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01個藏品
大紅桃紅色地繡花翹頭嬰兒鞋
大紅桃紅色地繡花翹頭嬰兒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一般臺灣早期社會在製作嬰兒與孩童相關用品時,多以吉祥圖案與諧音寓意的紋樣裝飾於用品之上,代表了父母親友對於小孩的深厚祝福。例如虎形的衣帽鞋類等,即是常見的兒童用圖樣。本項典藏品為兩件不同色的嬰兒繡花鞋,分桃紅兩色,做工繁複,裝飾異常華麗,推測應為慶祝節日所使用的鞋款。
紅地繡花拖鞋
紅地繡花拖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早期臺灣社會,漢人女性多半纏足,而原住民族、客家族群女性除非受漢文化影響,普遍沒有纏足的習慣。纏足標示著家族是否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容許女眷免於勞動,同時亦彰顯家族的教養與文化。因此平民與經濟能力較差的階層女性為了方便務農與執行粗重事務,多不纏足。
藍黑相間瓜皮帽
藍黑相間瓜皮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以藍色及黑色布塊裁製拼接成帽頂,蓋上紫色網線,鈕結為粉紅色,串有金屬圓片,並皆有粉紅色流蘇垂至後方。帽圈以黑色為底,帽緣及與帽頂拼接處縫有幾何圖形之布條,帽前和左右兩側縫有珠飾和流蘇,流蘇所在處的帽緣內側縫有三塊半圓形布片。
紅綢地繡花童鞋
紅綢地繡花童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紅綢地繡花童鞋,共1組2件。鞋面採用大紅色綢布,其上繡連枝花卉,刺繡技法以齊針、纏針為主,鞋口部分以交叉鎖邊固定。鞋面內裏以白色布面為襯,鞋底以較薄的千層底製作而成。整體鞋身柔軟輕盈、喜氣可愛。
大紅地虎頭風帽
大紅地虎頭風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大紅地虎頭風帽,以紅棉布為主體,紫色布條和藍白繡花布雙滾邊,裡布為三色條紋棉布。正面以棉線和布片刺繡縫製成立體虎頭造型,老虎粗眉大眼、三角鼻,雙耳豎立,白色獠牙與鬍鬚特徵明顯,帽後披肩下方繡有蓮花圖樣。
紅地盤金珠飾刺繡碗帽
紅地盤金珠飾刺繡碗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帽圈為紅底緄黑邊,下緣鑲有一圈粉紅色及綠色的花卉紋織帶。帽頂以彩色布塊拼縫成蝴蝶造型,以盤金繡緄邊,綴以黑色珠飾,內裡為粉紅色花布。帽前有一撮粉紅色流蘇裝飾。
紅地花卉紋刺繡碗帽
紅地花卉紋刺繡碗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帽圈為藍底白色繡花,緄黑邊,內裡為淺藍色。帽頂以七片紅色布塊拼縫而成,緄金色布邊,並以黑線相接,上以彩線繡有花卉紋樣,內裡為彩色花布。帽簷掛有二串珠飾及流蘇。
紫色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紫色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紫色絲質大襟鑲緄女衫,大襟衫以紫色絲質布料製作,立領、領緣、大襟、脇邊、下襬、開衩和袖口,都以黑色布料鑲緄妝點鑲緄,大襟處以同色系棉布做貼布挖雲裝飾,緣邊以黑色布料加強外型輪廓線的強調出芽,外緣更加綴細窄的緞帶盤繞成連綿不斷的連續卍字文(稱為萬字不見頭),脇邊開口處縫綴細長的布紐,呼應了鑲緄緣飾的類
白棉質南二中柔道服
白棉質南二中柔道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柔道服以棉質布料製作,直領、對襟,衣長過腰臀,衣料表面有菱形格紋,形制為對襟、短袖形式,門襟上有「南二中 嚴O(藻)鑫」字樣,應該是穿用者的姓名。
黑棉質合襠女褲
黑棉質合襠女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黑棉質合襠女褲,褲身由四片布料剪接而成,以黑色精梳棉布製作而成,褲子脇邊折雙,前後襠部分剪接斜布增加活動量,腰頭接縫黑色棉布,是典型日常大襠褲的形式。
藍絲質緹花立領鑲緄大襟女衫
藍絲質緹花立領鑲緄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服為藍色雙層面料製作大襟衫,表布使用藍色絲質緹花材質,內裡為淺藍色棉布製作,整件服裝雖然無刺繡紋飾但鑲緄裝飾是最大特點,在二十世紀初期頗為流行。
赭紅絲質緹花大襟立領男背心
赭紅絲質緹花大襟立領男背心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清末滿族或漢族男子的立領、大襟短背心,也稱為褂袷。衣長及腰部、無領無袖,一般為雙層製作,冬天則是鋪棉形式,此件服式應為套穿在長袍外的秋季「褂袷」(背心)。
