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01個藏品
藏青絲質牡丹紋盤金繡童背心
藏青絲質牡丹紋盤金繡童背心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童衣屬於高立領無袖之背心式服裝,前開一字襟,襟上有5對直布扣(金屬釦頭鏤雕佛手拈花紋),脇邊布扣是布結紐頭的形式,頷下扣子只剩紐條,叩頭遺失或脫落。
紅底牡丹紋馬面裙
紅底牡丹紋馬面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件大紅緹花緞馬面裙腰頭與內襯裡布均為紅白格紋印花布,腰頭縫綴有裙幅兩片呈一片裙式樣,裝飾方面,前後裙門周邊做花邊織帶,裙門中間以緞面繡繡有盛開的牡丹數朵,裙門兩側各繡三朵小花,裙擺綴有成排流蘇,行動間擺動搖曳生姿。
淺藍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
淺藍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日據初期臺灣閩籍婦女大襟衫(又稱為「大祹衫」),大致與晚清時期一樣,衣身十分寬大,衣領低,領圍窄小,以鑲緄配布的材料做領緣包緄,並以織帶鑲緄替代刺繡的緄邊方式,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婦女大襟衫的特徵之一。
黑絲質緹花團龍文對襟男外褂
黑絲質緹花團龍文對襟男外褂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明朝方以智《通雅‧衣服》篇中敘述:今吳人謂之衫,北人謂之褂。清人徐珂《清稗類鈔》記述:褂,外衣也。開對襟的服裝通常用於外衣,稱之為「褂」。清代男子穿長袍時經常在罩上一外褂,原本褂長至膝蓋,後來流行一種行褂,長僅至臍,便於騎馬所以有稱「馬褂」。
粉紅棉質立領大襟女衫
粉紅棉質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粉紅色棉質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製作時間約是1910~20年代。
紅絲質曲領交襟童衣
紅絲質曲領交襟童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種童衣稱為「押胸衫」,屬於交襟、矩(曲)領、長袖外衣,表布以大紅絲質材料製作內裡為白色條紋棉布,交襟以淡藍色綿布製作,衣襟在右脇邊腋下交疊以布帶繫綁固定,後領中心有紅線絲線刺繡卍字紋,卍字是梵語svástika,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在佛教傳入中國後,鳩摩羅什、唐代高僧玄奘將「卍」翻譯為「德」。
紅地虎頭繡花童鞋
紅地虎頭繡花童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紅地虎頭繡花童鞋,共1組2件。鞋面以紅色緞面為地,彩繡上荷花與蝴蝶圖樣。鞋頭部分先以紅色緞面繡片,繡上老虎的面部,放大虎眼的比例,使得虎頭更顯活潑可愛,嘴部鬍鬚以粉綠色繡線作流蘇狀。再將鞋頭繡片疊加縫製於鞋頭,凸顯虎頭的立體感。虎頭繡片外框與鞋口皆以藍色織帶鑲绲。
紅色綠蝴蝶繡女裙
紅色綠蝴蝶繡女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件紅裙產自臺中霧峰,裙腰為米色布,接合兩片裙幅,有些許污漬,腰側有藍底白線細帶、三排盤釦。
橘紅底花鳥繡百摺裙
橘紅底花鳥繡百摺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件朱紅地緹花百褶裙產自臺中霧峰,裙腰為米白色,有泛黃污漬,接合兩片裙幅,兩側有盤釦、繫繩,裙的內襯裡布也使用相同的朱紅緹花布料。裝飾部分,在馬面及裙擺裝飾有藍色寬緄邊、米色織帶,紋樣部分麒麟送子紋、銅錢紋、花卉紋、蝶紋,馬面兩側以手工縫有百褶。此件百褶裙有些微污損、褪色。
藕色絲質花大襟鑲緄女衫
藕色絲質花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大襟衫為雙層布料製作,裡布為淺灰色棉布製作,表布為藕色絲質緹花材質,大襟、袖口都、脇邊和下襬都搭配寶藍色絲料做鑲緄緣邊,鑲緄配布都裁成弧度的波浪紋形式,外緣再做細小水藍色出芽,細膩而出色。
粉紅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
粉紅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日據初期臺灣閩籍婦女大襟衫(又稱為「大祹衫」),大致與晚清時期一樣,衣身十分寬大,衣領低,領圍窄小,以鑲緄配布的材料做領緣包緄,並以織帶鑲緄替代刺繡的緄邊方式,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婦女大襟衫的特徵之一。
深藍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
