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4940個藏品
《龍門客棧》戲院看板
《龍門客棧》戲院看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龍門客棧》在香港京華戲院上映時的巨幅看板。 1968年,《龍門客棧》在香港邵氏院線上映,創下香港開埠以來中西影片上映最高紀錄。
《養鴨人家》賀年卡
《養鴨人家》賀年卡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4年末,由中央電影公司印製的賀年卡。 封面手繪《養鴨人家》拍攝現場,封底加印「年年如意歲歲平安」、李行及夫人鞠躬。
《梨山春曉》印刷劇照
《梨山春曉》印刷劇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女主角張美瑤、及巴戈(左)。 1967年上映,由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出品,楊文淦執導,張美瑤、柯俊雄、張小燕主演,史惟亮負責音樂及作曲。
洪慶雲(工作照)
洪慶雲(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7年,擔任大都沖印公司總經理。正在調整 SEIKI 光學縮片機的片門。 (資料來源:《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1945-1970》,2003)
《路》折頁傳單
《路》折頁傳單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由李行執導、講述父子關係的《路》,1967年12月上映時所印製的摺頁宣傳單。
(第11屆)亞影悲劇陸運濤等罹難
(第11屆)亞影悲劇陸運濤等罹難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53年6月20日,民航空運公司一班由台中飛往台北的班機,於起飛後5分鐘爆炸墜毀在台中縣神岡鄉三角村。機上57人全部罹難。
吳鳳故事搬上銀幕
吳鳳故事搬上銀幕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51年6月,為拍攝電影《吳鳳》,導演卜萬蒼和工作人員到嘉義蒐集吳鳳相關資料。一行人在嘉義火車站下車後,陸續前往阿里山忠王祠、吳鳳公成仁紀念碑、吳鳳墓、阿里山神木、吳鳳鄉山胞廟堂達邦會場、吳鳳鄉公所、吳鳳中學大門等處。影片中還記錄了電影的手繪佈景圖,佈景美術組依圖搭景。
「吳鳳」片的歌舞場面
「吳鳳」片的歌舞場面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51年,導演卜萬蒼拍攝電影《吳鳳》盛大的原住民舞蹈場面。主演張美瑤、王引和王琛,在拍攝結束後與參訪貴賓及舞者一一握手合影。最後大家一起同歡共舞。
五十四年優良國語片影展暨頒獎典禮
五十四年優良國語片影展暨頒獎典禮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為參加「民國54年優良國語影片金馬獎頒獎典禮(今第3屆金馬獎)」,各大電影公司各派代表影人飛抵台灣。
1998年第35屆終身成就紀念獎(周天素)
1998年第35屆終身成就紀念獎(周天素)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第35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於1998年12月12日,在國父紀念館舉行。 終身成就獎由導演辛奇頒贈給資深電影工作者周天素。從無聲到有聲、台語到國語片,周天素製作過百餘部電影,經營戲院並投資成立影業公司及沖印廠,帶動及見證台灣電影業的發展。
1995年第32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特別獎(李行)
1995年第32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特別獎(李行)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由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即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建議,與影劇協會聯署提案,經金馬執委會多數無異議通過,由李行榮獲第32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天字第一號
天字第一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演職員及工作人員主要參考國家影視聽中心典藏影片。 ※1964/3/21聯合報第八版報導,萬壽影業公司台語新片「天字第一號」,將於本月25日殺青,預定下月中旬在北市上映。該片係根據抗戰勝利後賣座的影片「天字第一號」改編,由張英導演。(※聯合知識庫)
