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64個藏品
2018年全球最接近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的國家
2018年全球最接近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的國家
Wikipedia
2018年全球最接近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的國家 (深藍色) 和仍面臨著最大挑戰的國家 (最淺藍色)。
飼育狀態下勒氏笛鯛的形態變化
飼育狀態下勒氏笛鯛的形態變化
邵廣昭
藉由飼育觀察成長,可用以增加形態特徵,協助鑑定物種。
利用DNA生命條碼方法 鑑定之魚卵種別
利用DNA生命條碼方法 鑑定之魚卵種別
邵廣昭
以酒精固定的魚卵標本照,利用DNA生命條碼方法可鑑定出之魚卵種別 (台電第三核能發電廠汲取之損失評估)。
飼育狀態下尖頭細身飛魚的形態變化
飼育狀態下尖頭細身飛魚的形態變化
邵廣昭
藉由飼育觀察成長,可用以增加形態特徵,協助鑑定物種。
利用DNA生命條碼方法 鑑定之仔稚魚種別
利用DNA生命條碼方法 鑑定之仔稚魚種別
邵廣昭
生命條碼可用來分辨形態相近混游的仔稚魚。(調查位點:台電第三核能發電廠)
沿近海漁業別漁獲量
沿近海漁業別漁獲量
臺灣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 (TaiBON)
分析各漁業別之漁產量,以監測、管理及淘汰不永續的漁具漁法 (包括鏢旗魚、一支釣、曳繩釣、刺網、巾著網、焚寄網、圍網、扒網、魩鱙、拖網、珊瑚漁業等) 或用漁船噸數分級。上述漁法的排序,越後面的漁法或噸數越大的漁船,捕撈的能力及誤捕的比例越高,愈不符合永續利用的原則。 ● 發展背景
1950年到2050年海洋表層的大型塑料
1950年到2050年海洋表層的大型塑料
Our World In Data
大型塑料 (Macroplastics) 是指直徑大於0.5 cm 的浮力塑料。根據三種塑料排放情景,展示了未來表面海洋中的全球累積量:(1)到2020年停止向海洋排放;(2)以2020年的排放速率停滯不前;或者(3)按照歷史塑料生產速率繼續增長,直至2050年。
1950年到2050年海洋表層的微塑料
1950年到2050年海洋表層的微塑料
Our World In Data
微塑料 (Microplastics) 是直徑小於 0.5 cm 的有浮力的塑料。在三種塑料排放情境下,顯示了未來全球表層海洋中微塑料的累積量:(1)到 2020 年停止向海洋排放;(2)在 2020 年的排放速率停滯不前;或者(3)繼續按照歷史塑料生產率增長到 2050 年。
全球的海洋保護區 (MPA) 及其他有效以區域為基礎的保育措施 (OECM)
全球的海洋保護區 (MPA) 及其他有效以區域為基礎的保育措施 (OECM)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BRCAS)
根據世界保護區資料庫 (WDPA) 的統計,到2024年3月,全球的海洋保護區 (MPAs) 共 18,208 個、其他有效以區域為基礎的保育措施 (OECMs) 共 196 個。兩者合計僅佔全球海洋總面積的 8.3%。
世界魚類上岸量及丟棄量
世界魚類上岸量及丟棄量
Our World In Data
– 上岸代表捕獲並帶上岸使用的水生動物。 – 丟棄物是指在捕魚活動中捕獲後被丟回海中的動物 (無論是活的或死的)。
2021年受保護的海洋面積比例
2021年受保護的海洋面積比例
Our World In Data
海洋保護區 (Marine protected areas) 是根據法律或其他有效手段予以認可並致力於管理該區域,以保護所涵蓋環境的部分或全部。
台灣不同類型海岸生態系分布圖
台灣不同類型海岸生態系分布圖
林幸助
台灣本島周遭的海岸棲地包括軟底質的泥沙灘、河口潟湖、鹽澤 (或稱鹽沼)、紅樹林、海草床等,受沿岸地質影響。這些棲地大多分布於地勢和緩的西部海岸,而東部海岸僅在有泥沙沉積的河口處可見。
南中國海的範圍 (地理分界線) 為何?
南中國海的範圍 (地理分界線) 為何?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BRCAS)
依據臺灣魚類分布之類型,2008年重新界定南海生物地理區的範圍, 係以北回歸線及赤道為界,也是東北亞與東南亞之地理分界。
唯有保護海岸自然棲地與整合管理海洋生物資源才能永續利用
唯有保護海岸自然棲地與整合管理海洋生物資源才能永續利用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BRCAS)
要挽救海洋生物多樣性又以劃設海洋保護區最為簡單、經濟、有效。此乃因生物多樣性涵蓋基因、物種及生態系三個不同的層次;基因由生物個體或物種所承載,而物種又是生態系的基本成員,因此若要保護基因的遺傳多樣性,便要從保護物種開始;保護物種則必須加強生態系的保護,所以棲地保護仍是防止生物多樣性喪失最有效的工具。
全球生物及生態顯著之海洋生態系
全球生物及生態顯著之海洋生態系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2010年第十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 (CBD-COP10) 要求評選公海中需優先保護之地區,即「生物及生態顯著之海洋生態系」(Ecologically or Biologically Significant Marine Areas, EBSAs) 。
愛知目標達成情形評估
愛知目標達成情形評估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CBD的策略計畫與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CBD的策略計畫與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 (Aichi) 主要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宗旨,發展出未來十年 (2011-2020) 的行動計劃,不僅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制訂出具體的規範,並將整體藍圖共同納入各國、各區的國家體系,期望於 2020 年前達成近期目標-「有效保護生態系統,並採取行動遏阻破壞行為」。
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2022年12月,聯合國召開第15屆生物多樣性公約CBD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締約方大會 (COP15),並訂定《昆明─蒙特婁生物多樣性行動框架》,作為未來10年全球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目標及策略,總共有23個目標。
臺灣生物多樣性推動歷程
臺灣生物多樣性推動歷程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生物多樣性公約–全球行動
生物多樣性公約–全球行動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2050年願景: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台灣南北海洋生物分佈的分界線
台灣南北海洋生物分佈的分界線
邵廣昭
邵廣昭於1990-1995年這段時間對台灣各地魚類群聚結構 (魚種組成),有了詳細完整的調查資料,再利用數值分類方法分析,得知原來台灣的魚種組成有南北分成兩地理區的現象。這條線是由東北角從右上左下斜切到澎湖的南方四島,主要是由於海流所造成。
全球截至2022年已發表物種數
全球截至2022年已發表物種數
Our World in Data
全球截至2022年已發表物種數有 2,160,000 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