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40個藏品
BIMA毫米波干涉陣列
BIMA毫米波干涉陣列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柏克萊-伊利諾-馬里蘭聯合陣列望遠鏡(BIMA)為最早期的毫米波干涉陣列之一。是我國天文學界「以設備製作換取前沿望遠鏡觀測時間」的第一例,是重要里程碑。
徐遐生與林家翹
徐遐生與林家翹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2005年,時任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校長的徐遐生院士,前往北京清華,頒贈榮譽博士學位給恩師林家翹院士。林家翹院士為徐遐生院士就讀MIT時的指導教授。
夏威夷的次毫米波陣列
夏威夷的次毫米波陣列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協同營運的次毫米波陣列(SMA)位在夏威夷島毛納基峰,由8座直徑6米的電波望遠鏡組成。
富貴角研究站的BURSTT支站
富貴角研究站的BURSTT支站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臺灣宇宙電波爆廣角監測實驗(BURSTT)天線站目前正在建造與測試中,支站之一為位在臺灣北端的中研院環變中心富貴角研究站。
宜蘭福山植物園的BURSTT主站
宜蘭福山植物園的BURSTT主站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臺灣宇宙電波爆廣角監測實驗(BURSTT)天線站目前正在建造與測試中,主站位在臺灣宜蘭福山植物園。照片中的黑色天線是接收天線,組成相位天線陣列。盒子內有放大器和濾波器,連接到資料擷取系統。
林家翹院士與天文學家們
林家翹院士與天文學家們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林家翹院士於1995年與學者們聚餐,包含了天文規畫委員會的多位專家學者。由左至右,前排分別為:譚遠培、賀曾樸、李太楓、林家翹夫婦;後排左二起分別為:林潮、徐遐生夫婦、魯國鏞。
中美掩星計畫的望遠鏡
中美掩星計畫的望遠鏡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美掩星計畫(TAOS)的四座0.5米望遠鏡之一,為全自動觀測系統,能夠在晴朗的夜間連續高速拍攝星空,目標為觀測古柏帶天體(KBO)。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的測試雛型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的測試雛型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座落在夏威宜毛納洛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AMiBA),於2002年到2004年的初期階段,先建造了具有2座0.3米碟形天線的測試雛型,測試使用干涉儀技術的毫米波望遠鏡。
次毫米波陣列的天線
次毫米波陣列的天線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座落在夏威夷島毛納基峰的次毫米波陣列(SMA)望遠鏡天線之一,這座天線是由臺灣建造。
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畫動工
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畫動工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TAOS II)是中研院天文所主導的中美掩星計畫第二代,在墨西哥的聖白多祿天文臺興建望遠鏡,於2013年5月舉行奠基破土典禮。
加法夏望遠鏡
加法夏望遠鏡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加法夏望遠鏡(CFHT)位在夏威夷毛納基峰,於1979年開始運作,為世界頂尖的4米級可見光望遠鏡之一,主焦點為口徑3.6米的卡塞格林式反射鏡,並外掛了多項觀測儀器。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的接收機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的接收機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AMiBA)的接收機。望遠鏡位在海拔大約3,400公尺的夏威宜毛納洛峰,非常精密的接收機需要能夠承受劇烈的日夜溫差變化。
加法夏望遠鏡的廣角紅外線相機
加法夏望遠鏡的廣角紅外線相機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與加法夏望遠鏡(CFHT)合作,研發新一代的廣角紅外線相機(WIRCam),包含4片先進的HAWAII-2RG紅外線陣列組成紅外線相機,大幅增加相機的像素,達成大廣角視野。
中美掩星計畫的天文設備搬運
中美掩星計畫的天文設備搬運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美掩星計畫的研究團隊利用流籠吊運中美掩星計畫(TAOS)的望遠鏡設備。在沒有路到達鹿林天文臺的情況下,大部份設備皆由人力搬運。
次毫米波陣列的啟用典禮
次毫米波陣列的啟用典禮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夏威夷毛納基峰的次毫米波陣列計畫(SMA)於2003年11月啟用。於啟用典禮時,團隊成員與李遠哲院士在望遠鏡天線前合影留念。
位於臺灣大學醉月湖畔的天文數學館
位於臺灣大學醉月湖畔的天文數學館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與臺灣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共同興建天文與數學大樓「天文數學館」,於2005年施工,2009年完工。
棒狀星系NGC 1097的流體力學模擬
棒狀星系NGC 1097的流體力學模擬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棒狀星系NGC 1097的流體力學數值模擬,與歐洲南天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VLT)觀測影像互相比較。模擬再現了NGC 1097星系的螺旋與旋臂,與觀測影像局部一致。但因為實際受到其他天體的影響,也有一部分與數值模擬不同。
次毫米波陣列計畫觀測NGC 7027行星狀星雲
次毫米波陣列計畫觀測NGC 7027行星狀星雲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次毫米波陣列計畫(SMA)觀測的NGC 7027行星狀星雲。這是一個年輕的星雲,位於天鵝座。左圖為哈伯太空望遠鏡(HST)的觀測影像。右圖為SMA的觀測影像,天文學家透過SMA觀測星雲的HCO+分子,探測恆星的擴張演化。
以磁流體力學模型研究原恆星盤的觀測特徵
以磁流體力學模型研究原恆星盤的觀測特徵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天文學家藉由磁流體力學(MHD)模型,模擬原恆星盤形成時的特徵,研究其物理原理,有助於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計畫(ALMA)望遠鏡的觀測分析。
中研院天文所高等理論天文物理中心
中研院天文所高等理論天文物理中心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於2004年成立高等理論天文物理中心(TIARA),主要目標是解釋從宇宙到行星尺度的結構起源和演化。
東亞核心天文臺聯盟簽署備忘錄
東亞核心天文臺聯盟簽署備忘錄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為了促進東亞地區的天文研究,於2005年9月由四個機構共同創立了東亞核心天文臺聯盟(EACOA),簽署合作備忘錄。由左至右分別為中國國家天文臺(NAOC)趙剛副臺長、日本國立天文臺(NAOJ)海部宣男臺長、韓國天文研究院(KASI)朴碩在院長、中研院天文所(ASIAA)賀曾樸主任。
中央研究院與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簽約
中央研究院與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簽約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與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NINS)於2005年簽約,中研院天文所加入「ALMA-日本(東亞)計畫」,參與位在智利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望遠鏡。左方為ALMA-日本計畫的主持人黑石正人教授,右方為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第一階段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第一階段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AMiBA)第一階段的正式系統,由7座0.6米的碟形天線組成使用干涉儀技術的毫米波望遠鏡。平臺由六腳基座支撐,於2007年至2009年之間進行多次觀測任務。
加法夏望遠鏡的紅外線廣角相機
加法夏望遠鏡的紅外線廣角相機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於2001年與加法夏望遠鏡(CFHT)合作,研發具有先進紅外線陣列的新一代的廣角紅外線相機(WIRCam),於2005年完成並安裝在CFHT上。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