深藍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日據初期臺灣閩籍婦女大襟衫(又稱為「大祹衫」),大致與晚清時期一樣,衣身十分寬大,衣領低,領圍窄小,以鑲緄配布的材料做領緣包緄,並以織帶鑲緄替代刺繡的緄邊方式,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婦女大襟衫的特徵之一。
灰紫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灰紫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日據初期臺灣閩籍婦女大襟衫(又稱為「大祹衫」),大致與晚清時期一樣,衣身十分寬大,衣領低,領圍窄小,以鑲緄配布的材料做領緣包緄,並以織帶鑲緄替代刺繡的緄邊方式,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婦女大襟衫的特徵之一。
黑地太極八卦紋刺繡風帽
黑地太極八卦紋刺繡風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太極八卦紋刺繡風帽,以黑布裁製成風帽形式,加上狀元帽的屋脊形式頂蓋前片,內裡為深藍色,邊緣以黑布條和藍白花紋織帶緄邊。帽前無特殊裝飾,僅在織帶中央以紅線繡有一「卐」字。頂蓋以盤金繡和彩線繡出盤長結、螺旋、與推測為禽鳥類頭部的紋樣,左右懸掛鐘、鼓造型的吊飾。
黑底繡花客家女拖鞋
黑底繡花客家女拖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底繡花客家女拖鞋,共1組2件。以黑布為地,上繡單朵盛開花卉草葉。刺繡技法以齊針、搶針、打籽繡為主,鞋口處鑲縫一條波浪狀橘白織帶做為裝飾。
黑底繡花客家女拖鞋左足
黑底繡花客家女拖鞋左足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黑底繡花客家女拖鞋左足,以黑布為地,上繡單朵盛開花卉草葉。刺繡技法以齊針、搶針、打籽繡為主,鞋口處鑲縫一條波浪狀橘白織帶做為裝飾。
黑底繡花客家女拖鞋右足
黑底繡花客家女拖鞋右足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黑底繡花客家女拖鞋右足,以黑布為地,上繡單朵盛開花卉草葉。刺繡技法以齊針、搶針、打籽繡為主,鞋口處鑲縫一條波浪狀橘白織帶做為裝飾。
黑地青銅帽花花卉紋刺繡狀元帽
黑地青銅帽花花卉紋刺繡狀元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黑布為底,內裡為紅色。帽緣以彩線繡出鳳凰和花卉紋樣,左右兩側繫有紅色毛線製成的流蘇,帽前縫有青銅八卦帽花,正面帽緣有一排黑色短流蘇,代表頭髮。
黑底素面客家男拖鞋
黑底素面客家男拖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底素面客家男用拖鞋,共1組2件。不同與客家女用拖鞋般花俏,男用拖鞋以實用功能取向,採黑色絨布做為鞋面,圓頭素面無任何裝飾,鞋口以黑色織帶绲邊,鞋面內裏為粉色布面做襯。
黑底素面客家男拖鞋右足
黑底素面客家男拖鞋右足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黑底素面客家男用拖鞋右足,不同與客家女用拖鞋般花俏,男用拖鞋以實用功能取向,採黑色絨布做為鞋面,圓頭素面無任何裝飾,鞋口以黑色織帶绲邊,鞋面內裏為粉色布面做襯。
黑底素面客家男拖鞋左足
黑底素面客家男拖鞋左足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黑底素面客家男用拖鞋左足,不同與客家女用拖鞋般花俏,男用拖鞋以實用功能取向,採黑色絨布做為鞋面,圓頭素面無任何裝飾,鞋口以黑色織帶绲邊,鞋面內裏為粉色布面做襯。
男子黑足袋
男子黑足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足袋,又稱分指鞋襪、二指鞋襪,主要將拇指與其他四指分開的鞋或襪子。足袋的款式主要有黑足袋以及白足袋,女性和服正裝多穿白色足袋;男性則穿著黑色足袋。而武士階級,有時亦會穿著印有圖案的「柄足袋」。本項典藏品為黑色足袋兩件一組分左右腳,底部由白色棉布製成,應做為襪子使用,再穿上草鞋或木屐等鞋類。
黑地彩繡綴銀帽花風帽
黑地彩繡綴銀帽花風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彩繡綴銀帽花風帽,帽圈、護耳及護頸部分以黑布棉為底,帽緣以銀色布條與繡線緄邊,護耳與護頸繡有牡丹花紋樣,護頸部分向上翹起形成尖角狀,尾端是有紅色毛球。帽頂由六片藍色布塊拼縫而成,緄銀邊,上以彩線繡有牡丹、梅花等花卉紋樣,正中央的鈕結為一顆紅色圓形毛球。
黑地暗紋繡花平底弓鞋
黑地暗紋繡花平底弓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早期臺灣社會,漢人女性多半纏足,而原住民族、客家族群女性除非受漢文化影響,普遍沒有纏足的習慣。弓鞋因鞋底彎曲似弓而得名,又稱金蓮鞋。金蓮原指婦女纏足後的小腳,後演變為稱呼纏足所穿的鞋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