於木架上演奏,故又稱懸鼓。現代的扁鼓則平置於木架或鐵架上作雙手敲擊演奏。在北管中與板鼓、通鼓一起演奏。
四塊
四塊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南管下四管樂器之一。又名四寶,是四片兩端有節的竹片,左右手各執兩片,手臂運勁使竹片震動互擊,逢拍位雙手握重擊,其餘則按照琵琶指法敲擊。
北管銅大鑼
北管銅大鑼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用於北管子弟戲,俗稱沙鑼或稱子弟鑼,直徑約四尺左右,用銅鑄成,演奏時用紮棉布的球形搥敲擊,聲音十分雄壯宏亮。
北管達仔吹
北管達仔吹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達仔吹又稱為叭仔、噠仔、海笛,是嗩吶的一種,嗩吶在北管中稱為吹,有三種尺寸,達仔吹即為最小的一種,音色明亮高昂,極富表現力,適合演奏輕快活潑的樂曲,用於北管的扮仙戲,以伴奏唱腔。
特大鈔
特大鈔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正名應為銅鈸,北管所用之鈔有大小兩種,小者又稱為鎍,形體較小。用銅鑄造,每副有兩片,互相碰擊出聲。北管所使用的鈸有大、小兩種。
吟唱者手杖
吟唱者手杖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祭儀專家或善吟唱者手持敲擊地面以產生節奏。 說明提供:蔣斌 1999年7月
竹口琴(單簧)
竹口琴(單簧)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單簧。
竹口琴(雙簧帶筒)
竹口琴(雙簧帶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竹片為琴身。表面凸出,裡面凹入。中央部份挖出。枝很薄,簧槽及簧溝呈三角形,底部固定。他端懸空。簧為銅質,一簧已失。兩端繫以細線。筒以竹為材。外套以竹蓖編的圓套。木塞,以雙股的圓繩連起。
口琴(單簧帶筒)
口琴(單簧帶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琴背面5.0cm部份削成薄片,琴身為竹製成。表面凸出、反面成凹狀。琴筒是放琴的,亦為竹製成。琴兩端有小繩繫住。
口琴
口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琴柄為竹片剖製二端有琴帶一端呈U形,截面稍彎,二端較厚簧槽部削薄,柄中央有一細長簧槽,中置琴簧。琴簧為銅片製較簧槽略小,簧根以籐皮固定在琴柄上。器名為弧形單銅簧口琴。
口琴
口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琴柄為竹片剖製,縱截面稍彎,一端呈V形一端呈U形,二端較一存竹肉,有二琴帶,中央削薄有一細長簧槽,中置琴簧。簧舌為銅片製,較簧槽略小些,簧根以竹片籐皮紮在琴柄之一端。器名為弧形單銅簧口琴。
口琴
口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琴柄為竹片剖製成,上有二琴帶,縱面稍彎,二端較厚存竹肉,中央削薄,有一細長簧槽中置琴簧,琴簧鐵片製較簧槽為小,一端器名為弧形單鐵簧口琴。
吟唱者手杖
吟唱者手杖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祭儀專家或善吟唱者手持敲擊地面以產生節奏。 說明提供:蔣斌 1999年7月
口琴
口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柄為竹製二端呈U形,中央有一細長簧槽。簧為鐵製比簧槽稍小些,簧根以鐵絲片固定在琴柄一端。竹柄縱面稍彎,有二琴帶。二端稍厚存竹肉,簧槽部削薄。器名為弧形單鐵簧口琴。
口琴
口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琴柄為竹片剖製,縱面稍彎,一端呈U形。二端較厚存竹肉,有二琴帶。中央削薄,有一細簧槽中置琴簧舌。琴簧為銅片製,較簧槽略小些,簧以竹片籐皮紮琴柄的一端上。器名為弧形單銅簧口琴。
鋁管口笛
鋁管口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鋁管兩端加套膠管制成,鋁管漆成紅褐色,上有六孔‧兩端套住之膠管一長一短,長的一端有二個孔洞,上雕飾菱形圖飾,短的一端上亦雕有同樣圖飾。
口琴
口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琴柄為竹片剖製成,縱面稍彎,二端較厚存竹肉有琴帶,一端呈U形。中央削薄,有一細長簧槽。較簧槽略小的鐵製琴簧,置於其中,簧根用鐵絲及竹片紮在琴柄一端上。器名為弧形單鐵簧口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