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4070個藏品
缽形土器
缽形土器
東京國立博物館
在約一萬三千年前,有人類開始在日本列島定居,最初出現的土器即是繩文土器。其基本器形為缽形,由於大多有繩結模樣的花紋,因此被稱為繩文土器。
法華經 卷四斷簡(戶隱切)
法華經 卷四斷簡(戶隱切)
東京國立博物館
經文書寫於每列八座用雲母印刷出的寶塔形內。因曾流傳、保存於戶隱神社而得名「戶隱切(切即斷片)」。
和歌懷紙
和歌懷紙
東京國立博物館
飛鳥井氏一族是自室町時代興盛的和歌世家。飛鳥井雅親擅長和歌,也以書法著稱。出家後更名榮雅,創立「榮雅流」書法流派,其書風古雅,筆致流暢。
繼色紙
繼色紙
東京國立博物館
西元前99/0
作為「三色紙」之一在近代茶道中受到推崇。
聚樂第行幸和歌卷
聚樂第行幸和歌卷
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幅作品寫的是和歌,所使用的紙在很多處都斜向更換了顏色。您不妨讓視線跟著筆觸移動。文字的大小以及間隔方式等都體現出了舞動般的奔放節奏。這是江戶時代的貴族烏丸光廣晚年的書法作品。烏丸光廣精通和歌、書法和茶道等,是當時所稱的文化人。那麼這幅作品中寫的是一首什麼樣的和歌呢?
真草千字文
真草千字文
東京國立博物館
近衛家熙是江戶時代(1603-1868)中期的公家,位極關白這一最高地位。其人善書且為家族歷代善書者中最為卓然之人。
一行書「不勞心力」
一行書「不勞心力」
東京國立博物館
此句取自被奉為禪宗三祖的僧璨大師(隋代)所著的《信心銘》,日本臨濟宗高僧夢窗疏石揮毫而成的作品。
《萬葉集》第四卷斷簡(栂尾切)
《萬葉集》第四卷斷簡(栂尾切)
東京國立博物館
《萬葉集》中,大伴坡上大娘(奈良時代歌人)贈給大伴家持表達愛慕之情的和歌。
柿本人麿自畫贊
柿本人麿自畫贊
東京國立博物館
由所繪人物名字「柿本人麿」四字的簡略筆劃所組成的人物畫像,畫面左上方附有畫贊。
十卷本歌合切
十卷本歌合切
東京國立博物館
本作取自《十卷本歌合》卷九,長保五年(1003)五月「左大臣家歌合」的部分。
篆書百福壽(七歲書)
篆書百福壽(七歲書)
東京國立博物館
從落款可知這是江戶時代末期思想家佐藤一齋七歲時揮毫而成的篆書體書法作品。
短冊手鑒
短冊手鑒
東京國立博物館
後拾遺和歌集(中院切)
後拾遺和歌集(中院切)
東京國立博物館
紀念章
紀念章
東京國立博物館
紀念章正面的像是耶穌會創始者聖依納爵‧羅耀拉,反面的像是聖方濟各·沙勿略。
舞樂面具 落蹲
舞樂面具 落蹲
東京國立博物館
《納曾利》通常為雙人舞,單人獨舞時又稱為《落蹲》。「落蹲」面具呈青綠色。
阿彌陀如來立像 (「善光寺式三尊像」的中尊像)
阿彌陀如來立像 (「善光寺式三尊像」的中尊像)
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是鐮倉時代模仿長野縣善光寺作為「絕對秘佛」供養的本尊阿彌陀如來像所造的佛像。「絕對秘佛」指深閉于佛龕中完全不公開的佛像。
舞樂面具 貴德
舞樂面具 貴德
東京國立博物館
朝鮮半島傳來的舞樂「貴德」所用面具。貴德舞又稱「王舞」,是由一人表演的雄壯威勇的武舞。
能面 小癋見
能面 小癋見
東京國立博物館
此面具用於地獄鬼卒的角色。仿照觀世家(能樂表演世家之一)傳承的面具製成。充滿個性的髭須描寫是其獨特之處。
能面 景清
能面 景清
東京國立博物館
此面具表現的是戰敗後隱姓埋名逃出京城、變為彈琵琶的盲目法師的平家武將——景清。
能面 俊寬
能面 俊寬
東京國立博物館
此面具用於被流放到海中孤島、在絕望中悲歎的平安時代後期僧侶--俊寬僧都的角色。
能面 天神
能面 天神
東京國立博物館
用於天上神靈的角色。口、耳的表現較為單純,顯出形式化的傾向。
能面 小面
能面 小面
東京國立博物館
膚色微黃、上眼瞼無墨線,與清秀可愛的印象相去較遠。可推測這是專門為給稱為「連」的配角使用而製作的小面。
十二神將立像(未神)
十二神將立像(未神)
東京國立博物館
十二神將是侍從藥師如來的十二名全副武裝的守護神,也即護衛隊。這尊像是十二神像中的未神,代表著十二地支中的未(羊)。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