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43個藏品
楓港小調-土豆種落
楓港小調-土豆種落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曲是以「楓港小調」曲調為基礎,以對唱的方式演唱,歌者張素蘭為張日貴的學生,雖然無法像張日貴可以自由運用真假聲轉換及細膩的處理每一句歌詞的音色轉換,但是仍極力吸取其演唱精髓、揣摩其韻味並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性。
牛要吃草(四季春)
牛要吃草(四季春)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此曲為「四季春」曲調,旋律相較於「楓港小調」,平緩且音與音之間多為級進進行。歌者在每一句尾音的處理,會使用氣聲改變其音色,讓樂曲更增添了許多色彩。歌者張日貴可以清楚的分辨出「四季春」和「楓港小調」的差異性,強調「四季春」是不會在第三句使用提高五度牽尾音的唱法,所以絕不會將兩者混為一談。
楓港老調-阮來出世
楓港老調-阮來出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楓港老調」是張日貴最擅長的曲調,也是一首由於其擅於演唱「楓港小調」之後,而巧妙的創作出來的曲調。因此,某種程度來說,「楓港老調」 可以說是張日貴所創作的新曲調。
思想起-歡迎貴賓
思想起-歡迎貴賓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以「思想起」曲調為基礎,由張碧英填入新創作的歌詞。張碧英在滿州民歌的退廣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民國68年「滿州鄉民謠推廣委員會」成立,張碧英與先生潘正行(原永港國小主任),致力於滿州民歌的傳習,敦請張日貴為總指導,帶著張日貴到各個村落教授滿州民歌。
十二生肖(四季春)
十二生肖(四季春)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者張日貴可以清楚的分辨「四季春」與「楓港小調」的差異性,從曲譜比較中可以看出「四季春」的旋律走向較為平緩,並不會在每段歌詞第三句的第六字提高五度使用假音演唱,相較於「楓港小調」,演唱時旋路起伏較大,呈現多音性的特色,全曲共有12段,第1至9節為基本旋律,其餘11段建構在此基礎上根據歌詞語韻的不同而
新絞竹排(四季春)
新絞竹排(四季春)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四季春」是指恆春四季如春,又稱為「恆春調」,歌詞中常常提及四季花草,普遍流行於車城鄉、恆春鎮及滿州鄉等地區,但是由恆春某些歌者常將「四季春」與「楓港小調」視為同一首曲調,常將兩者混為一談。基本上「四季春」旋律進行較為平緩,而「楓港小調」呈現曲調起伏較大的特色。
楓港小調-落山風來有時陣
楓港小調-落山風來有時陣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恆春人時常將「楓港小調」和「四季春」視為同一種曲調,但是滿州地區的歌者卻可以很清楚的分辨「楓港小調」和「四季春」。事實上,「楓港小調」是從「四季春」蛻變衍伸出的曲調。從曲譜中,我們可以發現「楓港小調」會在第三句歌詞中的第六個字提高五度並使用假聲演唱,但在「四季春」是不具有此特殊唱法。
乞雨歌
乞雨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三地鄉三地排灣族傳統詞曲 天災人禍在傳統排灣社會發生時,女巫司是唯一有能力為族人化解困境的人。例如久旱不雨時, 族人會在MALADA的主持下舉行乞雨祭。女巫拿起包括茅穗、酒、曩袋等祭器, 一面揮動茅穗, 一面唱起這首MULIUDAN祈求天神普降甘霖,以紓解族人之困。
治病歌
治病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三地鄉三地排灣族傳統詞曲
孤獨之歌
孤獨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三地鄉三地排灣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排灣族人在山上工作感到孤寂傷心,或獨居而觸景生情時所唱的歌謠。歌詞的內容大都在自怨自嘆生活之苦,誰能了解其心中之寂寞。藉著這首歌,族人的心中之苦,得以透過一答一唱之間發抒出來。
陳達請人代寫的告訴狀
陳達請人代寫的告訴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81
1981年4月10日,陳達去世前一天,他還請人代寫告訴狀控告盧寶,但此告訴狀並未及寄出。
陳達的戶籍謄本
陳達的戶籍謄本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陳達的戶籍謄本中記載著他在1951年9月29日從臺東遷至恆春鎮砂尾路,當時他正與盧寶同居。
陳達 存證信函影本
陳達 存證信函影本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盧寶發給陳達的存證信函影本。
許常惠與陳達之合影
許常惠與陳達之合影
財團法人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
1970年代,許常惠再訪陳達之留影。
吳榮順與張錦貴於港仔村錄音
吳榮順與張錦貴於港仔村錄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吳榮順(左)與張錦貴(右)於港仔村錄音。
閩南福佬民歌
閩南福佬民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案為19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錄製之閩南福佬歌謠,內容包括(A面)《牛母伴》、《外江小調》、《思想起》、《花蓮港阿美族番調》、《四句春》等,以及(B面)《雪梅調》、《五孔小調》、《牛母調》、《雜念調》、《阿美族民歌》等曲目。錄製地點為屏東縣枋山鄉楓港村等。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老婦人所唱的歌謠,呂炳川教授只錄了二段,其中演唱者重複唱了一遍。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人的歌唱,這首歌呂炳川教授錄了三段,第一段是領唱,由一人先唱出一段16拍子的旋律,然後眾人接著也應和著唱出相同的旋律,並且加上一點高音的變化加花,以及不甚清楚的持續低音唱法,形成多音性的現象。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人所唱的歌謠,整首歌曲主要由二段旋律所構成,演唱者重複唱了一遍,因此我們可以聽到的有四段旋律。這首歌曲非常著重於旋律線的起伏變化,但是拍節就顯得比較自由,不太適合舞蹈一起伴隨進行。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是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人所唱的戀愛歌唱,呂炳川教授錄了四段,其中旋律在第二次重複歌唱的時候,主題旋律及歌詞有一些變化及變型的歌唱表達。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男性的歌唱,由一人獨唱。這首屬於情歌類的歌謠,男女皆可唱,由於旋律優美動人,因此在排灣族內極為流行。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男性的歌唱,由一人獨唱。這首歌曲的旋律線優美而長緩,曲折變化的歌調抒情性很強。
排灣族歌謠
排灣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案為19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錄製之排灣族歌謠,內容包括(A面)《小麥收穫歌》、《郊遊歌》、《砍樹葉歌》、《喝酒歌》、《遙望情人歌》等,以及(B面)《敬酒歌》、《爬樹歌》、《求情歌》、《求神歌》、《失戀歌》等曲目。錄製地點為屏東縣牡丹鄉牡丹村、旭海村、高士村。
徐家駒_管樂風華
徐家駒_管樂風華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009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