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0個藏品
華慧英
華慧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25年11月20日出生於中國上海。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回到寧波。父親開餐館,而母親不識字,卻能以英語與英國同事溝通,任職上海英商和記洋行,擔任女工管理工作。
李嘉
李嘉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嘉,1923年9月23日出生,福建廈門人,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抗戰勝利之後,在廈門星系報業的星光日報,先後擔任記者、編輯與編審。1947年來到台灣省農會工作。1951年轉入農教電影公司,擔任農業紀錄片劇本的編劇。1954年農教與台灣電影公司合併改組為中央電影公司,先後任編審及製片處製作主任。
劉藝
劉藝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劉藝,出生於1930年2月24日山東誅城,原名劉嘉祿,初中三年級時改名劉嘉祥。1945年報名參加「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志願從軍運動,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繼續接受軍事教育,並隨同流亡學生離開大陸,於1950年元月抵達台灣,改名為劉藝。
魏平澳
魏平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魏平澳,1929年11月29日出生。畢業於南京戲劇專科學校,1949年來台後加入中影成為基本演員。學院系統出生的他,工作態度嚴謹,私下卻風趣,富幽默感。他學貫中西,多才多藝,能唱能演。
張永祥
張永祥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永祥,1929年出生於山東煙台。1949年隨流亡學校到澎湖,1951年考上甫成立的政工幹校影劇組,畢業後進入軍中康樂隊,開始嘗試劇本寫作。以童年記憶為主題的舞台劇處女作《陋巷之春》受到觀眾歡迎,讓他信心大增。返校擔任教官後,仍持續創作舞台劇與廣播劇。
李翰祥
李翰祥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翰祥,192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曾在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學習油畫及在上海戲劇專科學校學戲劇電影。1948年底隻身赴港從影,於各片廠兼差打游擊,練就一身十項全能的本事,爾後於永華公司任職編劇、副導演,1954年,與姜南、古森林聯合導演電影作品《嫦娥》。
葛香亭
葛香亭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葛香亭,1917年8月8日生,江蘇徐州人。師範學校畢業後於小學任教,教了一學期書後因抗戰而投身軍職,並加入軍中劇團,正式開始其演藝生涯。1940年,葛香亭進入上海著名的「金星訓練班」,與歐陽莎菲、謝晉等人結為同學,一年後畢業,留在公司參與《白雲塔》、《亂世風光》等片的演出,並兼任公司的化妝師。
胡金銓
胡金銓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胡金銓,1932年出生於中國北京,原籍河北省邯鄲縣。1950年隻身赴港,初入嘉華印刷廠當助理會計兼校對,與宋存壽同事。後曾任廣告畫師,繪電影廣告。1954年,初次在嚴俊導演的《笑聲淚痕》(又名:《吃耳光的人》)中演出,開始踏上演員之路。期間還服務於「美國之音」電台,任播音員、編劇。
宋存壽
宋存壽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宋存壽,1930年出生,江蘇江都人,1949年到香港,旋即考入香港文化專科學校,畢業後與胡金銓同時供職嘉華印刷廠,兩人志趣相投,經常結伴觀賞電影。
丁善璽
丁善璽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丁善璽,1936年出生於山東青島,台灣國立藝專影劇編導科第二屆畢業後擔任中央電影公司的副導演。1963年進入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擔任編劇及副導演,丁善璽在邵氏工作的兩年間,其劇本作品被邵氏公司採用了包括《大醉俠》在內的八部。從1968年的首部導演作品《虎父虎子》後,就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