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119個藏品
青銅刀柄
青銅刀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形,倒梨狀人面,眉、眼、鼻、齒、唇、耳皆具。人身可見頸飾、腰飾及褲飾。面部表情誇大,頭頂及腰以上兩側邊為鏤刻方式表達兩手雙舉的形態。兩側所見腿部併合方式及裂口不一,革部呈長方形,接刃開口為長橄欖狀,整個器型則為沙漏狀。頂部有一弧形片狀,或許為繫部。
玻璃玦形耳飾
玻璃玦形耳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未經拋光處理,表面可見玻璃製造時形成的長條型痕跡,上有七道切割痕,3條1組。
玻璃環
玻璃環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器身上有一平整斷面,表面光滑,內璧似有琢磨過。
青銅箭頭
青銅箭頭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刃部為三角錐狀體,每面帶血溝。鋌部為六面長方體,柄部為鐵桿。血溝呈竹葉形,上弧下尖,直達鋌部中央。
玻璃玦形耳飾
玻璃玦形耳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表面經拋光處理,光滑。
珠飾
珠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為第32類肉紅石髓珠,器呈橢圓形,器表有刻痕。
玻璃環
玻璃環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器身外緣似乎有人為磨擦痕跡。
青銅刀柄
青銅刀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頂部以人臉為蓋,下為臉形兩面形制相同,頂臉可見眼鼻唇齒模糊,長圓臉鼻二側鼻翼有乳丁,二側約略可見橫線雕飾,另一面為平面下接另一組臉形紋飾表現十分不同,邊飾只有一側有多半紋飾為幾何形、斜線紋,除了刻眼分佈在二面外,尚有二圓孔,二面各二三角尖狀突物,鏽由內發,表面鏽蝕情形較不嚴重。
玻璃珠
玻璃珠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為第10類玻璃管珠,色深藍,器呈長形管狀,有些器表有磨損裂痕。
有槽石棒
有槽石棒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複合型有槽石棒,先打擊後磨製,略呈長方體。一面打磨平滑,並磨凹一橫溝,另一面修平整。底部磨鋸出數道平形凹槽,間距1-2mm,現存7道。
青花錦地開光園景飾帶長頸瓷瓶
青花錦地開光園景飾帶長頸瓷瓶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長頸瓷瓶殘件,長頸、腹微鼓,口部及下腹部殘失。胎白、全器施釉,內部可見明顯輪修痕。器表近口緣處以青花印一周飾帶,腹部飾帶上、下以錦紋為界,內印三個四瓣花形開光,開光內應分別以松、竹、梅為主題的園景,僅存梅及部分松;開光間填纏枝番蓮花紋。
石片器
石片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褐色,由砂岩修整而成,正面留有原石皮,頂部修整出曲斜面,背面修整近平、下部修薄形成刃部、有消耗痕。
硬陶底部
硬陶底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硬陶底,直腹微敞、下接底,底部殘損無法判斷形制。外側印有一周直向欄紋、下方三條弦紋。
腹足綱貝類
腹足綱貝類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腹足綱貝類,物種不明,頂部殘,有三層體層,殼表可見生長痕,殼口殘、大而圓。無人工加工痕。
直條劃紋夾砂陶腹片
直條劃紋夾砂陶腹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灰白色夾砂陶腹片,夾砂含石英,外側佈滿多組直條劃紋,每組方向不一,表面風化。
有槽石棒
有槽石棒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全器磨製,器身呈長條棒狀,上部較寬,一側中有稜如屋頂、剖面近五角形;下部較窄,剖面為圓形。平頂,上部較平的一側刻有14道縱向凹槽,底端殘斷;可能作為樹皮布打棒之用。
斧鋤形器
斧鋤形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褐色,由砂岩修整而成,周緣經修整,正面圓鼓、留有原石皮,反面修整近平、左側修整出斜面,刃部圓弧、有消耗痕。
項鍊蟹守螺
項鍊蟹守螺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項鍊蟹守螺,共2件,頂部殘,有2~3層體層,殼表有格狀雕刻。無人工加工痕。其中一件經火燒。
幾何紋陶缽口
幾何紋陶缽口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灰黑色夾砂陶,直口弧腹,平唇,器表敷泥抹平,近口處飾以兩兩一組之櫛點紋,其下兩道為一組之弦紋間填以右上斜之箭頭,箭頭尾部內捲為圓渦狀,其下再飾以兩兩一組之櫛點紋。
彩繪紋陶口緣
彩繪紋陶口緣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橙色夾砂陶,口緣圓頓,器表敷泥抹平,於口緣以軟筆彩繪垂直於口部的直線,下飾水平橫線。
薄片形帶穿玉鑿
薄片形帶穿玉鑿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完上端帶一穿孔。器身經打磨光滑,較扁平。
陶偶
陶偶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紅褐色夾砂素面陶陶偶,頭部保留嘴部及一耳,身體僅存前端一隻腳。
矛鏃形器
矛鏃形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全器略呈三角形,全器打磨,中有一穿孔,底部略殘。
磨製靴形石刀
磨製靴形石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全器呈靴形並經打磨,上部為柄,下部為刃體,中鋒,刃略弧,刃部有使用痕。

頁面