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40個藏品
Epsilon火箭發射升空
Epsilon火箭發射升空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日本Epsilon火箭搭載的ERG科學衛星,於2016年12月20日成功發射升空。中研院天文所與成功大學共同合作,設計開發了ERG衛星搭載的低能量電子分析儀。衛星升空後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地球磁層的高能輻射帶,遠地點達到三萬公里,將是臺灣自製的科學儀器航行最遠的新記錄。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第一頻段接收機的低溫前級模組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第一頻段接收機的低溫前級模組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第一頻段接收機的「低溫前級模組」。第一頻段接收機能夠觀測35 ~ 50 GHz相當於波長6 ~ 8.5毫米的頻段,也是ALMA望遠鏡所觀測的電波中頻率最低的一個頻段,能夠提供更多元與廣泛的天文研究,擴展ALMA望遠鏡整體研究主題的廣度。
工程師組裝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第一頻段接收機
工程師組裝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第一頻段接收機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天文臺聯合中心和中科院的工程師正在組裝第一頻段接收機,包含低溫前級模組、透鏡、室溫前級模組。
天文所所長交接
天文所所長交接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所長於2021年9月9日交接,由王祥宇博士將印信交接給彭威禮博士,交接典禮由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擔任監交人。
天文所所長交接
天文所所長交接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所長於2020年交接,由朱有花博士將印信交接給王祥宇博士。王祥宇博士擔任代理所長。
天文所同仁
天文所同仁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同仁於2019年在天文數學館前合影留念。
格陵蘭望遠鏡
格陵蘭望遠鏡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格陵蘭望遠鏡(GLT)於2016年運送到格陵蘭的美軍圖勒空軍基地,安裝了由中研院天文所開發的三具接收機,並於2017年12月的嚴冬時期開始調校,成功傳回天文訊號。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啟用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啟用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AMiBA)座落在夏威宜毛納洛峰,於2006年10月3日啟用。賀曾樸博士、中央研究院翁啟惠院長、徐遐生院士、陳明堂博士,與當地原住民在望遠鏡前合影留念。
中研院天文所十週年慶
中研院天文所十週年慶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十週年慶於2003年12月10日在臺灣大學凝態科學與物理學館二樓大廳舉辦,由徐遐生院士、天文所主任郭新博士、袁旂特聘研究員、賀曾樸博士共同主持。
天文所天文數學館開工
天文所天文數學館開工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與臺灣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共同興建天文數學館,於2005年11月24日舉辦新建工程開工動土典禮。
天文所成立四週年誌慶茶會
天文所成立四週年誌慶茶會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成立四週年誌慶茶會於1997年舉辦,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及吳大猷前院長均出席參加。
天文所主任交接
天文所主任交接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主任於2003年交接,由賀曾樸博士交棒給郭新博士,交接典禮由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擔任監交人。
天文所同仁郊遊活動
天文所同仁郊遊活動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同仁於1997年舉辦郊遊活動。
天文所同仁郊遊活動
天文所同仁郊遊活動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同仁於2003年舉辦郊遊活動。
天文所同仁
天文所同仁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同仁於2007年合影留念。
恆星演化
恆星演化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示意圖:恆星依據核融合反的應的不同階段與初始的質量、金屬豐度等會有不同的演化軌跡。
發展天文學門十年規畫書提要草案
發展天文學門十年規畫書提要草案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海內外專家學者於1991年組成了天文規畫委員會,針對我國發展天文研究進行為期十年的全面長期規畫,包含建立先進的天文望遠鏡,以及參與國際合作等等。規劃書建議分別由中央研究院設立「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及由國科會支持,設立國家天文臺,促進國內各大學的天文研究發展。
第一屆臺北天文物理研討會
第一屆臺北天文物理研討會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第一屆臺北天文物理研討會於1991年3月在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舉行,65位參加者中約20位為臺灣天文學者,40多位是歐美天文學家,在這張照片中留下身影的包括以黑洞研究知名的Roger Blandford教授,目前仍活躍於韋伯太空望遠鏡科學團隊,專長為紅外光天文研究的 Marcia Rieke 和
以數值模擬程式模擬拱星盤形成過程中的密度分佈
以數值模擬程式模擬拱星盤形成過程中的密度分佈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天文學家以專精於磁流體力學的ZeusTW函式庫,模擬拱星盤形成。 由於即將形成恆星的分子雲核帶有磁場,所以在形成恆星的過程中,磁場將會增強並將阻止中央的氣體旋轉,結果使得拱星盤難以形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