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795個藏品
1959年國語片賣座紀錄圖
1959年國語片賣座紀錄圖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聯邦影業及沙榮峰所捐贈的文物中收藏有一張手繪印製的1959年台北市國語片首映賣座紀錄圖。 詳細記載包含電懋、中影、邵氏、新華、獨立製片拍攝影片之總收入(元)及票數(人次),及備考影星來台記錄,如白光隨《接財神》登台宣傳等。
《俠女》現場工作照
《俠女》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8年2月7日開拍的《俠女》,在桃園大湳國際製片廠的外搭景拍攝。 導演胡金銓和攝影師華慧英搭乘升降機俯拍,攝影機應是35mm Arriflex 35 IIC。
國際製片廠相關照片
國際製片廠相關照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6年,聯邦影業著手於桃園大湳興建製片廠,此為「忠」攝影棚。
聯邦影片資料匣
聯邦影片資料匣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與國際影片有限公司專用的特製影片資料匣。
《大馬戲團》宣傳手巾
《大馬戲團》宣傳手巾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由聯邦影業旗下國藝公司所出品的電影《大馬戲團》(1964)週邊產品。這款特製的紗布小手巾,花色共有綠色、紫色、藍色、橘色四款。於電影上映時,贈送給每場前100名觀眾作為紀念。
《龍城十日》現場工作照
《龍城十日》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龍城十日》在桃園大湳國際製片廠的外搭景拍攝,攝影師躺在軌道上俯拍。 左側坐在板凳上指揮的是導演屠忠訓,右2是飾演反派的石雋。
國際影片公司製片廠器材清冊
國際影片公司製片廠器材清冊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國際影片公司製片廠攝影器材清冊(民國59年6月)
聯邦影業辦公室
聯邦影業辦公室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聯邦影業公司當時位於台北市開封街辦公室的外觀。
《七仙女續集》演職員合影
《七仙女續集》演職員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3年,台聯影業租用玉峯影業的湖山片廠拍攝《七仙女續集》,並向大基行租用35mm Arriflex 35 IIB攝影機及新藝綜合體鏡頭。 前排左1為燈光師黃瑞章、左3為攝影師林贊庭、右2為演員柳青。
民國54年優良國語影片頒獎典禮
民國54年優良國語影片頒獎典禮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5年10月30日上午10點,行政院新聞局主辦的第3屆優良國語影片頒獎典禮在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舉行。 沙榮峰(台上左1)與電懋代表團接受大會介紹與貴賓見面。 右起:黃也白、張揚、劉小慧、錢蓉蓉、江虹。
第11屆亞洲影展特刊
第11屆亞洲影展特刊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4年6月,台灣舉辦第11屆亞洲影展時所印製的特刊,全彩印刷。
 《吳鳳》特刊
《吳鳳》特刊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電影《吳鳳》上映時的宣傳特刊,全彩印刷。 本片由卜萬蒼導演,王引、王琛、張美瑤、龔稼農主演,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簡稱台製)出品。 廠長龍芳引進日本彩色攝影及燈光技術人才與配音、沖印等設備,是台製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劇情片,獲得第2屆金馬獎最佳社會教育特別獎。
《七仙女》工作照
《七仙女》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右側為女主角江青飾演七妹,容蓉(即錢蓉蓉)飾演董永。 國聯創業作《七仙女》由李翰祥導演編劇,江青主演,1963年12月19日在台北上映。
《七仙女》工作照
《七仙女》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女主角江青飾演七妹,倒在地上的是容蓉(即錢蓉蓉)飾演的董永。 國聯創業作《七仙女》由李翰祥導演編劇,江青主演,1963年12月19日在台北上映。
《七仙女》工作照
《七仙女》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右側為女主角江青飾演七妹,容蓉(即錢蓉蓉)飾演董永。 國聯創業作《七仙女》由李翰祥導演編劇,江青主演,1963年12月19日在台北上映。
龍芳在台製辦公室留影
龍芳在台製辦公室留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龍芳(1914-1964)於1955年出任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簡稱台製廠)廠長,任內於辦公室留影。
國聯《七仙女》劇照
國聯《七仙女》劇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國聯影業公司創業作為江青(左)和鈕方雨(右)主演的《七仙女》。 當時李翰祥從香港帶來工作人員,沒有攝製器材和設費,在台灣電影製片廠廠長龍芳的支持下,使用台北植物園內台製廠的攝影棚拍攝《七仙女》。該片的佈景與攝製技術精良,為日後的台灣古裝電影帶來良好的示範。
《龍門客棧》媒體採訪照
《龍門客棧》媒體採訪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工作人員和參訪媒體在龍門客棧外搭景前合影。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胡金銓編導的《龍門客棧》在中部火炎山附近搭建外景,1966年12月18日開拍,吸引眾多媒體前往採訪。
農教練習生訓練情景
農教練習生訓練情景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49年,農業教育電影公司在台中興建製片廠,同時也開始招收練習生進行技術人員培訓。由曾在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沖洗中心擔任主任的廠長胡福源主講攝影、錄音、剪接、燈光、沖洗等專業技術理論。副廠長兼攝影師的王士珍則負責教導器材操作及技術演練。 王士珍(左2)指導16mm Mitchell攝影機操作。
玉峯影業自購Arrinex IIA攝影機
玉峯影業自購Arrinex IIA攝影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為攝影師林贊庭、導演林摶秋的兒子林嘉義與玉峯影業湖山片廠技術總管呂傳盛,在湖山片廠舊址合影。 導演林摶秋整整等了一年,直到1959年才購得這台35mm Arriflex 35 IIA附隔音罩攝影機與IIA同步馬達,也是台灣電影史上最早進口的Arriflex IIA攝影機。
《新娘與我》工作照
《新娘與我》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9年,白景瑞(右)執導《新娘與我》的拍攝現場。 該片於5月30日在台北豪華酒店開拍。 攝影師林贊庭(左)使用Arriflex IIB攝影機搭配Canon相機55-135mm的變焦鏡頭拍攝。
中影台中廠遷廠前合影
中影台中廠遷廠前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1年12月,中影台中廠遷廠前,全體員工在火燒後的廢墟前合影留念。 第一排左起為郭允恭、-、-、劉奇、吳鑄、蔡兆華、呂震達、林啟瑞、馮德儒、向澤長。 第二排左起為劉藝、華慧英、韓玉良、-、李嘉、朱夢良、方壯猷、莊國鈞、-、陳棟、朱偉年、侯萍、凌承柏。
《還我河山》現場工作照
《還我河山》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6年6月,攝影師林贊庭(中)在台中清泉崗《還我河山》拍攝現場,右為導演白景瑞。 35mm Mitchell NC 攝影機下方為林贊庭與史紀新自費自製的羅盤式避震器,但架上卡車後只能避免左右搖動,無法避免上下的跳動。
《西施》工作照
《西施》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由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台製廠)與國聯影業公司合拍的《西施》,於1964年7月22日開拍,由於導演李翰祥求好心切,拍攝期長達一年三個月,直到1965年9月完成。且因篇幅太長,剪接成上集《吳越春秋》和下集《句踐復國》分別上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