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697個藏品
《聖保羅砲艇》來台外景工作照
《聖保羅砲艇》來台外景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5年10月 - 1966年2月,美國導演勞勃懷斯(Robert Wise)(右1戴眼鏡者)帶領《聖保羅砲艇》(The Sand Pebbles)團隊來台拍攝外景。該片使用35mm Mitchell BNC為主力攝影機,Mitchell NC輔助。 照片中的攝影機為Mitchell BNC。
2001年第6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2001年第6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前排坐者左起:曾仲影、辛奇、陳俊良、賴成英。 後排站者左2起:李美彌、川瀨健一、李泉溪。 2001年1月,第6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由台灣主辦,在台北舉行。
2002年第39屆金馬獎
2002年第39屆金馬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王孫、陳義、高幸枝、戴黃翩翩(戴傳李夫人)、辛奇。 2002年11月16日第39屆金馬獎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舉行頒獎典禮。
2001年第6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2001年第6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坐者左起:辛奇、賴成英、李美彌、高仁河。 2001年1月,第6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由台灣主辦,在台北來來飯店(即現在的喜來登飯店)舉行。
2001年第6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2001年第6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辛奇、賴成英、李美彌、X。 2001年1月,第6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由台灣主辦,在台北來來飯店(即現在的喜來登飯店)舉行。
2002年第39屆金馬獎
2002年第39屆金馬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辛奇(左)。 2002年11月16日第39屆金馬獎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舉行頒獎典禮,前一晚舉行入圍酒會。
2002年第39屆金馬獎
2002年第39屆金馬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辛奇(左)、黃仁。 2002年11月16日第39屆金馬獎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舉行頒獎典禮。
《寂寞的十七歲》工作照
《寂寞的十七歲》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7年,《寂寞的十七歲》拍攝現場。 左2為導演白景瑞(坐者)、左2為攝影師林贊庭與35mm Mitchell Mark II攝影機,右1為演員唐寶雲,右3在量光的是攝影助理陳坤厚。 1968年第6屆金馬獎,白景瑞和林贊庭分別以《寂寞的十七歲》榮獲最佳導演及最佳彩色攝影獎。
《西施》工作照
《西施》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5年,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簡稱台製厰)與導演李翰祥(坐者)合作古裝大戲《西施》,該片場面浩大,道具考究,服裝精美,化妝細膩,為台灣電影開創古裝片的製作典範。 攝影機應是台製廠自有的35mm Newall攝影機。
《吳鳳》攝影師山中晋
《吳鳳》攝影師山中晋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吳鳳》(1962)由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簡稱台製厰)特別聘請日本攝影師山中晋(晉),以其自備的35mm Arriflex 35 IIC攝影機和新藝綜合體鏡頭來台擔任攝影師一職。
《再見阿郎》工作照
《再見阿郎》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0年,攝影師林贊庭拍攝《再見阿郎》夜景戲時,吊在火車的車廂外拍攝演員張美瑤把頭探出車廂外的鏡頭。
林鴻鐘(工作照)
林鴻鐘(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9年,攝影師林鴻鐘拍攝《八仙過海掃妖魔》時,被吊在米篮裡做升降效果。
《烈火》工作照
《烈火》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0年,楊世慶(右1)執導的《烈火》,攝影棚內現場鋪設鐵製軌道。
林贊庭(工作照)
林贊庭(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0年,攝影師林贊庭拍攝有關台北市交通的紀錄片時,坐在消防雲梯車上拍攝中山北路的大遠景。
王滿嬌與辛奇
王滿嬌與辛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王滿嬌(左)、辛奇。拍攝時地不詳。 1965年上映,辛奇執導、王薏雯(即王滿嬌)編劇的《悲戀公路》,在台灣日報主辦中華民國54年度國產台語影片展覽會,榮獲第一屆台語片金鼎獎的「最佳編劇獎」。
《聖保羅砲艇》來台外景工作照
《聖保羅砲艇》來台外景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5年10月 - 1966年2月,美國導演勞勃懷斯(Robert Wise)帶領《聖保羅砲艇》(The Sand Pebbles)團隊來台拍攝外景。該片使用35mm Mitchell BNC為主力攝影機,Mitchell NC輔助。
《聖保羅砲艇》來台外景工作照
《聖保羅砲艇》來台外景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5年10月 - 1966年2月,美國導演勞勃懷斯(Robert Wise)帶領《聖保羅砲艇》(The Sand Pebbles)團隊來台拍攝外景。該片使用35mm Mitchell BNC為主力攝影機,Mitchell NC輔助。 照片中的攝影機為Mitchell NC。
《大橋情淚》工作照
《大橋情淚》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7年,導演李泉溪與成功影業社周天生、林仲黎、黃良雄合作,租借當時位於台中南區復興路146號的民生戲院,設立金山電影製片廠。 《大橋情淚》是金山電影製片廠的創業作,以Eyemo攝影機拍攝。 陽傘下坐著的是導演李泉溪,右3為攝影師洪慶雲、右2是林鴻鐘。
《大橋情淚》工作照
《大橋情淚》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7年,導演李泉溪與成功影業社周天生、林仲黎、黃良雄合作,租借當時位於台中南區復興路146號的民生戲院,設立金山電影製片廠。 《大橋情淚》是金山電影製片廠的創業作,以Eyemo攝影機拍攝。 左3為導演李泉溪,右3彎腰掌鏡的是攝影師洪慶雲、右2是林鴻鐘。
《大橋情淚》工作照
《大橋情淚》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7年,導演李泉溪與成功影業社周天生、林仲黎、黃良雄合作,租借當時位於台中南區復興路146號的民生戲院,設立金山電影製片廠。 《大橋情淚》是金山電影製片廠的創業作,右1為攝影師洪慶雲、右2是林鴻鐘。 此張工作照使用的是35mm Mitchell NC攝影機。
林文錦(工作照)
林文錦(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3年,攝影師林文錦(右)與導演丁善璽(左)在《突破國際死亡線》拍攝現場。 攝影機為35mm Arriflex 35 IIC。
張英、陳忠信(獲獎)
張英、陳忠信(獲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5年,張英(左3)以《做鬼也風流》榮獲第一屆台語片金鼎獎的最佳導演獎。 陳忠信(左4)則以《少女的祈禱》榮獲最佳攝影獎。 台灣日報主辦國產台語影片展覽會頒獎典禮暨影星大會,於民國54年(1965)6月22日在台北市中華體育館舉行。由台灣省政府主席黃杰上台致詞勗勉並頒發獎。
陳忠信(獲獎)
陳忠信(獲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5年,陳忠信(左)以《少女的祈禱》榮獲第一屆台語片金鼎獎的「最佳攝影獎」,獲頒金鼎獎獎座一座。 台灣日報主辦國產台語影片展覽會頒獎典禮暨影星大會於民國54年(1965)6月22日在台北市中華體育館舉行。由台灣省政府主席黃杰上台致詞勗勉並頒發獎。
陳揚(獲獎)
陳揚(獲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5年,陳揚以《做鬼也風流》榮獲第一屆台語片金鼎獎最佳男主角獎。 台灣日報主辦國產台語影片展覽會頒獎典禮暨影星大會,於民國54年(1965)6月22日在台北市中華體育館舉行。由台灣省政府主席黃杰上台致詞勗勉並頒發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