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795個藏品
呂訴上
呂訴上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呂訴上,1915年出生於今日的彰化縣溪洲鄉,為家中獨子。父親呂深圳經營「賽牡丹」歌仔戲團,自幼耳濡目染。16歲為自家劇團編導改良戲《情海風波》,並擔任男主角。同年,在父親的支持下成立「銀華映畫社」,承租影片巡迴放映,並親自擔任辯士。
辛奇
辛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辛奇,1924年出生於台北市萬華,本名辛金傳,因為家住萬華戲院附近,鄰居在戲院工作,可以免費看電影,辛奇便整天待在戲院裡,這是他與電影最早的相遇。辛奇肄業於日本大學藝術科,在學時學習燈光、化妝、舞台設計、編導、電影技術等,曾參加劇團,擔任佈景、舞台美術或監督等職務,演出多部戲劇。
游娟
游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游娟,本名游淑娟,1939年出生於台北樹林。1957年參加長河影業公司演員招考,和江繡雲、方紫一同被錄取,合演台語片《紅塵三女郎》,以甜美的容貌受到矚目,成為台語影圈的紅星。1959年被邵氏公司網羅至香港,除了主演廈語片,還與林黛合演國語片《慾網》等。
高幸枝
高幸枝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高幸枝,1943年出生於台北新店。國立藝專影劇科畢業。專二時參加中影公司招考,成為基本演員,受訓期間即見習演出多部國語片,也在台語片《新妻鏡》、《義犬救主》等片中演出,並曾投資製作辛奇導演《危險的青春》一片。1969年加入中視成為基本演員,演出許多膾炙人口的連續劇。
陳文敏
陳文敏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文敏,本名陳粉,1920年出生於三重,家裡是當地的望族。她幼年時便知上進,主動要求父母讓她讀公學,之後又進漢文私塾繼續學習中國文化。
王滿嬌
王滿嬌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王滿嬌,1943年12月2日出生於新竹。就讀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劇科二年級時,參加中國小姐選拔,因而被李行導演挖掘在《兩相好》(1962)一片中演出。也因此認識林福地導演,開始參與電影幕後工作,並演出《西門町男兒》(1963)等台語片。
林福地
林福地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林福地,1934年出生於嘉義。小學曾讀過幾年日文,就讀台南師範學校美術科時,曾在話劇中擔任演員和導演,也包辦化妝。畢業後擔任中學美術教師。當時嘉義南洋片廠許多台語片在那裡拍攝,因為涂良材導演是他的學長,所以1958年,林福地就到涂良材導演的《望你早歸》擔任化妝師,這是他的第一個電影工作。
小明明
小明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小明明本名巫明霞,1941年12月21日出生於南投縣水里鄉。父親巫添丁為中明歌劇團團長,小明明自幼耳濡目染,對表演產生興趣,父親便為他取了藝名「小米蝦」,讓他在劇團中跑龍套。後在《某養尪大》正式擔綱小生,並改藝名為「小明明」。
陽明
陽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陽明本名蔡揚名,1939年出生於雲林北港,1958年畢業於台北市德育商職,年方19歲,在頂雙溪鄉下小戲院當經理,驚艷於《請問芳名》等日本片,發願成為電影人,曾參加辛奇導演開設的中興藝術劇社表演訓練班,也曾報考長河電影公司,擔任特約演員。
李泉溪
李泉溪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泉溪,於1926年出生於雲林北港,曾赴日就讀高等學校,光復後進入廈門大學經濟系就學,因此結識日後的導演陳洪民。當時洪琛導演在廈門大學教授法國文學,課餘設電影講座,教導電影表演、導演等基礎技能,李泉溪因此對電影產生興趣。
洪一峰
洪一峰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洪一峰,本名洪文路,1927年出生,台南鹽水人。自幼即展現音樂才華,儘管家中環境困苦,也沒有放棄對音樂的熱愛。40年代左右,開始在廟埕自彈自唱賣歌仔簿,也兼任電台的現場演唱工作,並取藝名洪一峰。
夏琴心
夏琴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夏琴心在台語女星中,曾經紅過一陣子,一度還跨海到香港拍片,交了一陣好運。但後來漸趨平淡,由主角而退居配角,並且由影壇轉到歌壇,慢慢地終於在銀河中沈寂消失了。