新生大廈落成
新生大廈落成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位於台北市衡陽街口的新生大廈於民國44年3月開始動工。民國45年12月31日,新生大戲院落成,開幕典禮邀請台北市長高玉樹主持揭幕,並請三位女影星吳驚鴻、黃曼、夷光進行剪綵。戲院設備按照國際標準,有1,600個座位。
第一屆十大影星選拔
第一屆十大影星選拔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53年12月7日,徵信新聞報主辦的中國十大影星選舉頒奬典禮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行,由徵信新聞報社長溫廣彝主持典禮。全國影劇協會會長龔弘在大會中致詞,徵信新聞報發行人余紀忠主持頒奬。凌波、樂蒂、尤敏、李麗華、關山、王引由邵氏新星李菁、文琳、國聯新星汪玲、鈕方雨代表領奬。寶島玉女張美瑤榮獲第3名。
樂聲戲院開幕
樂聲戲院開幕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53年8月2日,樂聲戲院於台北市西門町(今台北市萬華區武昌街二段85號)正式開幕,國聯公司女星江青、汪玲、紐方雨、甄珍、李登惠進行剪綵儀式,台北市市長高玉樹主持揭幕。樂聲戲院有1,680個座位,為目前本省最大的戲院,開幕當天放映米高梅出品的《西部開拓史》。
新生戲院大火
新生戲院大火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55年1月19日,下午1點50分,台北市西門鬧區發生一起火災慘案。新生戲院、萬國舞廳和渝園餐廳全被燒光。火災後約有數萬人圍觀。台北市的消防車全部出動,全力救災滅火。
張美瑤東京歸來
張美瑤東京歸來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54年9月23日,寶島玉女張美瑤由日本東京返國,大批記者在機場貴賓室作訪問。張美瑤表示他為日本東寶公司拍攝《香港白薔薇》(香港の白い薔薇)、《戰場上的歌》(戦場にながれる歌)和《曼谷之夜(バンコックの夜)三部片。
凌波蜜月旅行
凌波蜜月旅行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55年6月18日,影星凌波、金漢夫婦抵達松山機場。到場接機的各界人士和爭睹偶象風采的影迷們,把機場擠得水洩不通。兩人隨後在台北市第一飯店接受記者訪問。隔天中午,3百多名「凌波助學會」的會員們在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舉行餐會,歡宴凌波、金漢夫婦。
王榮芳
王榮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王榮芳,1925年生。抗戰時在重慶中國電影製片廠做學徒,後在南京中製廠任錄音師。曾經為《警魂歌》、《還我故鄉》等劇情及新聞紀錄片負責錄音。1949年來到台灣後,仍然擔任中製紀錄片的錄音師,並且參予民營公司的劇情片工作。1953年轉任為台製廠錄音師。
文夏
文夏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文夏,1928年5月20日生於台南,本名王瑞河,曾以筆名愁人為日本歌曲改編的台語歌填詞。五歲加入台南聖教會唱詩班,展露歌唱天份。國小畢業後,遠赴日本東京就讀中學,拜入日籍知名音樂家宮下常雄門下學習聲樂、作曲、鋼琴和吉他演奏。三年後返台,就讀台南高商時曾和前奇美總裁許文龍合組樂團。
中華民國五十二年優良國語影片展覽盛況
中華民國五十二年優良國語影片展覽盛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52年10月30日,影星凌波旋風訪台50小時。
第十一屆亞洲影展揭幕
第十一屆亞洲影展揭幕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第11屆亞洲影展專輯。本專輯包含3個單元。
(第11屆)亞洲影展頒獎
(第11屆)亞洲影展頒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第11屆亞洲影展活動「中國之夜」於民國53年(1964)6月17晚上在中華體育館舉行。復興劇校的學生們以平劇「搖錢樹」揭開活動序幕,接著中國歷代婦女服裝表演,由方盈飾妲己,于倩飾楊貴妃,張美瑤飾珍妃,國聯四鳳穿晚清民間服裝,唐寶雲飾小鳳仙,莫愁穿民初服。
張美瑤榮歸故里
張美瑤榮歸故里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53年12月6日,榮獲十大影星第三名的張美瑤回到故鄉南投縣埔里鎮,乘坐吉普車向鄉親們致謝,受到數萬鄉親的熱烈歡迎。當晚,張美瑤出席南投縣埔里鎮扶輪社成立大會,並由埔里扶輪社陳社長贈送張美瑤紀念章,接著舉行熱烈的「張美瑤之夜」,有精采的合唱團歌唱及舞蹈節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