黑地貼布紅結頂綴銅佛帽花風帽
黑地貼布紅結頂綴銅佛帽花風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紅結頂綴銅佛帽花風帽,以黑棉布為底,帽前緣貼紫地梅竹紋花布,並綴有神仙佛像黃銅片帽花,但部分已脫落,推測原有9片,現僅存5片,帽花的最左右兩端以紅線繡「卍」字紋。帽頂縫有一如意雲頭形紫地綠梅竹紋花布,頂中央縫一紅色結球,尾墜黃色盤長結與兩條紅色長穗。
黑絲質緹花大襟女衫
黑絲質緹花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黑色緹花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除了絲質布料本身的花卉紋樣緹花之外,通身素色無紋飾,衣身短小下襬外展、袖子直筒窄管,且袖管上無剪接線,顯示布料幅寬較大,與清末時期窄幅布料必須接袖的形式不同。
黑絲質大襟菊花扣女背心
黑絲質大襟菊花扣女背心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件服式應為套穿在大襟衫外的秋天「褂袷」(背心)。此件背心為雙層結構,表布為黑色絲質緹花緞布,內裡用白色條紋棉布製作,右開大襟、領子是直接縫綴在領緣上,後領圍上有縫綴一條掛衣袢帶,屬於較後期的製作方式,整件服裝是以縫紉機車縫製作,顯示成品完成時間在二十世紀以後。
藍棉質大襟客家女衫
藍棉質大襟客家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客家婦女傳統服裝,一般稱為「長衫」、「藍衫」或「大襟衫」,此件客家女衫以青色棉布製作(是以陰丹士林iondanthren布料製作,因此被稱為「士林衫」),多層次鑲緄小立領,以及右大襟單邊鑲緄配色,是客家藍衫的典型,袖子反折成為挽袖口袋;頷下、大襟、腋下以及脇邊都是以直布扣絆作扣合,大襟處的黑色和水藍
藍絲質緹花一字襟童背心
藍絲質緹花一字襟童背心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棉質大襟客家女衫
黑棉質大襟客家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客家婦女傳統服裝,一般稱為「長衫」、「藍衫」或「大襟衫」,六堆客家婦女上衣開右大襟、色彩以藍色為多,所以概稱為「藍衫」。年輕女子藍衫大襟鑲緄配色再加上緹花織帶闌干,老年婦女則鑲緄深色配布且不作闌干裝飾,此件藍衫大襟外緣鑲緄二道簡單配色鑲緄,無闌干裝飾的款式,屬於六堆客家年長婦女的服式。
黑緞繡山川暗紋西式筒裙
黑緞繡山川暗紋西式筒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緞繡山川暗紋西式筒裙,以一片布縫成直筒狀,在腰部做打褶,裙頭使用金屬裙鉤,裙鉤上有「DEPONIRT」字樣。裙下擺以黑色線繡山川樹木暗紋,十分雅緻內斂。
淺綠絲質緹花大襟女長背心
淺綠絲質緹花大襟女長背心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服為淺綠色緹花絲質立領長背心,背心的款式衍生自清代的「緊身」,又稱為「馬甲」或「坎肩」,在清代婦女服飾中,立領、無袖的合身衣,根據《釋名·釋衣服》記載:其最初形式為其一當胸,其一當背,故名裲襠---今俗名「背心」。起初多作兵服或內裝,到了清代中期,已由兩片、圓領發展成美觀時髦的外衣。
桃紅絲質高立領大襟女衫
桃紅絲質高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桃紅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製作時間約是1920~30年代。
灰絲質緹花大襟女衫
灰絲質緹花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灰色絲質緹花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製作時間約是1910~20年代。
淺紫絲質高立領大襟女衫
淺紫絲質高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淺紫色棉質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
灰棉質格紋大襟女衫
灰棉質格紋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灰色細格紋棉質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製作時間約是1910~20年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