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6829個藏品
臺灣原住民文化采風系列第五套(阿美族篇)章牌
臺灣原住民文化采風系列第五套(阿美族篇)章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章牌正面為阿美族刺繡圖案
帶填硃卜辭龜腹甲
帶填硃卜辭龜腹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刻有甲骨文數十字。刻字有填墨。本版內容是卜問農作物是否有好收成的刻辭,"韋"是貞人名。而本版值得注意的是,有部份刻辭直接刻在卜兆上,也就是所謂的"犯兆"。
漢簡(183.011)
漢簡(183.01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漢簡(495.025)
漢簡(495.025)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威利將軍宋威造觀音像並記
威利將軍宋威造觀音像並記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拓片造像及背面題記集合一紙之上。從銘文可知主尊為觀音,立於花座,脅侍雙手合十,下方有香爐、獅子及供養人一對。鈐"姚氏貴昉藏石","姚湘雲女史拓"朱印,留下少見的拓椎者記錄,姚湘雲為姚貴昉之女,精拓墨。
李贊邑等邑義五百餘人造像碑
李贊邑等邑義五百餘人造像碑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此碑出土於河南淇縣,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保存相當完整,鏤刻精細,花紋秀美,為河朔魏碑之冠。建於永熙二年,至武定元年八月竣工,總計約十二年,可見製作之精。碑中主題是維摩經「文殊問疾維摩」的場景。
《丙編》019
《丙編》01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YH127坑出土甲骨、《殷墟文字丙編》019
 砝碼型石網墜
砝碼型石網墜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直接取用自扁橢圓天然礫石;兩側剝打向內微凹為綁繩處。
唐佛經殘石
唐佛經殘石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本件拓片所刻為《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簡稱《千臂千鉢曼殊室利經》、《文殊大教王經》、《千鉢經》。唐不空三藏於開元二十八年(740)奉詔譯經。內容主要講述千臂千鉢文殊菩薩的祕密三摩地教法。
佛經并畫像殘石
佛經并畫像殘石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本件拓片所刻為《佛說不增不減經》,北魏菩提流支於孝昌元年(525)譯,全經2,573字。內容為舍利弗向佛陀提出輪迴眾生數量增減等疑惑之問答,主旨在闡明眾生皆有如來藏,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是宣揚如來藏思想的大乘佛典。
兩縊2網墜
兩縊2網墜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器形為扁圓形的天然石塊,石塊的兩端均有刻縊,兩縊均各為左右缺口。
 帶槽卵型石網墜
帶槽卵型石網墜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卵狀砂岩礫石,器體渾圓,靠近兩端處各琢擊出一圈凹槽。器身一側,於兩凹槽間意有一垂直凹槽。
鸚哥魚咽頭骨兩縊型網墜
鸚哥魚咽頭骨兩縊型網墜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鸚哥魚類上咽頭骨殘件,可見牙齒。一側小突起應為網墜綁繩處。
磨製網墜
磨製網墜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長條圓柱狀,一端殘失,器身磨製,殘餘之一端縮小磨扁並切鋸出一圈繩槽,並於端處切鋸出與繩槽垂直的凹槽。
唐佛經殘石
唐佛經殘石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本件拓片所刻為《大乘入楞伽經》,唐實叉難陀(652-710)的譯本,久視元年至五年 (700-704)於洛陽佛授記寺奉敕翻譯,並由復禮、法藏等高僧協助校勘,則天武后為之作序,在四種譯本中最接近梵本。是論述唯識思想重要的大乘經典之一。
佛經并畫像殘石
佛經并畫像殘石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造像碑另一面造像,上層龕頂有飛天、纓絡、寶幡,裝飾華美富麗,中央主尊一坐佛,袈裟下擺垂覆於臺座,兩側各配置脅侍一尊,站立於蓮臺,中層兩對僧人以跪坐姿禮拜,最下層碑像主佛龕蓮座下,中央博山爐配獅子一對。
武周佛說阿彌陀經
武周佛說阿彌陀經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本件拓片所刻為《阿彌陀經》,一名《小無量壽經》,姚秦鳩摩羅什於420年譯,因文字簡明,流傳最普及。此經主要講述西方極樂世界的設施及阿彌陀佛佛號意義與功德。透過釋文所見武則天(624-705)改字,推知銘刻年代為武周時期。
缽口
缽口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灰黑色夾砂陶缽形器口緣,部份夾砂粒徑較大,口緣外侈,唇緣內折,口緣與器腹內表相接處有一圈突起。器表經敷泥抹平。
打製石鋤
打製石鋤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自礫石片解而下,沿周緣打剝修整。全器呈長條形,上段內束為綁柄處,斜頂,弧刃,刃部有使用痕。
玻璃瓶
玻璃瓶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瓶身上一面有「急應八掛丹」,另一面有「臺灣斗六街濟春堂林冇頭」字樣。
口部(安平壺)
口部(安平壺)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安平壺是16、17世紀中國東南地區重要的國際貿易物品。
日本錢幣
日本錢幣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上載「大日本」,十錢。
清代錢幣
清代錢幣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清代錢幣
清代錢幣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