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537個藏品
背籃
背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竹編背籃,下半部編雙層,外層上下皆採柳條編法,上部較密,顏色較深,下部竹篾較粗,顏色淺,裡層下部採斜文編法,竹篾粗,背籃以一綠色額帶繫尼龍繩繞到正面,底座為原色木座。
圓形石豬槽
圓形石豬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豬槽即為餵養豬的飼料槽,因豬會搶食,若飼料槽太輕容易被豬撞翻,故以石頭挖鑿成豬槽。豬槽造型多樣,有長條形、圓形和半圓形等,此件文物即為圓形石豬槽。
半圓形石豬槽
半圓形石豬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豬槽即為餵養豬的飼料槽,因豬會搶食,若飼料槽太輕容易被豬撞翻,故以石頭挖鑿成豬槽。豬槽造型多樣,有長條形、圓形和半圓形等,此件文物即為半圓形石豬槽。
祭祀糕盒
祭祀糕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糕餅盒是祭祀時用以放置供品的器具,盒上之平台便是用以放置糕餅、瓜果等供品,常用在較為隆重的祭祭祀上,通常在祭祀禮儀結束之後即加以撤下,民間又稱之為「主座」。
安平壺
安平壺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安平壺即宋硐 (Ceramic Pot)。民間亦稱安平壺,相傳是鄭成功打荷蘭人時用的火藥罐,在安平區常有出土,民間將其作盛裝食物的容器,或醃漬食物的甕罐;台南地區的西拉雅族用來祭祀阿立祖,而成為拜壺民族而馳名。  
安平壺
安平壺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安平壺即宋硐 (Ceramic Pot)。民間亦稱安平壺,相傳是鄭成功打荷蘭人時用的火藥罐,在安平區常有出土,民間將其作盛裝食物的容器,或醃漬食物的甕罐;台南地區的西拉雅族用來祭祀阿立祖,而成為拜壺民族而馳名。
安平壺
安平壺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安平壺即宋硐 (Ceramic Pot)。民間亦稱安平壺,相傳是鄭成功打荷蘭人時用的火藥罐,在安平區常有出土,民間將其作盛裝食物的容器,或醃漬食物的甕罐;台南地區的西拉雅族用來祭祀阿立祖,而成為拜壺民族而馳名。
安平壺
安平壺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安平壺即宋硐 (Ceramic Pot)。民間亦稱安平壺,相傳是鄭成功打荷蘭人時用的火藥罐,在安平區常有出土,民間將其作盛裝食物的容器,或醃漬食物的甕罐;台南地區的西拉雅族用來祭祀阿立祖,而成為拜壺民族而馳名。
安平壺
安平壺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安平壺即宋硐 (Ceramic Pot)。民間亦稱安平壺,相傳是鄭成功打荷蘭人時用的火藥罐,在安平區常有出土,民間將其作盛裝食物的容器,或醃漬食物的甕罐;台南地區的西拉雅族用來祭祀阿立祖,而成為拜壺民族而馳名。
安平壺
安平壺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安平壺即宋硐 (Ceramic Pot)。民間亦稱安平壺,相傳是鄭成功打荷蘭人時用的火藥罐,在安平區常有出土,民間將其作盛裝食物的容器,或醃漬食物的甕罐;台南地區的西拉雅族用來祭祀阿立祖,而成為拜壺民族而馳名。
安平壺
安平壺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安平壺即宋硐 (Ceramic Pot)。民間亦稱安平壺,相傳是鄭成功打荷蘭人時用的火藥罐,在安平區常有出土,民間將其作盛裝食物的容器,或醃漬食物的甕罐;台南地區的西拉雅族用來祭祀阿立祖,而成為拜壺民族而馳名。
謝籃
謝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謝籃又名籮閣、盛籃、禮籃等,尺寸大小不一,可用在祭拜、結婚、祝壽等場合,以放置香燭、麵線、檳榔、糖果、或牲禮等。大型謝籃主要用在結婚、祭神;中型謝籃用於議婚、送日子;小型謝籃用以招待賓客檳榔、香煙。
魚苗蔞
魚苗蔞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魚苗簍是早期購買魚苗時使用的工具。一只魚苗簍可存放近兩百尾四公分大小的魚苗,漁民通常會使用扁擔挑魚苗簍,一邊走路一邊搖晃便可將空氣打入簍中讓魚苗呼吸。
木雕糕仔台
木雕糕仔台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糕餅盒是祭祀時用以放置供品的器具,盒上之平台便是用以放置糕餅、瓜果等供品,常用在較為隆重的祭祭祀上,通常在祭祀禮儀結束之後即加以撤下,民間又稱之為「主座」。
長方形斜底石豬槽
長方形斜底石豬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豬槽即為餵養豬的飼料槽,因豬會搶食,若飼料槽太輕容易被豬撞翻,故以石頭挖鑿成豬槽。豬槽造型多樣,有長條形、圓形和半圓形等,此件文物即為長條形石豬槽。
長方形石豬槽
長方形石豬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豬槽即為餵養豬的飼料槽,因豬會搶食,若飼料槽太輕容易被豬撞翻,故以石頭挖鑿成豬槽。豬槽造型多樣,有長條形、圓形和半圓形等,此件文物即為長條形石豬槽。
陶瓶
陶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黑褐色陶瓶,底為圈足。 唇厚0.5cm 器深16.6cm 頸高3.8cm 腰徑13.0cm 頸徑5.0cm 硬度2.5° 足高3.2cm 器形指數36.2cm 底厚0.6cm 口徑9.0cm (石磊1960:102-106)
編籃
編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底為四方形,底沿釘以竹篾,口為圓形,全貌下小上大,籃底三角已破損。底為四分斜紋編法,籃身為斜紋編法,且以暗紅,黃色竹篾編成方塊狀的花紋。修緣法為單篾紮邊法,篾身上沿之下有二個竹篾耳縳。
編豆
編豆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籐皮編成,分內外兩層,內層為密人字形編法,外層亦為人字形編法,上端較疏,下端較密,以夾條縫紮法修緣,底以夾條縫紮法作成圈足。
女用背簍
女用背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簍為籐製,為四分方格編底,透孔六角形編身,夾條紮縫法修緣。簍底四周及簍身四角以粗籐緊固。簍一面的中下方,及其相對一面的二條粗籐上分紮一籐環一麻繩二端穿過這三個籐環與斜紋剩篾倒插編的籐帶相接,成為背帶。簍口呈橢圓形。
花紋陶罐
花紋陶罐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為紫紅色陶罐,口部有缺口,頸部以下有四圈圓形花紋,圓形花紋中間夾著魚嘴花紋,均繞罐身一周。壺內有稻穀及乾枯的植物一束。依據1960年任先民先生〈台灣排灣族的古陶壺〉文中記載,本陶壺原為當時前村長劉文吉先生所有。
貼花檳榔袋
貼花檳榔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袋為黑布製,袋表二側表紅底黑花邊。袋中間縫一草綠色麻布。另一塊藍底紅黑花邊正方布的二端縫於袋二側的花邊上,形成袋蓋。蓋上花邊與袋二側花邊均屬同一形式。
編豆
編豆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豆裡面完全以斜紋編法編成,邊緣以夾條二次相交縫扎法編成。豆之外面底部以斜紋編法編成,底的邊緣是以斜紋編法斜出剩篾倒插法,身部以透孔六角編法編成。全藏品均以竹青為材。
小圓簍
小圓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似一圓罐,底為三角編法,身亦為三角編法,頸部為斜紋編法,斜出剩篾倒插法。全部器材為竹。底部有較為粗大的竹條支住,增加其堅固性。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