鄭錦洲
鄭錦洲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鄭錦洲,1914年出生於台南。1932年,隨父親前往上海,開始接觸電影發行相關事務。 戰後,鄭錦洲創立大來影業社,原以進口中國及香港影片為主,台語片興起後,除了加入台語片的發行業務外,也曾與大光明戲院股東合資至香港拍攝廈語片並開始攝製台語片。
郭南宏
郭南宏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郭南宏(原名郭清池,後來改名為郭南宏),1935年出生於台南學甲,使用過華江、江冰涵、郭宗陳、君柏漢等藝名。高雄高工建築科畢業後,1952年成立征帆美術社,為高雄大舞台、壽星與台南赤崁戲院繪製電影廣告看板,同年撰寫中篇小說《養女血淚》,後來被亞洲影業購得電影版權,改編成《魂斷西子灣》。
邵羅輝
邵羅輝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邵羅輝,1919年生,本名邵守利,台語電影時期代表人物。童年居於台南,後隨其父邵雋銘舉家東渡日本,曾於東京帝國影劇學校學習編導,畢業後進入大阪松竹映畫株式會社當基本演員,取藝名「中村文藏」,並學習拍攝電影。
歐威
歐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歐威,原名黃煌基,1937年出生於台南新化。1956年進入華興電影製片廠,擔任過場記、攝影助理等工作。1957年以《青山碧血》初登銀幕,1959年以《金山奇案》獲得徵信新聞社舉辦的首屆台語片影展最佳男配角獎。儘管如此,在台語片中卻少有發揮之處。
林沖
林沖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林沖,本名林錫憲,台南人。小學時全家移居日本,中學才回到台灣。高中時跟隨蔡瑞月女士學習芭蕾舞,由於常去台灣電影製片廠看劇組拍戲,而被白克導演延攬拍攝《黃帝子孫》。1959年,從《黑貓與黑狗》開始在台語片中挑大樑擔任男主角,接連演出《結婚五年後》(1959)、《虎姑婆》(1960)等片。
吳碧玉
吳碧玉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吳碧玉,1935年出生於高雄鳳山,13歲進入拱樂社歌仔戲班,17歲開始扮演苦旦角色。1955年參加試鏡,被何基明導演挑選擔任首部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女主角,1956年影片上映之後大為轟動。演出《乞食與千金》(1961)、《金銀天狗》(1962)等片之後即淡出影壇。
《路》導演用分段表
《路》導演用分段表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路》導演用配音分段表,以中影的筆記本書寫。 每一段有註明配音的演員姓名,紅字是導演李行的標註。
《街頭巷尾》中影來函
《街頭巷尾》中影來函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3年6月7日中央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發函給自立電影公司,關於租場地設備及人員拍攝《街頭巷尾》一事,檢附租場攝片彙總結帳單,要求支費用。 總經理龔弘。
陳澄三
陳澄三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澄三,1918年出生於雲林麥寮,日治時期擔任過保正,家中經營雜貨店,家境富裕。少年時期在麥寮「拱範宮」的南管弟子班「拱樂社」學戲並登台表演。
陳榮樹
陳榮樹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榮樹,1940年出生於嘉義市。出身電影世家,父親陳忠義和三叔陳忠信合開忠義電影製片廠,包拍許多台語片。省立嘉義高商畢業後,因為對電器很有興趣,先到嘉義的光華電器行學習半年,後來跟叔叔陳榮森學習照相技術,經過一年打下基礎後,跟隨父親拍攝台語片。
何基明
何基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何基明,1916年出生於台中人。畢業於東京寫真專門學校藝術學院編導科,TEK映圖研究所。他是第一位到日本東京學習電影技術的台灣人。16歲那年,原本家人希望他到日本學醫,但他在參觀了東京發聲電影製片廠(今東寶電影公司)之後,決定不顧反對改學習電影。
文英
文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文英本名黃錦涼,日治時代名英子,1936年出生於台北。她家裡有九個兄弟姊妹,從小就是別人的養女,為了擔負家計,十七歲就加入黑貓歌舞團,正式展開演藝生涯,十九歲時嫁給演員方龍,方龍為她取藝名為「文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