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6個藏品
吳家駿
吳家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吳家駿,1928年10月22日出生,中國上海市人。父親為導演吳文超,其弟吳家駒也是電影攝影師。
龍芳
龍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龍芳,字志雲,1914出生於南京。畢業於中央警官學校。他曾在南京和重慶的勵志社工作,後來轉入聯勤總部特勤屬,擔任總務署長兼人士科長。1947年,龍芳率聯勤康樂隊來台,不久,該隊改隸屬於國防部總政治部,成立康樂總隊,擔任隊長。
劉藝
劉藝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劉藝,出生於1930年2月24日山東誅城,原名劉嘉祿,初中三年級時改名劉嘉祥。1945年報名參加「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志願從軍運動,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繼續接受軍事教育,並隨同流亡學生離開大陸,於1950年元月抵達台灣,改名為劉藝。
陳汝霖
陳汝霖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汝霖,1924年7月12日生。11歲時,陳汝霖就參加國民黨漢口市黨部所成立的鑄魂劇社,演出兒童劇以及街頭劇。中日戰爭爆發後,他就隨著劇團輾轉撤退。劇團解散之後他考入高中,卻輟學到了重慶,在勵志社作了一年多的攝影工作。
江日昇
江日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江日昇,1939年11月19日出生於台北市,是家中獨子。少年時代不愛讀書,因為曠課過多而換了好幾所高中,最後仍是高中肄業。他的父親經營電影發行業務,江日昇也曾經暑期打工在戲院做過「監票」的工作,他對電影發行業務的興趣並不高,曾經短暫的在旅行社工作,但最後又回到電影事業裡,從電影發行轉型成為電影製片。
鄭錦洲
鄭錦洲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鄭錦洲,1914年出生於台南。1932年,隨父親前往上海,開始接觸電影發行相關事務。 戰後,鄭錦洲創立大來影業社,原以進口中國及香港影片為主,台語片興起後,除了加入台語片的發行業務外,也曾與大光明戲院股東合資至香港拍攝廈語片並開始攝製台語片。
張進德
張進德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進德,1909年10月18日生,河北省天津市人。自小愛好攝影,1928年,偶然拍攝一組國民革命軍河北總指揮白崇禧的新聞照片,受到白氏賞識,並邀請他擔任戰地攝影記者,拍了近千張的戰地新聞照片,其後又費時半年拍攝紀錄片《北伐完成記》。1929年,經演員王元龍介紹到上海的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工作。
梅長齡
梅長齡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梅長齡,1924年生於河南,早年半工半讀,一邊求學一邊參與敵後抗日的工作。1949年他隨政府來台,就讀政工幹校研究班第二期專攻政治。畢業後曾任職於軍部,擔任政治指導員。1962年,轉任中製副廠長,開啟他電影事業的開端,拍攝軍旅片。
明驥
明驥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明驥,1923年出生於中國湖北。1978年,明驥從梅長齡手中接任中影公司的總經理,負責整個製片工作,在此之前,他曾擔任中影製片廠廠長及副總經理,負責擘建中影文化城。
白景瑞
白景瑞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白景瑞,1931年出生於遼寧營口。十八歲時以流亡學生身分來台,考上省立師範學院(現國立師範學院)外文系,後轉至藝術系;在大學期間認識同為話劇社的李行,兩人結為好友。
鄭潔
鄭潔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鄭潔,1930年6月6日出生,河北省北京市人。祖父為富農,父親為國民小學教師兼任鄉長。 1959年,畢業於政治作戰學校第四期影劇戲後,台製廠長龍芳以軍職外調方式,將他調入台製廠擔任助理技師。第一部掌鏡作品為陳文泉導演的《樹的故事》,之後陸續拍攝了許多新聞片和紀錄片。
黃卓漢
黃卓漢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黃卓漢,1920年生,為著名製片家。
周天素
周天素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周天素,1910年出生於台中清水,父親周金井是總舖師,母親廖草育有四男三女,周天素排行第五。就讀清水公學校時,就因活潑開朗的個性以及音樂天分,受到日籍老師的青睞,而他在青年團習得的薩克斯風吹奏技藝,之後意外地為他開啟了電影事業之路。
廖祥雄
廖祥雄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廖祥雄,1933年12月3日出生於台中,六歲時隨父母遷居上海,就讀日僑學校,戰後舉家返台。1957年自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畢業,因成績優異留校任職於視聽教育館,開始對電影產生濃厚興趣。1960年奉派赴日研習視聽教育,1961年赴美,在舊金山州立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攻讀碩士學位。
張茜西
張茜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茜西,1928年出生於中國四川。11歲即開始登台演出話劇,是抗戰時期後方著名的娃娃劇團的成員之一,首齣舞台劇為「江南之春」。1949年與先生藍天虹隨張英導演率領的《阿里山風雲》電影外景隊來台,因為在該片中演出山地少女,並主唱「高山青」等歌曲而聞名。
龔弘
龔弘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龔弘,1915年12月出生於中國江蘇。1931年進入上海中學就讀,並且於1938年畢業於南京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畢業之後他很快的與結識十年的周家熙小姐結婚,並且任職於國民黨營「中國文化服務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