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4940個藏品
《西施》工作照
《西施》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由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台製廠)與國聯影業公司合拍的《西施》,於1964年7月22日開拍,由於導演李翰祥求好心切,拍攝期長達一年三個月,直到1965年9月完成。且因篇幅太長,剪接成上集《吳越春秋》和下集《句踐復國》分別上映。
中影攝影師與攝影機
中影攝影師與攝影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4年,中影台中廠攝影器材保養,將所有的攝影機移到戶外進行清潔與保養。 右起為方壯猷、華慧英、賴成英、洪慶雲、林贊庭。
陳榮樹捐贈工作照《心酸酸》
陳榮樹捐贈工作照《心酸酸》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背面手寫註記: 心酸酸、徐守仁、陳茵。 右側攝影機為35mm 400 呎 Eyemo。 照片有護貝。陳榮樹,與父親陳忠義、三叔陳忠信均是台語電影界著名的攝影師。之後與林福地導演合作,成為當時國聯重要的攝影師之一。
16mm Filmo攝影機
16mm Filmo攝影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5年6月23日,台灣第一部台語片《六才子西廂記》在台北市的大觀戲院首映。由邵羅輝執導、都馬劇團演出。攝影兼燈光廖良福使用日本人留下來的16mm Filmo攝影機拍攝,底片主要為黑白反轉片(Reversal Film),部分用Ansco彩色反轉片。
《血濺櫻花》工作照
《血濺櫻花》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45年,導演何非光(右)與攝影師羅及之(左)於《血濺櫻花》拍攝現場。 該片使用的是35mm Bell & Howell攝影機,左上角為當時最常見的平光燈。
《碧海同舟》工作照
《碧海同舟》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6年,中影《碧海同舟》(原名《浪淘沙》)的拍攝現場。 右起為梁銳、導演宗由、演員李影、場記劉藝、副導演李嘉、攝影助理洪慶雲、攝影師華慧英、攝影助理林贊庭。
《蚵女》工作照
《蚵女》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3年10月23日《蚵女》在鹿港拍攝一場蚵車賦歸的大場面,攝影師華慧英以大型升降機搭載35mm Mitchell NC攝影機拍攝採蚵歸來的大場面。 《蚵女》1964年上映,由李嘉、李行聯合指導,是中影第一部自力拍攝的彩色電影。
何錂明與廖萬文(工作照)
何錂明與廖萬文(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何錂明(左)與廖萬文(右)掌鏡的攝影機是何基明自購的35mm 100呎Eyemo攝影機。
金山電影製片廠工作人員合影
金山電影製片廠工作人員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7年,導演李泉溪與成功影業社周天生、林仲黎、黃良雄合作,租借當時位於台中南區復興路146號的民生戲院,設立金山電影製片廠。 前排坐者左起為攝影師陳忠信、導演李泉溪。研判應是至金山拍攝外景時,於金山溫泉旅社前留影。
何基明與何錂明
何基明與何錂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何基明(左)與弟弟何錂明於《薛平貴與王寶釧》拍片現場合影。 攝影機應是跟中影台中製片廠租借的 400呎 35mm Eyemo。
嘗試水中攝影(工作照)
嘗試水中攝影(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為拿著防水箱的賴成英、協助試拍的陳惠珠、拿著氧氣管線的洪慶雲、坐在氧氣罐上的是林文錦、最會游泳的林鴻鐘,另外未入鏡的是拍照的廖繼燿。 1958年,受到日本彩色片電影《海女紅短褲》啟發,洪慶雲、賴成英、林文錦、林鴻鐘、廖繼燿以克難的方式自力進行水中攝影的實驗。
農教攝影師與攝影機
農教攝影師與攝影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3年3月,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進行了一次改組,戴安國成為董事長,總經弹由李葉擔任。李葉就任後不久即前往香港,將農教於1949年向美國訂購的、以前任總經理李吉辰的名義寄存在香港的35mm電影器材運回台灣。
《惡夢初醒》工作照
《惡夢初醒》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0年,中國電影製片廠(中製廠)、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合拍《惡夢初醒》。
《今天不回家》工作照
《今天不回家》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8年大眾公司出品的《今天不回家》租借台北市波麗路咖啡廳拍攝。 導演白景瑞(左2)正在指示演員演出,35mm ARRI 攝影機右方的是攝影師林贊庭。 前排坐者左起為演員甄珍、雷鳴、李芷麟。
農教35mm Mitchell BNC攝影機
農教35mm Mitchell BNC攝影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此為從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自香港運回的35mm Mitchell BNC攝影機附隔音罩。 1953年3月,農教進行改組,戴安國成為董事長,總經弹由李葉擔任。李葉就任後不久即前往香港,將農教於1949年向美國訂購的、以前任總經理李吉辰的名義寄存在香港的35mm 電影器材運回台灣。
吳文超(個人照)
吳文超(個人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吳文超在上海時便創設吉星電影公司,從事影片製作。1954年來台為台灣電影製片廠(簡稱台製厰)執導《翠嶺長春》,由長子吳家俊擔任攝影師,之後定居台灣。 1958年正值台語片興盛,吳文超父子離開台製厰,在台北市泉州街重新開設吉星電影公司,承包其他公司的電影製作。
《颱風》工作照
《颱風》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9年中影在台中廠遷燒毀後,買下士林外雙溪農林公司的廢皮革廠,建立現代化的電影製片廠。 1962年2月13日開拍、由潘壘執導的《颱風》,是第一部在新成立的士林廠開拍的作品。 該片以附隔音罩的35mm Mitchell NC攝影機同步錄音拍攝。
邱耀湖(工作照)
邱耀湖(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80年,攝影師邱耀湖拍攝《劍氣滿天花滿樓》時,被繩索吊在空中,以便拉上拉下做升降效果。 400呎底片盒的軟式隔音罩上繡著「贊益」字樣。
《寶島大動脈》工作照
《寶島大動脈》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3年,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受台灣鐵路局委託拍攝劇情紀錄片《寶島大動脈》,由田琛執導。
林贊庭(工作照)
林贊庭(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7年,攝影師林贊庭以35mm Mitchell Mark II攝影機拍攝由白景瑞執導的《寂寞的十七歲》。 1968年第6屆金馬獎,白景瑞和林贊庭分別以《寂寞的十七歲》榮獲最佳導演及最佳彩色攝影獎。
35mm 100呎 Eyemo 攝影機
35mm 100呎 Eyemo 攝影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5年8月20日,導演何基明以自有的35mm 100呎Eyemo攝影機開拍《薛平貴與王寶釧》,該機只有一個鏡頭,一次只能拍攝30秒。 此機為拍攝首部16mm台語片《六才子西廂記》的導演邵羅輝捐贈。
《何時出頭天》工作照
《何時出頭天》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華興電影製片廠為新東影業代拍《何時出頭天》(1959)。 導演何錂明(左2)於拍片現場指導演員歐威(左1)、何玉華(左5)。右1為監製林紹甲。 攝影機為35mm上海製仿 Bell & Howell。
林鴻鐘(工作照)
林鴻鐘(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9年,攝影師林鴻鐘拍攝《八仙過海掃妖魔》時,被吊在米籃裡做升降效果。
獨眼貓
獨眼貓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根據1967年7月6日《經濟日報》報導,台聯影業的賴國材日前到香港,將多部台語片的拷貝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越南,其中包含《獨眼貓》。這些台語片將在香港加配成國語。 【首輪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民聲日報) 大光明:1967/4/14-1967/4/17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