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0218個藏品
學生將蕭滋的書捐贈至中央圖書館
學生將蕭滋的書捐贈至中央圖書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95
故舊門生將已整理出的蕭滋教授手稿一併捐贈中央圖書館。
馬丁‧肯尼探視恩師蕭滋
馬丁‧肯尼探視恩師蕭滋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85年5月,馬丁‧肯尼特地到臺灣探視他的恩師蕭滋教授。
慶祝酒會上播放蕭滋致感謝詞錄音
慶祝酒會上播放蕭滋致感謝詞錄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慶生音樂會後,在慶祝酒會上播放了蕭滋教授致感謝詞錄音。
吳漪曼將蕭滋的書贈與史迪爾市市長
吳漪曼將蕭滋的書贈與史迪爾市市長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吳漪曼教授代表蕭滋教授音樂文化基金會將《愛在天涯》一書贈與史迪爾市市長。
蕭滋教授音樂文化基金會訪奧行前記者會
蕭滋教授音樂文化基金會訪奧行前記者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蕭滋教授音樂文化基金會訪奧行前,由文化建設委員會陳郁秀主任委員主持記者會。
張錦鴻與評審委員合影
張錦鴻與評審委員合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75年3月,劉文六甫獲博士學位,與諸位評審委員合影後,致贈張錦鴻珍藏。左起焦仁和、劉文六、許常惠、張錦鴻、曾虛白、李抱忱、鄧昌國、林秋錦、張彩湘。
張錦鴻 於黃友棣離臺前與摯友聚會
張錦鴻 於黃友棣離臺前與摯友聚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72
1972年11月15日,黃友棣離臺前與摯友聚會。左起黃友棣、韋瀚章、林聲翕、張錦鴻。
周崇淑與張錦鴻及其家人合影
周崇淑與張錦鴻及其家人合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78年,周崇淑造訪張錦鴻,並與其家人合影留念。左起張錦鴻、周崇淑、張夫人、張教授之女張樸英、張教授之子張自達。
張錦鴻全家福合影
張錦鴻全家福合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78
1978年7月29日,張錦鴻夫人鄧光夏女士生日時,全家福合影。
張錦鴻參加陳郁秀獨奏會
張錦鴻參加陳郁秀獨奏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68年7月,張錦鴻參加陳郁秀獨奏會。第二排右三為張錦鴻。
張錦鴻與長子、長孫合影
張錦鴻與長子、長孫合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張錦鴻之長孫張詩餘自大學畢業,全家合影留念。左起張錦鴻長子張自達、張錦鴻、長孫張詩餘。
江文也遊太廟時 獨照
江文也遊太廟時 獨照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40年,江文也於遊太廟時小憩沉思。
江文也攝於喇嘛廟下。
江文也攝於喇嘛廟下。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39年,江文也攝於喇嘛廟下。
梁在平與趙登山、國樂界好友
梁在平與趙登山、國樂界好友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大陸古箏名家趙登山來臺演出,參加梁在平與國樂界好友的聚會。前左二起為趙登山、梁在平。
陳泗治與劉煥彰合影
陳泗治與劉煥彰合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28年,穿著當時淡水中學校服與好友劉煥彰合影。立者為劉煥彰。
陳泗治年輕時的 全家福
陳泗治年輕時的 全家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陳泗治年輕時的全家福。右起為伶兒、陳夫人、仁兒、信雄。
陳泗治與純德女中音樂班學生
陳泗治與純德女中音樂班學生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陳泗治和德明利率領純德女中音樂班學生至教會舉行音樂會後合影。左一為陳泗治。右一為德明利。
陳泗治與德明利姑娘合影
陳泗治與德明利姑娘合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陳泗治與老師德明利姑娘一起走在淡江中學校園。
陳泗治與妻子合影
陳泗治與妻子合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走過歲月,依然伉儷情深。
陳泗治與德明利姑娘合奏
陳泗治與德明利姑娘合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與德明利姑娘合奏鋼琴。
陳泗治於牛津學堂前留影
陳泗治於牛津學堂前留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就讀臺灣神學院時攝於牛津學堂前。
黃友棣《恩重山丘》手抄
黃友棣《恩重山丘》手抄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恩重山丘》,這是根據佛經《父母恩重難報經》編作的十一樂章臺語合唱組曲,敬定法師作詞。黃友棣最強調語言聲調和音樂的配合,他不會說臺語,卻能以廣東話的聲調去模擬體會臺語。為了方便一般人視譜,除了五線譜外,黃友棣又手抄簡譜以供大家練習。
黃友棣《杜鵑花》樂譜
黃友棣《杜鵑花》樂譜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杜鵑花》,方健鵬 (筆名方蕪軍)作詞、黃友棣作曲。在抗戰時期唱遍了大江南北,曲中蘊含了青春的鮮血和戀歌,感動了無數的青年兒女。
黃友棣《鼎湖山上之黃昏》樂譜
黃友棣《鼎湖山上之黃昏》樂譜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鼎湖山上之黃昏》,黃友棣懷念家鄉風景而作,旋律優美,是一首動人的標題音樂;此曲極受歡迎,後來還曾改編為國樂演奏的高胡協奏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